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1 21:36:36 来源:中国艺术报
非遗传承人袁秀莹在剪纸创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中华民族个性、民族审美的“活态”,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本着保护与传承的初心,对非遗技艺进行“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创新”,必然有益于中国非遗的学术研究与弘扬。
“闽人智慧”系列人文纪录片《智在匠心》由福建省委宣传部、省委讲师团联合出品。该纪录片用朴实的叙事和富有质感的画面,展示了中华文明不断创造的慧心与传统文化坚守者的匠心,体现了福建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世代相续的“闽人智慧”。
千百年来,古闽这片土地上的先人们在历史长河中寻觅践行,形成了崇高的精神理想与价值追求,积累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生存法则和生活方式。由原始造物艺术延续而来的非遗文化,所体现的技艺与审美构成了物与物、人与物的和谐空间,不断地规范着调整着人们社会生活的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也蕴含着丰厚的关于宇宙、自然、环境、材质、技艺、造型、运用、传承等认知与实践智慧,这些闪光的灵慧、精湛的技艺、不凡的创造,我们统称其为“闽人智慧”。“智慧”是生命所具有的基于生理和心理的一种创造思维能力,包含对自然与人文的感知、记忆、理解、分析、判断、升华等所有能力,社会生活中体现为更好地解决问题与升华生命体验的能力。“匠心”指能工巧匠的心思,常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巧思创构。匠心是一种智慧,“智在匠心”体现了“闽人智慧在匠心”这一颇含哲理的主题,直抵人心、引人深思。
福建,依山面海,历史悠久,文化形态多样,地域色彩浓厚,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福建目前拥有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9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45项和国家级传承人143位。《智在匠心》以自述体短纪录片的形式,通过非遗传承人亲身口述的方式,呈现每一项非遗技艺背后的审美与追求。这里有刻画万象尽显人文造型之美的木雕、漆线雕、剪纸;有留住古老技艺凝结传承之志的西山竹纸、八宝印泥;有遵循“天人合一”,体现东方哲学之道的土楼营造、武夷岩茶、佛跳墙;还有守正创新、积极进取的漆艺、瓷塑。整部纪录片,“守正创新”一词贯穿始终。这一词不仅融于诸位非遗传承人的传承理念,更化为他们的自觉言行。
唯有守正,方能行远
品读该片,不难发现,挽救濒临失传的非遗技艺,匠人们的传承历程并非一帆风顺,也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受长年累月的孤独与落寞,甚至有舍我其谁的壮怀,才最终换来“守得云开见月明”的回响。
“品重精妙,永葆本色”的漳州八宝印泥制作技艺曾一度遭遇几近断代的“潦倒困境”,传承人杨锡伟苦心孤诣,使得这项制作技艺得以传续。“与山为伴,纸寿千年”的西山竹纸因造纸技艺繁琐精细,投入与回报之间有差距,造纸作坊纷纷倒闭或转行,如今传承人刘仰根凭借自己的多年坚守肩负起使命,让一代代年轻人感受到西山竹纸的魅力。“垒石安居,夯土筑楼”的福建土楼营造技艺,传承人徐松生自小学习,至今数十年如一日,始终默默于土楼的修缮与保护,守护着那方容他成长的方圆天地。正是有这些传承人的守正,坚守着自己的初心,择一艺,终一生,那些原已逐渐退出人们生活视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度过那历史的风雨飘摇,在时代的暖阳下与我们相拥相见。
唯有创新,方能流传
对于非遗而言,创新既是一种保护与坚守,也是重要的传承方式。通过不断传承出新转化,让非遗在保持其传统魅力的同时更好地融入时代、融入社会生活,在当代社会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得到更持久的发展。“坛启荤香,慢火煨炉”的福州聚春园佛跳墙制作技艺传承人杨伟华通过对佛跳墙食材和技术的改造升级,使得这道百年名菜符合更多不同国家和地区食客的喜好,将传统闽菜带向更远方。“髹漆与共,薪火相传”的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人郑益坤,牢记其师“画画是传承”的叮嘱,在髹漆的“针刻”技法上革新出“植物涂”技法,让髹漆拥有更多艺术语言呈现的可能性。“凝脂如玉,心塑神韵”的德化瓷烧制技艺传承人许瑞峰在传承技艺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改良与创新,从“中华红的红釉瓷器”到“多彩结晶釉”“实心瓷塑”技艺等,体现着非遗传承人不断精进、不断修炼的工匠精神。
纪录片中还呈现出传承人用传统的非遗之技来表现符合新时代文化精神需要的新题材的大胆创新。“盘龙踞虎,线雕春秋”的厦门漆线雕技艺传承人蔡超荣对漆线雕这门“老传统”加入现代元素,使漆线雕从工艺品向装饰性时尚品转型;“木藏万象,心有乾坤”莆田木雕技艺传承人郑春晖尝试用中国山水画的构图,将中国古典诗词、诗意、诗境融入传统木雕创作中,使作品打破传统木雕的桎梏,达到诗、画、雕、刻合一的新境界。由此可见,在非遗技艺传承过程中,继承传统是守正,将传统与时代精神结合是出新。只有守正创新,非遗技艺才能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得到更长足的繁荣动源。
唯有传承,方映新时
无论是守正还是创新,目的都是为了让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得到有效传承。在当代,除了传统意义的师徒传承以外,新的传承方式与传承关系也正在诞生。如“岩骨气韵,历久弥新”的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刘国英,将先进实用的制茶技术直接传授给茶农,真正做到将非遗技艺为百姓民生所用;“中华巧女,绘剪芳华”的柘荣剪纸传承人袁秀莹编写剪纸教材,将自己的技艺倾囊相授给世人,这不禁令人联想到明代《髹饰录》中,作者告诫工匠们要谨防“独巧不传”的心理。在他们身上,流传百年的工匠精神在这里得到了时代回响,时代也回应了传统技艺的传续,非遗传承也就有了生命依托,在一代一代之间流动,以传统之姿驭现代之潮,朝着新时代前进的方向奔流。当然,非遗是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的,是运用型实用型的美,当下,如何与时代、与大众生活紧密融合,使非遗更具有持久发展的内在自生力,也值得深思。
守正创新是贯穿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特质。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习近平文化思想,就是要深刻领悟蕴含其中的坚定文化自信和高度文化自觉,牢牢把握文化主体性,既要保持对中华民族文化理想、文化价值、文化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高度信心,又要以时代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牢记文化使命,赓续历史文脉,用多彩的艺术、优秀的精品,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明之美。
非遗之美,传的是无声的文化,续的是传承人之真。人文纪录片《智在匠心》,每集都犹如一幅幅福建非遗的优美画卷,展现了非遗传承人“守正创新”的一片匠心,让人们感受到深厚的民族文化魅力,看到了传统技艺在守正的长河中沉淀厚重、在时代创新中焕发生机。
(作者系中国美协理事,福建省文联专职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福建省美协主席)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