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2 20:57:19 来源:艺术中国
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
展厅入口
2023年12月以来,“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在上海博物馆展出,展览以达·芬奇的作品为线索,同时展出弗朗切斯科·梅尔齐、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等文艺复兴大师的杰作,并甄选上博跨越五代宋元明时期的馆藏中国古代绘画名作,共同构筑东西方艺术、人文和文明的对话。
《军用临时桥梁》,来自《大西洋古抄本》,列奥纳多·达·芬奇,约1483-1485年
仕女图卷,杜堇,约1490年
展览中的西方作品陈列在展厅中央,我国古代绘画则在外部廊道,观众沿着动线一来一回参与到这场有机对话中。展览首先由达·芬奇《大西洋古抄本》手稿切入,塑造出其全才形象,进而是他《头发飘逸的女子》这一极具东方美学神韵的亮点作品,而后是达·芬奇学生们以及其他大师风格不同的作品,交织在一起构成文艺复兴的一个侧面。在东方叙事部分,杜堇的《仕女图卷》描绘了画师写真、鸣琴奏乐等多个场景,仇英的《临宋人画十五册》为晚年受委托所做的古画摹本,郭诩在《杂画人物图册》中描绘了神话和宗教故事,人物气韵生动。如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主任凌利中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朱青生所说,西方文艺复兴艺术家侧重于在画面中表现眼睛看到的,中国艺术家则侧重于表现眼睛看到过的,是对于无有存在和虚无的一种变现。
科学与艺术的对话
《配备四把十字弓的机械》,来自《大西洋古抄本》,列奥纳多·达·芬奇,约1485-1487年
《大西洋古抄本》是列奥纳多·达·芬奇手稿集中最大的一部,共12卷,1119张,时间跨越41年(1478-1519年),包含的类别十分广泛,飞行、武器、乐器、数学等,被誉为“人类思考最广泛记录”,从中能一窥其天才的构思。本次展出的《大西洋古抄本》中的11页涵盖对木亭窗框的描绘、军用临时桥梁和石料切割装置的结构设计、对配备四把十字弓的机械装置的构想、防御工事图稿和发射炸弹的大炮的描绘等,涉及建筑、军事、机械等领域,达·芬奇在此将分裂的知识重新整合统一,形成令人瞠目的成果。
《大西洋古抄本》的一些元素在我国古代艺术家的作品中也能找到,例如五代界画《闸口盘车图卷》中的彩楼欢门用杆子扎成,木杆层层交搭,与达·芬奇《木亭》中以科学方式描绘窗户的物理结构相呼应,同时,《闸口盘车图卷》中描绘的水磨装置展现了古代利用水力进行生产的技艺,与《配备四把十字弓的机械》中构造复杂的齿轮相照应,反映东西方机械动力学的不同探索和图像表达方式,也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中西方绘画的观念的碰撞
中国传统绘画讲求“气韵生动”,是抽象和精神性的概念,注重对情感的表达,西方画论则讲究理性,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物质世界是对非物质世界的数的模仿”,追求对自然的描摹,认为眼睛是知识的器官。
《头发飘逸的女子》,列奥纳多·达·芬奇,约1492-1501年
《年轻戴帽男子》,乔瓦尼·安东尼·波塔费奥,约1500年
《头发飘逸的女子》这幅未完成的作品描绘了一位颔首俯视的女性形象,头发飘逸,极具神秘感。女子的脸庞既真实,又符合理想的标准,脸部线条圆滑,如蒙娜丽莎般带有一抹似有若无的微笑。而她的头发与达·芬奇在《绘画论》中探讨的动态绘法一致——“让秀发随风飘逸,拂过年轻的脸庞,再赋予不同的动态。”达·芬奇的弟子波塔费奥也尝试在画面中表现动感,展览中他的男子与女子肖像并置,采用了相似的构图和技法,效仿老师将人物描绘为眼睛微微下垂的样子。利用明暗对照使得光线明亮而富有动感,特别是男子肖像,脸庞仿佛是在移动中。
《男孩与羔羊》,纳迪诺·卢伊尼
《临宋人画十五开册》之一,仇英,约1520年
达·芬奇的另一位学生纳迪诺·卢伊尼在瓦萨里的《名人传》里被描述为一位“极为细腻,极为朦胧的画家”,本次展出的作品《男孩与羔羊》可见其用笔之细腻,羔羊象征对孩子的救赎,画面中男孩抱着羔羊与其玩耍,男孩微微的笑容与渐隐手法可以看出受到达·芬奇的影响。这一题材与明代仇英《临宋人画十五开册》中的婴戏图相对应,画中一人敲鼓,一人作皮影戏,一人观戏,情态生动。我国古代对母子、儿童主题的描摹与达·芬奇和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画家的圣母圣婴像主题十分相似,后者更注重衣褶的处理和神情身姿的描绘。仇英的《送子观音图轴》也是与西方产生对话的肖像画,作品假借西方圣母子的图示,描绘了东方送子观音的形象。宝殿之中,身着菩萨装的女子怀抱婴儿,坐于矮床之上。这件作品是外来文化传入中国时作出适应性改造的有趣范例。
可谓中国之画,以气韵胜,西人之画,以技能及义蕴胜。西方的人物画形象真实,仿佛是对真实人物瞬间的描绘,中国画大量运用象征、隐喻的手法,在绘画中寄托情思。
《腿》,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约1524-1525年
《白描道君像图卷》,粱楷,约1204年
《杂画人物图册》选一,郭诩,1503-约1507年
本次展览也是东西方绘画中不同线条的对话,米开朗基罗的《腿》以类似蚀刻版画的用笔,勾勒出肌肉线条,轮廓简洁有力,笔触快速而坚定,粱楷的《白描道君像图卷》为细笔白描,线条细密,具有底稿的功能。达·芬奇的门徒和遗产继承人梅尔齐的《男子侧身像》突出人物轮廓和肌肉的走向,与中国明代画家郭诩在《杂画人物图册》以草书笔法勾勒的人物骨骼肌肉有异曲同工之处,郭诩打破了同时代画家善用的诗意趣味的笔墨,创作手法更为浪漫主义,线条具有力量感,体现独特的审美情趣,加深了作品的神话和宗教意蕴。
《长松系马图轴》,(传)赵雍,约1360年
《垂虹桥图页》,沈周,约1480年
正如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处长达仁利在现场视频中所说,知识并非单一民族和文明的特权,而是全人类和人类经验的共享。在达·芬奇手稿中反复出现的主题与相同时代中国画家的视觉经验和观察的主题十分相似。如赵雍的《长松系马图轴》捕捉的马的动态瞬间与达·芬奇手稿中所绘的马科学分析相映成趣,沈周的垂虹桥与达·芬奇手稿中所绘的军用临时桥梁分别存在于现实和想象中,却在画家的笔尖相汇。“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使观众在东西对话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不同作品中偶得相似之处,又在相似主题中寻觅差异。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4月10日。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