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9 17:16:33 来源:光明日报
读懂一座城市从博物馆开始。
博物馆是文化积淀的浓缩体现,是历史记忆的载体。截止到2022年底,全国博物馆的总数达到了6565座,年接待观众达到5.78亿人次。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博物馆已经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数字经济加速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激发了公众对精神文化的更高需求,也为世界各国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良好机遇,推动着博物馆的智慧化转型。
11月7日,2023年国际博物馆馆长论坛在江苏南京召开,百余位国内博物馆、美术馆主要负责人,海外博物馆馆长,文博领域专家等来到现场,就博物馆、美术馆数智化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数智技术即数字智能技术,是指数据、算法和人工智能等前沿信息技术的综合。博物馆历来与新技术之间存在着不解之缘,对于如何更紧密、更优质、更高效地利用新技术,提升博物馆的运维管理水平、展示展览水平、社会服务质量等,多家博物馆、美术馆都在论坛中分享了自己的实践经验。
首先,对博物馆而言,数智技术最直观的应用是让博物馆有了更为丰富的展示形式,通过数智技术,可以实现虚拟漫游、全景展示、增强现实等多种体验,让观众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尺度去观察和感受文物,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和体验感。同时,数智技术还可以实现对文物的知识图谱及故事化解读,让观众能够从不同的维度、领域、角度去理解和欣赏文物,提高认知度和赏析力。
例如,2021年底引爆的“元宇宙”概念,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集大成者,它通过对海量来源于实体世界的物质标本和精神世界的文化元素进行复制、模拟、加工、改造,形成与真实社会体系深度融合的数字生活空间,而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组织,正是这样同时拥有丰富物质标本和精神文化元素的最佳场所,为元宇宙提供了充足的内容资源信息和创意灵感素材。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国际博物馆协会研究与交流中心管委会副主席段勇表示:“虽然元宇宙还存在一定炒作泡沫和技术瓶颈,但是它代表了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如今,从更清晰——如7170亿像素的绘画超高清照片,更沉浸——如数字艺术创作团队TeamLab打造的光影特效作品,到更真实互动——即全息+触觉,元宇宙技术给博物馆、美术馆,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巨大变化。”
其次,数智技术为博物馆提供了非接触、无损、高精度、高效率的保护手段。通过数字化采集、建模、存储、分析等,可以实现对文物的全方位、多维度、动态化的记录和监测,及时发现并预防文物存在的隐患和风险,为文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同时,通过数字化的复制、还原、展示等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对文物原貌的高保真呈现,让文物活起来,让更多的人可以欣赏和了解文物。
“故宫除了建筑之外,有这么多的藏品,186万余件,各种各样、琳琅满目。那么怎么样才能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看见它们?我想只有看见,只有了解,大家才会觉得故宫是值得看的。”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说。为此,故宫博物院于今年5月建立了联合创新实验室,进行文物的二维影像、三维数据,包括虚实融合的演播,通过对环境的管控,实现了数字采集的精准化、高效化、规范化;对于采集到的数字资源,又推出了数字文物库、数字多宝阁等线上系统,让观众有机会多角度、全细节地观赏文物。
国家博物馆也同样积极开展文物数据采集工作,通过建立起资源丰富、快速连接、高效搜索的藏品大数据平台,以及涵盖建筑信息模型数据库、展览模型数据库、摄像头模型数据库的国家博物馆地理信息平台,进一步实现了国家博物馆由物理空间到数字空间的延展。
再次,数智技术为博物馆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传播平台。通过数智技术,一方面,可以实现网上博物馆、云展览、云直播等多种传播方式,让博物馆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向观众开放,让更多的人能够云游博物馆,享受博物馆的文物资源和服务;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博物馆在社交媒体、移动客户端、智能终端等多平台的传播,让博物馆更加贴近公众的生活习惯和兴趣偏好,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博物馆的互动。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说:“我曾提出一块屏幕就是一个美术馆的理念,将展厅办到每个观众的手机里、电脑里,让观众在家便可欣赏到美术馆的馆藏。”近年来,中国美术馆成功推出了“馆藏经典作品”“美时美刻”“墨韵文脉”等一系列线上专题,新媒体总传播量约4亿人次,为观众带来了更加全面和立体的艺术体验。
数智技术为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打开了广阔的空间,与此同时,它也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理性面对。如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提出,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是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和载体,如何有效地保护文物,防止其遭受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损失,是博物馆肩负的神圣使命。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原馆长李小山也表示:“数字化虽然是发展方向,却也不该成为一种热潮甚至运动。”
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代、未来的桥梁,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文明传播的重要窗口。就如同段勇所说:“‘万变不离其宗’,我们保护和传承人类知识与智慧的使命不会也不应改变。只要我们始终坚守这内在的永恒‘不变’,并以此‘不变’应对外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万变’,就一定能立于不败之地,从而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宗旨和使命。”
此外,论坛还启动了“文明之光——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博物馆合作计划,由全国多家博物馆联合搭建起合作生态矩阵,以文物为载体,借助新媒体手段,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同时,揭牌成立了“国际博物馆数字文化创新中心”,打造国内领先的文博产业集群和博物馆人才培养基地,推动我国博物馆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本报记者张玉梅、许馨仪采访整理)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