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开放共生 跨越创新

时间:2023-12-20 20:55:20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北北

开放共生 跨越创新

——第九届全国艺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协同发展联席会议举办

  “今天的艺术教学和创作,并不是封闭的自主系统,必须跳出狭义的艺术范畴,在一个更大的体系当中为自己重新定位,在诸多或显或隐的联系当中寻找自身的定义。”近日,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钢在第九届全国艺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协同发展联席会议上如是说。

  本届会议主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艺术学知识体系建构与发展”,由全国艺术院校研创管理协作会和上海美术学院共同主办,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举办。与会代表围绕“构建中国特色艺术学知识体系”“艺术赋能城市更新”“新文科背景下的艺术与科技”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上海美术学院是第一个作为综合性大学美术学院举办“全国艺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协同发展联席会议”的美术学院。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大伟介绍了上海大学传承“红色基因”的历史。他讲道,上海大学老校长钱伟长对美育高度重视,对美术学院建设表达过深远的关心与支持。上海大学将全力支持上海美术学院的发展,支持平台的建设,多交友、多开放。

  在主旨发言环节,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于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赵超、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赵璐、中国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处长刘海勇、四川美术学院科研处副处长李竹、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马琳等谈及“新艺科背景下美术院校科研体系的学理定位与时代建构”“基于交叉学科建设的设计学探索”等业界焦点议题。

  于洋认为,美术院校的大科研,应该兼具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属性。既有纯学术的美术史论研究、偏人文科学属性的造型艺术创作研究,还有偏社会科学属性的设计艺术、建筑艺术,以及越发结合自然科学媒介的新媒体、跨媒体多学科并存的体系,也就是“四大学科体系”。“我们画一个饼状图,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艺术科学的交集部分,纽系着不同学科的亲缘关系和共同规律,可能中间最小的点才是美术院校里科研最核心的部分,但这三个大圈都是科研部分。这显现了新文科语境下,艺术科学自立的可能性还在路上,甚至于还在开端阶段。”

  今年是中国美术学院建校95周年。中国美术学院正在系统建构有中国文化主体性的视觉艺术东方学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在艺术创作中丰富中华文明叙事,助力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在全球学术中彰显其独特主张,不断扩大世界新话语权。刘海勇认为要有整合的科研战略,加快构建学科联合目录课题群,引导自主特色与对标相结合的机制,完善科研机构的本科招生、研究生招生方向以及学科建设方向,采用艺理精通的研创模式,将科研、创作、展览、社会服务作为一件事情来考虑实施。

  赵超从设计学科建设的角度分享了其个人思考。“设计学为什么划分在新型交叉学科下?”带着这样的问题,赵超引导听众去重新思考设计学的内涵:自然科学要实现对客观性、逻辑性、中立性的真理探究,人文科学探讨主观、想象、承诺,设计要注重实践、原创、移情、共情。前两者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是进行知晓、建构、分析、归纳、演绎,设计学是进行整合和构建。所以,设计学应该区别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这两大人类知识体系,是建构人类的第三类科学。

  2023年是AIGC(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内容)“又一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底层逻辑对设计教学产生深远影响,倒逼设计专业设置和设计人对未来生存空间的思考。“在进入数智时代的过程当中,我们的信息高效处理能力和智能化决策能力必须要提升。数智时代,专业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三浪叠加’。”赵璐认为,随着学科边界逐渐被打破,大家都在探索跨界融合,艺术生产需要艺术家有创造性的见解,算法要求他们融入科学家的严谨方法和假设,最终才能成为创意产业的变革者。这对艺术家的知识结构提出了非常清晰的要求,既是新的机遇,也是莫大的挑战。

  四川美术学院地处中国大西部的腹地,一直致力于在城乡发展建设上发挥自身的作用。“从国家战略上讲,艺术赋能是城乡统筹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种创造性实践;从社会需求上讲,艺术赋能是塑造地区品牌进而带动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从文化传承上讲,艺术赋能是接续、重建在地文化的一种创新性方案;从生态保护上讲,艺术赋能也是促进自然与人文融合的新的治理方式。 ”李竹介绍,四川美术学院提出通过有组织的科研实现有行动的实践。在政治站位上提出艺术介入的方式——责任担当是为城乡塑形、铸魂和赋能。

  这些年,艺术社区引起广泛的学术关注。艺术社区通过提供文化资源和举办各种艺术活动,促进社区的文化建设和居民参与,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和生活品质。马琳谈及“社区微更新与艺术社区”,分享了上海美术学院在陆家嘴艺术社区的实践:“上海一直提倡城市精细化管理,就是把社区微更新作为城市管理和发展的理念,更加关注细节和居民的实际需求,同时强调要保留社区的历史文化脉络和独特的文化特色。”马琳说,长期以来,社区微更新更多涉及建筑学科和设计学科。这几年随着艺术社区实践的推进,学科之间的壁垒正在被逐渐消融,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美术馆、设计师甚至社会学和人类学学者开始参与其中,一起推动社区治理合作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艺术社区非常符合今天的‘全国艺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协同发展’这一课题,因为本身是跨学科和超学科的。”

  在分论坛环节,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建筑系副系主任李芃带来了城市空间修补实验的案例和经验;湖北美术学院中国古代美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余其彦认为“城市更新应该是双重意义上的更新,一方面是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的物质形态更新,另一方面是对人精神形态的塑造和更新”;上海美术学院建筑系副系主任魏秦通过上海南昌路微基建案例,分享了街区微更新理念。

  在新文科背景下,如何进行人才培养、如何构建中国特色艺术学知识体系等问题,都是业内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艺术家是不可批量生产的”,天津美术学院科研与研究生处副处长刘永胜反复强调这一点,并且认为“专业美术教育培养的知识生产,实际上是一种对于手工经验的理论化的过程”。现在,科技手段和艺术创意的融合,直接催发了大量全新形态艺术,比如数字算法、数字绘画、增强现实等,也带来了跨学科全新的创作领域与教学方向。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曹悦认为,未来关于技术与艺术的发展是什么样的,其实很难预测,目前两者不仅仅是相互借用,而且是相互构建的模式。“但是不管在什么样的状态下,人是最核心的,人的情感、思维永远是在艺术与科技融合的过程当中最核心的部分”。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