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印象派在荷兰”大展【四】:色彩大爆炸

时间:2023-12-12 20:59:40  来源:艺术中国

《荷兰花田》(Blumenbeete in Holland),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约1883年,美国华盛顿国家画廊藏品藏品(National Gallery of Art,Washington)

  撰文_李莞潸

  威廉·德·兹瓦特在海牙画派中脱颖而出,可以说全靠“色彩”。海牙画派代表了荷兰印象派的起点,它在色彩处理上从自然主义到印象派及现代主义自由发展的道路上发挥着核心作用。

  梵高在《荷兰花田》中虽然使用的是海牙画派的柔和色调,但赋予了风信子田更多彩的光芒,这种配色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并不常见,已经暗示了梵高后期风景画独树一帜的色彩处理方法。

雅各布·凡·卢伊(Jacobus van Looy,1855-1930),上图:《国王节》(Oranjefest),1890-1892,荷兰国立博物馆藏品(Rijksmuseum Amsterdam);下图:《七月-夏日繁花》(July-Summer Luxuriance),1900,荷兰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藏品(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

  虽然阿姆斯特丹印象派画家仍然使用海牙画派柔和的棕灰色调色板,但色彩使其向着现代主义更近了一步。雅各布·凡·卢伊形容自己是“意外降生的画家和作家”,孤儿院出身的他凭借非凡的绘画天赋进入阿姆斯特丹国立艺术学院的大门,现场两幅绚烂的作品是对他天赋的最佳诠释。

费迪南德·哈特·尼布里希(Ferdinand Hart Nibbrig,1866-1915),上图:《在赞德弗特的沙丘上》(At the Dunes,Zandvoort),1891/92,荷兰拉伦辛格博物馆藏品(Singer Laren);下图:《佐特兰德风光》(View of Zoutelande on the Island of Walcheren),1900-1912,荷兰国立博物馆藏品(Rijksmuseum Amsterdam)

  费迪南德·哈特·尼布里希最初用印象派的元素进行写实绘画,在1880年代末前往巴黎学习时受到梵高和乔治·秀拉的影响,开始转向新印象主义的点彩派(Pointillismus),他也是最早将发光主义(Luminist)引入荷兰的艺术家之一。

《布拉里克姆午后》(Afternoon,Blaricum),柯·布雷曼(Co Breman,1865-1938),1903,荷兰拉伦辛格博物馆藏品(Singer Laren)

  以点彩派和发光派(Luminismus)进行创作的柯·布雷曼常与费迪南德·哈特·尼布里格一同被提及,二人被认为是拉伦艺术家村最重要的点彩画家,也是荷兰最早一批采用点画技术的画家。柯·布雷曼年少时和哥哥埃弗特·布雷曼(Evert Breman,1859-1926)一同逃离思想闭塞的家乡、前往阿姆斯特丹,哥哥后来成为阿姆斯特丹的城市建筑师,兄弟俩在各自的领域都是相当发光的那一个。

  不过要论革新,扬·托洛普才是世纪交替年代的荷兰、乃至整个欧洲艺术的关键人物,他一生多次改变自己的的艺术风格,只身行过现实主义、印象派、新印象派(Neo-Impressionism)、后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象征主义,在新艺术运动中也是分离派绕不开的人物。

《三朵金花》(Trio Fleuri),扬·托洛普(Jan Toorop,1858-1928),1885,荷兰海牙美术馆藏品(Kunstmuseum Den Haag)

  1886年,扬·托洛普是第一位使用点彩派技术的荷兰画家。三年后,他牵头举办了点彩派在荷兰的首次展览,反响嘛,就是没什么反响……1892年,扬·托洛普再次举办点彩派专展,将修拉、西涅克等名家的画作带到荷兰,在这次展览后,众多荷兰艺术家开始加入点彩派。对点彩派来说,光与色彩的可视化比作品的主题更重要,它为荷兰艺术引入了前所未有的色彩强度。

《沐浴在十一月阳光下的双柳》(Two Willows-November Sun),扬·托洛普(Jan Toorop,1858-1928),1889,荷兰海牙美术馆藏品(Kunstmuseum Den Haag)

  梵高的作品首次在荷兰展出也是扬·托洛普的手笔,那是在1892年,展览背靠先前提到的“海牙艺术圈”而举办。梵高的这次展览获得了巨大成功,“海牙艺术圈”的前卫声誉也随之建立。可惜的是,彼时距离梵高离世已有两年。再之前两年,安东·莫夫突发心脏病离世,梵高画下《盛开的桃树》作为对他最后的致敬。

《盛开的桃树(纪念莫夫)》*(Blühende Pfirsichb?ume / Souvenir de Mauve),文森特·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1888,荷兰库勒-穆勒博物馆藏品(Kr?ller-Müller Museum) 图片来源:库勒-穆勒博物馆

  与梵高同样于1890年离世的还有79岁的约翰内斯·比尔德,这位海牙画派元老在他钟爱一生的奥斯特贝克与人间告别了。同一年,蒙德里安在海牙的一次展览上首次公开亮相。

  蒙德里安与梵高、扬·托洛普并列同为1900年前后最重要的荷兰艺术家,他也是从海牙画派、荷兰印象派、点彩派、发光派一路走过,在追求个人风格的探索之路上愈发自由。来看这幅《多彩杨树》,蒙德里安起初是用棕和绿的色调来描绘这幅风景画,但在与扬·托洛普相遇后,他用鲜艳的颜色改写了作品。这幅作品在1909年展出时令评论家们感到震惊,其中一位评论家认为画出这种画的是神经病——字面意思,这是精神疾病的表现——要按这种说法,这才哪儿到哪儿,展览现场接下来的这一区可太“精”彩了——自从得了“精神病”,整个人更精神了。

《多彩杨树》(Row of Eleven Poplars in Red,Yellow,Blue,and Green),皮特·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1872-1944),1908,荷兰视觉艺术博物馆藏品(Museum de Fundatie,Zwolle)

  如果说1890年代由点彩派引入的色彩爆炸是荷兰现代绘画发展史上的重要一步,那么野兽派无疑是为荷兰艺术家们释放了又一个色彩核弹。使用大色块为特征的荷兰发光派更接近野兽派,艺术家的重点不再是真实地描绘大自然,而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比如扬·斯莱特斯画月夜时,更多是在表达他所感知的夜间氛围;而相隔20年,同样是画拉伦艺术家村的农舍,他与安东·莫夫的用色也全然不同;《骑自行车的人》则是既有野兽派的自由色彩,阳光中的黄点又是点彩派的回响。

《月夜》(Moon Night II,Laren),扬·斯莱特斯(Jan Sluijters,1881-1957),1911,荷兰海牙美术馆藏品(Kunstmuseum Den Haag)

上图:《菜园》(The Vegetable Garden),安东·莫夫(Anton Mauve,1828-1888),约1885-1888,荷兰国立博物馆藏品(Rijksmuseum Amsterdam);下图:《农舍景观》(Landschaft mit Bauernhof),扬·斯莱特斯(Jan Sluijters,1881-1957),1909,荷兰拉伦辛格博物馆藏品(Singer Laren)

《骑自行车的人》(Cyclists in a Landscape near Laren),扬·斯莱特斯(Jan Sluijters,1881-1957),约1911,荷兰拉伦辛格博物馆藏品(Singer Laren)

  野兽派是在1905年左右开始对荷兰艺术产生影响,也是在1905年,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举办了梵高大型展览,囊括展出梵高的474件作品,包括他在1890年自尽前创作的最后一幅作品《麦田群鸦》。

《麦田群鸦》*(Wheat Field with Crows),文森特·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1890年7月,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藏品(Van Gogh Museum) 图片来源: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同野兽派一样,梵高晚期作品中对色彩的激进处理方式也给予了荷兰艺术家们无限灵感。荷兰画家、版画家迪门·盖斯特尔(Dimmen Gestel,1862-1945)曾与梵高一起在户外作画,他的侄子利奥·盖斯特尔与蒙德里安、扬·托洛普、扬·斯莱特斯同为荷兰发光派最重要的代表,也是荷兰最重要的现代艺术家之一。

《秋》(Herbst),利奥·盖斯特尔(Leo Gestel,1881-1941),1911,荷兰海牙美术馆藏品(Kunstmuseum Den Haag)

  荷兰发光派中有一位极其出色的女艺术家雅格巴·凡·希姆斯凯克,她来自荷兰代尔夫特的一个古老贵族家庭,祖上还出过另一位著名画家马尔滕·范·海姆斯凯克(Maerten van Heemskerck,1498-1574)。

  发光主义与印象派一样强调光的效果,但这两种风格明显不同,发光主义的特点是注重细节和隐藏笔触,而印象派的特点是缺乏细节和强调笔触。雅格巴在《两棵树》中的色彩运用明亮柔和却大胆,让风景显得戏剧张力十足,也现代感十足,与近百年后英国当代艺术家大卫·霍克尼的《三棵树》放在一起可谓相映成趣。

上图:《两棵树》(Two Trees),雅格巴·凡·希姆斯凯克(Jacoba van Heemskerck,1876-1923),1910,荷兰海牙美术馆藏品(Kunstmuseum Den Haag);下图*:《蒂克森代尔的三棵树(秋景)》(Three Trees near Thixendale-Autumn),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1937年7月9日-),2007-2008,?伍尔特收藏(Würth Collection / Sammlung Würth)

  在雅格巴·凡·希姆斯凯克创作《两棵树》的1910年,随着威廉·马里斯离世,初代海牙画派仅剩下约瑟夫·伊斯雷尔(1911年)、亨德里克·威廉·梅斯达格(1915年)、马蒂斯·马里斯(1917年)还在世。同一年,扬·斯莱特斯与荷兰画家、艺术评论家和收藏家康拉德·基克特(Conrad Kickert,1882-1965)联合创立荷兰进步艺术家协会“现代艺术圈”(Moderne Kunstkring),该组织每年会策划举办荷兰本土和国外的前卫艺术展。在1911年举办的首次展览上,立体派画作首次在荷兰展出,参展艺术家包括立体主义运动的创立者毕加索和乔治·布拉克。

  海牙画派和阿姆斯特丹印象派各自只为荷兰艺术引入了一种新风格,但在1910年之后,如同欧洲其他国家的前卫艺术一样,荷兰的前卫艺术开始呈现百花齐放的姿态,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纷至沓来,新艺术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更多选择,色彩和形式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多变。

  1913年,“”荷兰艺术家协会(Hollandsche Kunstenaarskring)成立,该组织约20名艺术家都是有意识地使用明亮的色彩,与海牙画派的灰调形成鲜明对比,蒙德里安、扬·托洛普、扬·斯莱特斯、利奥·盖斯特尔都在其中,而这些人也在向着现代的方向继续跃进。

  利奥·盖斯特尔是最早尝试立体主义和表现主义的荷兰艺术家之一,《果园》中富有节奏的律动、纵深的效果和明亮的色彩是荷兰立体主义的典型特征。

《果园》(Orchard),利奥·盖斯特尔(Leo Gestel,1881-1941),1913,私人藏品,2008年出借展出于荷兰鹿特丹博伊曼斯·范伯宁恩美术馆(Museum Boijmans Van Beuningen,Rotterdam)

  不再留恋发光主义后,更深邃的颜色、更强烈的明暗对比、更宽广的笔触成为利奥·盖斯特尔的绘画特征。在创作《贝姆斯特的农场》的1915年,利奥从阿姆斯特丹搬至荷兰北部滨海小城贝亨(Bergen),在那里他加入了表现主义的“贝亨画派”(Bergen School)。

《贝姆斯特农场》(Farm in Beemster),利奥·盖斯特尔(Leo Gestel,1881-1941),1915,荷兰格罗宁格博物馆藏品(Groninger Museum,Leihgabe)

  利奥·盖斯特尔画下立体主义《果园》的1913年,雅格巴·凡·希姆斯凯克也绘出了立体主义的《林地》,不过画面两侧树木弯曲的线条是她未来几年表现主义的预示,雅格巴并未在立体主义停留太久。

《林地》(Woodland I),雅格巴·凡·希姆斯凯克(Jacoba van Heemskerck,1876-1923),1913,荷兰海牙美术馆藏品(Kunstmuseum Den Haag)

  同样是在1913年,雅格巴受到赫尔瓦特·瓦尔登(Herwarth Walden,1878-1941)邀请,携四幅作品前往位于柏林的狂飙画廊(Der Sturm)参加展览。赫尔瓦特·瓦尔登被公认为是20世纪初德国先锋艺术(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新客观主义等)最为重要的发现者及推动者之一,他在1910年创办的《狂飙》杂志及1912年开始经营的狂飙画廊是当时德国先锋艺术家的重要“据点”及风向标。

  在柏林的展览上,雅格巴被以康定斯基和弗兰茨·马尔克为首的“青骑士”(Der Blaue Reiter)所吸引,并影响了其随后的创作风格。此后,识才并惜才的瓦尔登开始担任雅格巴的经纪人,拥有其作品度假销售权和展出权,雅格巴成为狂飙艺术学校的老师,定期登上《狂飙》杂志并成为展览常客。可惜红颜易逝,雅格巴在47岁时撒手人寰,瓦尔登为她在柏林组织了特别回顾展,并用《狂飙》艺术书的第七卷来纪念她。

雅格巴·凡·希姆斯凯克(Jacoba van Heemskerck,1876-1923),上图:《86号组合物》(Composition No.86),1918,荷兰拉伦辛格博物馆藏品(Singer Laren);下图:《107号组合物》(Composition No.107),1920,荷兰海牙美术馆藏品(Kunstmuseum Den Haag)

  那是一个充满变革的年代,艺术家们在寻找自我的艺术之路上步履不停。蒙德里安在画下《夜风车》的1917年,发表了他的抽象理论。在展览现场,《夜风车》的旁边摆放的是两年后创作的《网格8的组成》,被蒙德里安描述为星空的重建,这是他搬到法国巴黎之前在荷兰画的最后一幅作品。蒙德里安最终从具象绘画转向抽象风格,成为20世纪抽象艺术的先驱、风格派运动中最有名的艺术家。

皮特·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1872-1944),荷兰海牙美术馆藏品(Kunstmuseum Den Haag),中图:《夜风车》(Windmill in the Evening),1917;下图:《网格8的组成》(Composition with Grid 8 ),1919

  至此,自1840年代至1910年代行驶的荷兰印象派艺术火车已驶向云外,一代人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全文完)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