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2-26 20:40:56 来源:中国文化报
▲新喜(国画) 88×48厘米 1953年 齐白石
在古代,人们将正月初一称为“岁朝”。在此日,文人雅士喜欢将鲜花、蔬果、文玩供于案前,以求春意盎然、新年好运之意,被称为“岁朝清供”。但是当时能在隆冬时节摆上鲜花、果蔬之类的鲜物者毕竟是少数,于是文人们便将这些“清供”之物绘成画悬挂室内,称为“岁朝图”,成为祈福纳祥的“年画”。此类画作通常以静物画的面貌出现,采用的画法也是写生技法,形象逼真,内容也是以冬天不易看到的花卉、果蔬为主,有的还配以贺岁诗词,通过画中物品的名称谐音、民俗寓意或历史掌故来表现美好的新年祝福。
这本是一种文人雅事,宋徽宗赵佶尤爱为之,将其传入宫中。到了清代,宫廷中大行其道,每逢新春,御用画师们要按时呈献“岁朝图”,以供宫室春节点缀之需。擅长绘画的皇亲贵胄、朝廷词臣也以这种形式向皇帝恭贺新禧,甚至皇帝本人也亲绘“岁朝图”,表达新年的喜悦和祝福。到了近代,吴昌硕、齐白石等绘画大师将“岁朝图”生活化、世俗化,融入鞭炮、红灯笼等“俗物”,使其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年画”。
齐白石的绘画来源于生活,植根于民间,他的画更接地气,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天真烂漫的童心。他笔下的“岁朝图”增添了泥土味和民俗特色,贴近生活,贴近民众。画面以“中国红”为主色调,赋色上鲜艳泼辣,多用洋红,明快浑厚,突出中国传统的热烈、祥和、欢快的喜庆气氛。在内容上除了画代表吉祥富贵的玉兰、牡丹、海棠等花卉外,还加入了红灯笼、红柿子、红对联、红鞭炮、酒壶、酒杯等民间用品,表示新春的到来。所画之物造型简练质朴,用笔老辣拙趣,用墨酣畅淋漓,追求色彩饱满、炽烈,画面效果夸张、鲜活,将民间艺术与文人画有机融合,摆脱了古代文人孤芳自赏的“清雅”模式,把“雅”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在构图上新奇而不落窠臼,营造出温馨欢乐的生活情趣,雅俗共赏。
1945年8月,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迎来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85岁的齐白石“胸中一口闷气,长长地松了出来”,他恢复了卖画刻印,琉璃厂一带画店又挂出了齐白石的润格。同年10月10日,孙连仲将军在北京接受日军投降,彼时又有朋友来访,留家小酌,齐白石心花怒放,乘兴作七言律诗一首:“受降旗上日无色,贺劳樽前鼓似雷;莫道长年亦多难,太平看到眼中来。”他像过年那样画了一幅《岁朝图》。图中的大红宫灯和鞭炮是喜庆用物,寓意喜气洋洋、喜气盈门;花瓶中插着一朵盛开的牡丹,花型硕大,代表着和平的到来,寓意着平安富贵;四个红红的柿子寓意事事如意、事事大吉;酒壶、酒杯寓意着胜利来之不易,值得饮酒庆贺。内容丰富,构图精巧,清新秀丽。白石老人凭借自己高超的笔情墨韵,以独特的经历、趣味和文化背景所形成的笔墨语言,赋予作品质朴而热情的生命力。
齐白石一生画了很多“岁朝图”,但题款“新喜”者甚寡,他1953年画了一幅名曰《新喜》的画。新喜又作“新禧”,为一年之始,即过春节,人们互祝新年祝福。此画构图平实,一个普通的花瓶中插着几枝怒放的红梅。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作为传春报喜、吉庆的象征,从古至今一直被中国人视为吉祥之物,梅花的五片花瓣喻指“五福”。五个红彤彤的柿子,看似随意排列,实则错落有致。花瓶寓意“平安”,柿子寓意“如意”,红梅寓意“吉祥”,三件物品组合于一画之内,有“事事平安,吉祥喜庆”之意。花瓶旁摆着一个酒壶,壶身有朵朵祥云和飞翔的龙,两只酒杯在红柿两侧,一挂褐赭色的鞭炮,增添了节日气氛,不禁令人想起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诗句。这幅《新喜》图,花瓶、梅枝、酒壶、酒杯与鞭炮均用粗笔勾勒,梅花瓣与柿子则为没骨法,两种画法结合巧妙,使线条与块面、色彩与水墨、骨力与韵致相得益彰,浑然天成。
这幅图作于1953年。这年1月7日,北京文艺界专门为齐白石召开祝寿大会,文化部授予齐白石“杰出的人民艺术家”称号。周恩来总理出席了晚间的庆祝宴会,给予了这位画坛耆宿极高的礼遇。所以“新喜”既是对新年的祝福,更重要的是以此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和老骥伏枥的雄心壮志。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