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3-8 20:42:41
黄永松先生(1943-2024)图片来源:汉声文化讲义
引言
2024年3月4日,《汉声》杂志创办人黄永松先生辞世,享年81岁。对于众多民间艺术爱好者而言,黄永松先生是中国乡土遗产的抢救者,是寻找民族文化基因的探路人,是中华民间文化的守望者。
1971年,黄永松受邀,与吴美云合作的ECHO of Things Chinese(回声)于台北创刊,向西方传递中国人的声音,第二期姚孟嘉、奚淞加入,“汉声四君子”就此成“团”;1978年,ECHO在出版61期后停刊,同年黄永松主持中文版《汉声》创刊,寓意“振大汉之天声”,黄永松谈到两本杂志定位时,以坐标为喻,ECHO是连接东西的横坐标水平交流,《汉声》则是连接传统和现代的纵坐标古今衔接。
左:汉声杂志英文版创刊号,右:汉声杂志中文版创刊号 图片提供:汉声工作室
《汉声》自创立之初,重在溯源、梳理中华传统文化,20世纪80年代末,两岸探亲交流之际,《汉声》推出《寻根》系列,黄永松说起初衷,“我很担心年轻一代台湾人会忘本,所以我很看重历史教育,什么是历史,认祖归宗就是最好的历史,什么是传统,父母亲就是你的传统。”
《汉声》自中国台湾发芽,又在大陆扎根。1988年始,《汉声》编辑赴大陆进行民俗调查,结识了时任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系主任杨先让。彼时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由年画连环画系改建,为解决教学模式问题,1987年7月始,杨先让带领师生赴黄河流域相继展开十四次民间艺术田野考察活动。经商定,《汉声》承担了田野笔记的出版工作,在黄永松、吴美云与杨先让的多次沟通中,经历了3年时间编辑,终于1993年,汉声版《黄河十四走》最终问世。考察队员、作者之一的杨阳回忆起图书的出版,“印刷的时候,黄永松直接待在工厂校色,包括选用再生纸,都是他的决定。那个时候大陆的阅读习惯跟中国台湾还不大一样,我们虽然适应了汉声的书写体例和成书模式,但其实是糊涂的,后边的工作都是出版人在做的。《汉声》的考虑很细致,他们真是想做一本好书,做出来以后效果真是挺好的。”《黄河十四走》不仅将民间艺术带入艺术学府,也记录了黄河流域最后的心灵家园。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