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探寻“中国式风景”的当代表达——重识林风眠、吴冠中的中西融合之路

时间:2024-3-17 19:10:24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星空中,林风眠与吴冠中的名字熠熠生辉。

   一百多年前,因受到西方文艺、美学和艺术理论的冲击和影响,中国绘画该去向何处,是心系中华民族命运的艺术家必须面对的时代命题。面对外来文化的强势影响,艺术家应该抱以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是固守传统还是全盘接受?是扎根中国文化借鉴西方语汇,还是立足西方文化融入中国元素?对此,林风眠与吴冠中皆以实际行动给出了对时代之问的“回答”——融通中西古今的创新精神,用艺术探索开创“中国式风景”。他们前后相继、不懈求索,促成了传统中国绘画艺术的现代化、外来油画艺术的中国化,打造了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功样本。今天,面对新时代中国画的转型和发展,这两份样本仍然显示出极为可贵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向左遇见林风眠 向右邂逅吴冠中

   目前,一场林风眠、吴冠中二人的史诗级艺术对话正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上演,作为首次全面回顾两位艺术大师成就的大型展览,“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汇聚了林风眠与吴冠中的200件(组)极具代表性和观赏性的精品力作,涵盖他们艺术生涯中不同时期创作的中国画、油画、水彩、素描各门类艺术精品,展现他们师生二人融通中西古今的传统精髓、国际视野与时代经验。其中,林风眠最为人熟知与喜爱的仕女代表作如《捧白莲的女子》《青桃盘仕女》等,最具有辨识度的芦塘鹜鸟类作品如《鹜群》《芦苇孤雁》等,最绚烂浓郁的秋林风景如《溪流》《秋》等,以及吴冠中绘画生涯中关键性的突破之作《长城》,代表他在艺术实践上有重大突破的水墨作品《情结》,最具有鲜明个性的《狮子林》等珍贵藏品都在展出之列。

   同是描绘自然景象,西方风景画和中国山水画却各成体系,无论是艺术观念,还是绘画技法都大相径庭。策展人项苙苹表示,展览主题名为“中国式风景”,之所以用“风景”而非“山水”是为了表明中国近现代艺术学习和吸收西方艺术的史实,同时“中国式”也表明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中文“风景”二字包含自然风光、社会风情和精神风骨等意味,可充分涵盖林风眠和吴冠中多元的创作题材。从这个意义上说,领略林风眠、吴冠中笔下的中国式风景,亦是感受时代的风景以及艺术家个人内心的风景。

   展览的核心展区分别为“林风眠”与“吴冠中”个人展区,以二人时空背景及理论思考为线索,充分展现他们独立探索出的中国画现代化转型道路。两大展区左右对称,意在同时呈现两位艺术巨匠重要题材的比对展示与专题研究。观者在展厅可直面两位大师的原迹笔墨,从而获得“向左走遇见林风眠,向右走邂逅吴冠中”的乐趣。

   坚守文化主体性 开创艺术的“中国范式”

   林风眠出生于1900年,生活了将近一个世纪,其艺术生涯也是20世纪中国艺术发展的缩影。作为最早一批留学法国的中国艺术家之一,林风眠既深耕于中国画笔墨的传统,亦在赴欧学习中吸收到印象派、野兽派和立体主义等重要西画流派的养分。他创造了不以媒介、画种区分的“彩墨画”,借西画的光、色、造型、构图等使传统国画的面貌大为改观,完成了光、色、墨的有机结合并拓展了国画的色谱和色彩观念。林风眠中西融合的艺术主张与实践,不但构筑了富有时代性、民族性、创造性的艺术,亦丰富了20世纪中国绘画的理论和创作探索,给众多后来者如吴冠中、赵无极、刘国松等提供了重要启蒙。“林风眠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已是世界公认的”,英国艺术史家、汉学家苏立文曾如此评价。

   看林风眠的作品,无论仕女本身,或画面中高挑的花瓶、透光的窗景,都透露出欧洲绘画艺术的影响。而凝视画面,又教人联想到中国绘画中的古典仕女,也仿佛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女子,其中甚至有来自唐宋瓷器的灵感,这是林风眠内心对传统根基的坚守。正如其曾说过的“我是中国人,有中国的底子、血统,自然喜欢表达自己的东西”。这也是林风眠作品中始终不变的底色。他从各类民间艺术中广泛吸取养分,通过中国戏曲重新认识立体主义对时空的自由处理,借皮影的几何形打造中国式抽象效果。其流畅、迅疾、灵动、露锋有时粗重的线条糅合了汉画像砖、宋瓷、皮影、敦煌壁画和立体主义、野兽主义、表现主义等,突破并拓展了传统笔墨的范围和概念。

   与老师林风眠一样,深埋吴冠中心底的始终是东方情结。留法期间,他认识到:“艺术的学习不在欧洲,不在巴黎,不在大师们的画室;而是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的心底。”吴冠中最终也选择回到祖国。因时代的差异,吴冠中在前辈林风眠的“中国画去向何处”难题之外,还多了对“油画如何民族化”的审慎思考。他选择水墨、油画并进,尝试在油画中融入中国意境和民族审美。展览中其探索期的油画《水田(一)》、成熟期的油画《鲁迅故乡》,均蕴含着一种散逸、宁静的水墨气韵。而水墨作品如巨幅彩墨画《狮子林》,则以东方之韵吞并西方形色,是其20世纪80年代绘画中面貌最新、最具现代精神的水墨画作品。

   在油画民族化和水墨画现代化的探索中,吴冠中对于色彩、构图、意境、东西方绘画材料等所进行的深入研究,显示了他对东西方艺术所采取的理性态度和深刻理解、反省。吴冠中这样解释他的作品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将作品比之风筝,风筝必须能离地升空,但风筝不能断线。”他怀着赤子般的热情吸取着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同时又不愿为千年传承因袭的程式化艺术语言所局限。在“左冲右突”“东寻西找”中,吴冠中形成了画风多变但主线贯通的、具有中国气质的油画和具有现代意味的水墨画,为水墨艺术开创了抽象的一种范式,也为世界油画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美国艺术史学者高居翰这样写道:“在将两种绘画介质,两种传统,两种风格的结合上,吴冠中前进了许多。在油画中,他找到了与中国画用笔相模仿的技法,在大片泼彩上作幼细的线条勾勒、讲究气韵等,都是典型的中国水墨传统。对应的,在中国画中,他发挥了用笔与泼墨造成类似后期印象派的特点,概括而不抽象。中国文化历史悠久,营养丰富,能给予艺术家们充分的养料,如何延续传统,又把中西文化融会贯通,正是20世纪的中国画家们面对的大课题。吴冠中在这方面是其中一个领导者。”

   多元、包容、开放 让艺术更具生命力

   “两位艺术家从写意性入手调和中西艺术,从中国传统中挖掘可对接现代性的要素,以东方气韵、中国精神吞吐消化西方艺术的造型成果,实现了国画现代化、油画民族化的发展,开启了中国水墨艺术的新篇章,让传统国画更接近现代语境和当代世界,让今天多元的水墨艺术生态成为可能。”在大展总策展人、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陈翔看来,林风眠与吴冠中的艺术创新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绘画的现代化、当代化转型,也推动了绘画艺术的中国化、中国艺术的世界化。他们打通了中西绘画的界限,把中国画、西洋画都还原为绘画艺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无界的探索,从而创作出新的艺术图式。从他们的探索可见,博采众长、美美与共是中华民族的性格,是中国文化的特点,同时也是海派文化精神的真正体现。

   实际上,两位艺术家均与上海这座城市结下不解之缘。在林风眠试验新派画受到排斥的时候,上海接纳了他,在上海生活的近30年间,正是他艺术生涯中成果丰硕的成熟期。其存世作品以该时期的创作占大部分,“风眠体”已臻成熟,格体严谨,光色交织,色墨无碍。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作品更趋简率,表现性强,用笔造型恣纵肆意,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与宣泄。本次展览展出林风眠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主旋律作品如《轧钢》《农妇》等,就是他在上海深入生活为劳动者写照的现实主义创作成果。

   上海独特的城市风格也吸引了吴冠中。他连续三次将自己最具代表性、最精彩、最齐全的各时期作品赠予上海美术馆,包括《黄河》《长江山城》《狮子林》《长城》等重量级作品,让上海成为收藏、陈列、研究吴冠中画作的中心。吴冠中曾表示,上海是一座多元开放的城市,是中西融合的城市。他绘画的艺术特性就是中西融合,跟上海这座城市气质相符,画作放在上海很合适。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荣誉主席冯远表示:“上海作为新兴艺术的策源地,当年最早的美术教育在上海落地生根的时候,一大批负笈海外的留学生回国从事美术教育,林风眠和他同时代的一批艺术家先后在这里执教,而且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也是因为先行者的铺垫,到了吴冠中这一代人,他的艺术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这种师承,是中西融合的艺术理念和当代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为人而艺术 画生命的风景

   将林风眠与吴冠中并置打开“中国式风景”,是因两人在艺术探索上呈现出一些耐人咀嚼的共性。除了他们都曾留法,都曾尝试过油画中国化以及从写意的角度融通中西艺术,都主张坚守主体、西为中用,开创“中国范式”。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都主张艺术应表现生命、表达情感,服务于人。

   林风眠曾以社会化的艺术运动提升民众、改造社会、挽救中国,但最终转向了个人化、内向化的艺术探索实践:“你必须真心生活着,能体验今天中国几万万人的生活,身上才有真正‘人’味……作品才有真正的生命活力。”他反复画的花,是少女,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其仕女画也是对母亲、对女性的深情致意。他画的正是人味,是生命的风景。

   吴冠中也以作品的感情作为衡量作品好坏的标准,强调不管用什么手段表现,最终要看效果是否感动人。20世纪80年代以后,吴冠中的足迹从国内各地扩展到世界各地。无论何时何地,他总优先考虑造型原则和形式美感,以点线色提炼物象,他画出了自己内心的风景,也画出了所有人的故乡。艺术家真挚的个性化表达里包含着普遍的人性和情思,表达了我们理想中风景的样子,我们想去的地方的样子。以“中国式风景”传递“中国式审美”,正因为如此,林风眠和吴冠中的作品才被那么多人接受并喜欢。

   正如林风眠诗歌所咏:“美像人间一个最深情的淑女,当来人无论怀了何种悲哀的情绪时,她第一会使人得到他所愿得的那种温情和安慰,而且毫不费力。”艺术家苦心孤诣多年创造了人性的风景、生命的风景、内心的风景,以毫不费力的美,毫不费力地给人以慰藉,这正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探索的意义,也是今天他们给予我们的启发:艺术家要有所成就需立足于人本身,立足于真诚表达,立足于深沉的思想情感,立足于自身文化土壤,立足于开放的国际视野,立足于甘下苦功练就扎实的技法,还得有经得住寂寞、误解和无出头之日风险的承受力。他们用生命打造的中国式风景,是天人合一的自然风光,是充满人味的社会风情,也是不忘初心的精神风骨。

   “重新审视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创造的理论逻辑、实践途径以及在中西艺术交融中蕴含的文化主体性意识,有利于我们更好思考如何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新的文化使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式风景。”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方世忠说。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