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我在莱职修文物

时间:2024-3-22 21:32:42  来源:网络

   在位于江西南昌的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有几件展陈青铜器,对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工作的张烨亮来说尤其亲切。那是几年前,经过他一手修复的,“我是从2014年开始参与海昏侯墓出土文物保护修复的”,张烨亮谈起这个“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重量级项目,仍然格外激动,“真的是在与历史对话,有种穿越的感觉”。

   回想起第一次触摸历史,还是13年前当学生那会,“我是2009年考到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张烨亮说,“那会在我们老家山东还没有职业院校开设文物修复专业,很好奇都学什么,就报考了。”

   “学什么”是张烨亮跟同学好奇的,而对于开办仅两年的莱职文保专业,“教什么”也是老师们正在前行摸索的。

   2007年,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在山东省高职院校中率先开设了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直到2018年前,也是全省唯一开设此专业的高职院校。

   学校文物保护学院院长刘高峰表示,“2006年学校决定申报这个专业的时候,学校很多老师本身也不太理解,感觉自身既没有资源,也不占区位优势。现在来看其实是立足山东、放眼全国。应该说是学校对文物保护的执着坚守打动了这个行业,在行业的指导下,学校逐渐走向了这个专业建设的正规化、标准化。”文物修复与保护重在实践操作,学校创设专业之初,首要确定的便是投入实操设备。

   三年的实操训练培养了张烨亮的动手实践能力,练就了他扎实的基本功,为张烨亮的事业之路撒下了一粒粒希望的种子。毕业之际,有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名额,张烨亮抓住机会,通过考核,顺利入职。两年后,张烨亮就被选中参与海昏侯出土文物修复项目以及海昏侯出土五铢钱整理课题研究。

   “我们上学那会儿就业前景不是那么明朗,但是老师们会鼓励你,选了这一行就要坚持,就要耐得住心性。”如今,张烨亮虽已毕业十年,但老师的教诲言犹在耳。最近,他正在对四年前出土的太原竹简进行提取修复,“半干旱地区的简牍保存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这一批竹简的出土是非常珍贵的”。

   而在距离北京500公里的内蒙古、陕北一带,只比张烨亮低一级的师弟常经宇正在研究河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明的发源与演变。回想起12年前求学莱职的经历,令他最为印象深刻的是,专业的不断调整优化,“因为那会学校文保专业还处于摸索起步阶段,专业设置方面老师也会征求我们的意见,问我们想学什么,像是内画、木雕这些都是后来基于我们的需求逐渐增加的课程”。

   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不断扩展教学边界,让常经宇们的知识边界也在不断扩充。在学校三年专业培养之下,常经宇愈发坚定了从事文物保护事业的信念。如今在安徽大学攻读考古学博士研究生的他,曾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项目,荣获过第七届发现中国“李济考古学奖学金”。

   随着专业的不断调整优化,如今,学校先后开设了文物修复与保护、文物考古技术、文物展示利用技术等专业,建有文物鉴赏、无机质文物修复、纸质文物修复、装裱、木雕制作、内画制作等8个实训室,供学生学习实践。

   现在,张烨亮、常经宇的师弟师妹们显然已经没有了十几年前学长们面对文物保护专业的迷茫。因为母亲从事考古工作,2021级的文保专业学生韩曦媛当初在填报志愿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莱职,“开学后,一看我们的课表,简直太丰富了,陶瓷修复、青铜器修复、书画装裱修复、内画、木雕,这么多课程可以学,这个地方我来对了!”她的朋友孙馨怡也有相同的感受,一进文物修复与保护实训室,每个修复台上都摆放着打磨、抛光、注塑等各式各样的仪器,让她有些眼花缭乱。

   学生们坐在修复台前,手拿瓷器、陶器等破碎的文物,时而除锈,时而打磨,时而测量破损部位的尺寸,为文物修复前期工作做足了准备。“你看着破损的碗啊盘啊,在自己的手下变得完好无损,这个过程让我特别有成就感”。韩曦媛爱美,但为了修复文物时不会破坏文物的肌理材质,年轻女孩的装扮与修饰在她身上难以见到,但她觉得,“文物与‘年轻’并不冲突,我们青年一代,在与文物的对话中,了解到了过去,才能知道我们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虽然今年六月刚刚毕业,但曹保德已经积累了三段田野考古实习经历。在莱职,学生从大学三年级开始,通过学校提供的平台,可以参加各地的考古发掘工作。考古专家、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第二研究室主任李振光表示,学校跟地方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非常好。通过这一年的实习,曹保德把田野考古基本技能基本都掌握了,这就是学校和地方联合办学的优势。

   从张烨亮到曹保德,他们的成长并不是莱职文保专业的个例,如今,学校已累计向社会输送高素质文保毕业生610人,毕业生就业率100%,对口就业率80%以上。除继续深造外,每年有大量学生进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或其他文保类机构工作。

   今年4月12日,第三届淄博市工艺美术大师评审活动启动。活动每4年举办一次,包含陶瓷、琉璃、内画、雕刻、篆刻、剪纸、编织、面塑、扎染、布艺等诸多传统门类技艺,集结了近300位工艺美术从业者,参审者不乏从业几十年的“老资格”,年龄最大者74岁,评审现场共收到参评作品700余套。除了现场五位国宝级大师评委用触、摸、看等方式对作品打分外,本次评选还添加了实操视频环节,选手竞争激烈,评审标准近乎严苛。名单出炉。令人意外的是,本次评审产生了历届最年轻的一位——20岁的刘新宇。而刘新宇,正是莱职2020级文保专业的学生。

   话不多的刘新宇,一提到釉上彩绘,就打开了话匣子,“釉上彩绘是一个有趣的创作过程,每一笔彩绘,都让我体会到中国传统美学的厚重底蕴。”

   刘新宇自小热爱绘画,进入莱职后,他的瓷板绘画作品让专业老师赞叹不已。虽然尚未开设釉上彩绘的课程,但学院依然为他专门协调了一间工作室,购置颜料、制作摆架、开启烧窑炉、邀请专业教师指导。正是得益于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刘新宇的釉上彩绘技术不断精进。在今年学校建校70周年校庆上,他的彩绘展成为学校教学成果展示的一个亮丽窗口。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实训指导老师鲁雪斌表示,未来将会根据学生的爱好和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方案,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传统技艺代代相承,莱职文保专业的年轻学子肩负着还原文物原貌的重任。在这里,他们不仅要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参加与未来就业接轨的实习实训,在实践操作中锻炼技能。学校专门聘请了来自文博企业的负责人作为兼任讲师,以期将文博市场上最前沿的技术理念传授给校园之内的学生们。3D打印、数据采集、数据建模、数据成型……同学们在这里能够接触最前沿的数字化文物修复。

   苏州博理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文博事业部经理何启锋表示,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院校中,率先开展了文物数字化教学研究,建设了文物数字化实训中心,今年共同成立文物数字化应用研究中心。校企合作加快了完善文物数字化理论与技术体系的建设工作,校企将在文物数字化技术研究、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产业实践与应用方面不断探索与创新。

   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并非面对故纸堆,而是在种种新技术、新工具、新材料的使用中,不断攻克难关、实现新的跨越。就在不久前,2020级文保专业学生张浩然、贾茜团队凭借《匠心修文玉碎重光》荣获第八届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他们通过课堂中学到的3D打印技术,制作出了更贴合文物形状的囊匣,“这个项目就是通过数字化扫描,建立一个文物保护装置。这个东西的柔韧度、韧性都是很强的,能够更好地贴合器物。即便从五楼的高空摔下来,它里面的东西也是会完好无损的,不会受到任何伤害”,贾茜介绍说。

   不论是刘新宇,还是张浩然、贾茜,学校都为他们提供了个性发展的舞台,他们也在这方天地里尽情施展拳脚。而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刘高峰总结为——“多项目、真情境、新师承”。“所谓‘真情境’,就是要依托真实的工作场景,把学生的培养过程放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当中,这就出现了‘多项目’。在与行业合作的时候,围绕着人才培养的需要,把行业专家请过来。学院用的“新师承”,赋予了新的内涵,依然要遵循师傅带徒弟、手把手去教,典型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在文物保护职业教育的领域,学院也是要紧跟时代和行业发展的潮流,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行业上完全能接轨。”

   面对一个相对冷门和陌生的专业,学校想到的办法是“走出去,请进来”,一方面选派部分教师赴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南京艺术学院进修学习,打造结构合理、能把握行业发展方向、具有先进职业教育理念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另一方面将行业企业内的专家、教授、能工巧匠请进课堂,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木雕大师贾洪升正是学校请来的能工巧匠。

   今年是贾洪升被聘来学校讲课的第12个年头,家在曲阜的他每年都要来学校住上两个月,讲授木雕课程。贾洪升致力于木雕艺术的传承保护,“只要有人跟着我学,我就很满足”。从53岁讲到65岁,12年的坚持,不仅仅有对木雕艺术的热爱,更是对学校文保专业的认可。

   近年来,学校大力实施“大师进校园”工程,建成于爱平陶瓷修复大师工作室、温雨菲青铜器修复工作室、贾洪升木雕大师工作室等5个大师工作室,搭建“名师名匠”带徒授艺平台,弘扬传统文化,激活当代价值,开展了“绝艺绝活+现代技术”“传帮带”活动。

   冷门专业也能交上亮眼成绩单,职业院校也能成为专业排头兵。2019年,学校正式成立文物保护学院。2020年12月11日,学校联合43家文博相关职业院校、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牵头成立了全国文物修复职业教育联盟,联盟纳入国家“十四五”文物保护国家战略,是全国文物保护职业教育首家产教融合联合体,它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以服务文博行业发展为核心,以提高文物修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联盟内学校每年可向社会输送1200名以上文物保护技术技能型人才。

   学校党委书记孔祥敏感慨,“文物保护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发展专业的过程中,这份执着、这种对文物保护事业的情怀,还是基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发展的责任”,他表示,未来学校将发挥文物修复职业教育联盟理事长单位牵头把总、统筹协调的领头雁作用,突出专业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拓宽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发展空间,培育职教品牌,为推动国家文物保护事业发展添新力、创新绩、立新功。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