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8 20:25:35 来源:中国艺术报
游人往返观佳境(中国画) 刘晨光
《沂蒙山写生》《枣乡长歌》《沾化古八景·青台晚眺》《中国冬枣之元》……山东沾化籍青年画家、中国美协会员刘晨光携96幅山水画近作,为人文荟萃的桂林带去了一股浓浓的齐鲁风——近日,由中国艺术报社、滨州市委宣传部、滨州市文联、桂林画院、滨州市美协、滨州市沾化区委宣传部、滨州市沾化区委统战部共同主办,桂林画院美术馆、滨州市沾化区文联、华澜文化(北京)有限公司承办的“望云烟·冬枣情”——刘晨光中国画作品展在桂林画院美术馆举办,展览分为“望云烟”“冬枣情”两个板块,集中展示了刘晨光对齐鲁大地自然景观和灿烂文化的表现,让观者从中得以深度感受山东大地的厚重博大。
在同期举办的学术座谈会上,专家们围绕展览主题,分析了刘晨光以书入画、厚重苍茫的绘画风格,认为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家乡的眷恋与深厚的人文关怀—— “望云烟”是守正,是继承传统,“冬枣情”则是创新,是塑造自我风格。
望云烟:在山川与人间
“望云烟”中的60余幅作品是刘晨光从艺20多年来通过写生祖国大好河山,解读中国写意精神而生发的心灵物语。《沂蒙山写生》《山水含清晖》《秋风醉染太行》《门临绿水青山外》《青绿山水四条屏》《流到前溪无半语》……展现出他清奇俊朗的画风。刘晨光对传统心怀敬畏,追慕宋元境界,并把传统笔墨和现代生活气息相连接,在水墨的绵密与线条的疏朗之间,创造了天真平淡的笔墨意境。
刘晨光的作品笔法丰富多变、繁简得当,墨色温润、淡雅清逸,体现出其对人文修养与文化积淀的重视——在水墨的绵密与线条的疏朗之间创造了平淡天真的意境,更新了传统水墨的表现语言,从而找到了传统山水与现代人心灵感受的契合点。滨州市美协副主席王宝峰认为,品读刘晨光画作,能够感到既有北方山水的厚重又有南方山水的柔美,既有古意又有新曲,体现了他贯古今、通南北的艺术境界。而在广西美协原副主席、广西师范大学原副校长白晓军看来,刘晨光的作品应验了石涛的“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这是我们当代画家特别是年轻艺术家应该具有的一种气质”。桂林画院院长唐道一认为,刘晨光以传统笔墨入画,不落窠臼,用传统的范式描绘了现代生活。桂林画院名誉院长阳光认为,刘晨光的用线,是其传统绘画的精髓,在画面中非常突出,值得画家们去学习。
在中国艺术报社总编辑康伟看来,刘晨光的“望云烟”系列能够让人感受到他在“望云烟”时的心静与心净,感受到他是一个愿意让“烟云供养”的青年艺术家,是一个愿意“望云烟”又善于以自己的笔墨语言和艺术图式来表现“云烟”、书写“云烟”,让云烟的供养转化为自己的修养的青年艺术家,这份心性难能可贵。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望云烟”也是“望人间”。
冬枣情:对大美山东的深情告白
“‘云烟’和‘冬枣’,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但这看似不搭界的两个维度,却又在展览中实现了有效的链接。”康伟认为,如果说“望云烟”是对自然的寻根,那么“冬枣情”则是另一种寻根——寻的是乡土之根、故土之根、大地之根。
在“冬枣情”板块中,《黄河谣》《枣乡长歌》《下洼冬枣生态园写生》《中国冬枣之元》《枣乡长歌》等作品,刘晨光描摹冬枣充满阳刚之气的树木外形,展现坚韧包容、不屈不挠、无私奉献的冬枣文化特质,更氤氲着齐鲁厚土滨州沾化特有的,深受黄河与渤海共同滋养的冬枣文化的厚重与宏阔,跃动着刘晨光对故土沾化感恩与回报的赤子之心。广西美协副主席、广西艺术学院教授李永强认为,“冬枣情”是刘晨光的一种创新。“刘晨光将冬枣作为贴近大地根部、贴近历史现场的密码来阐释和书写,确实充满深情,呈现出浓烈的人间情怀。这种情,既是活泼的、热烈的,同时又是朴素的、不夸饰的,可以唤醒观者自身的乡土经验,引发真切的共情。”康伟说。
“中国山水画的精髓不仅是把山水的形神传达给观者,同时也要把画家的思想感情传达给观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刘晨光的‘冬枣情’作品,充满了他对于家乡的深厚感情和感恩之心。”广西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桂林师专教授陈立红说。“这些年他在滨州工作,对山东的风土人情很有研究,注入了很多心血,因此作品既有南方笔墨的灵性洒脱,又有北方文化的厚重沧桑。”山东省美协驻会副秘书长张健介绍,近些年山东省美协提出围绕“红、黄、蓝、绿”等几个关键词开展主题创作与展览:“红——红色沂蒙,黄——黄河精神与黄河生态发展,蓝——蓝色海洋发展带,绿——助力乡村振兴”,刘晨光的一系列以中国冬枣之乡——沾化为主题的创作,形神兼备,成为他对大美山东的深情告白。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