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展览资讯> 正文

“画道革新——馆藏关山月1940年代西南写生专题展”好评不断 穿越时空之门 重走大师之路

时间:2023-11-7 21:00:01  来源:深圳特区报 记者 尹春芳

“画道革新——馆藏关山月1940年代西南写生专题展”自6月25日起在关山月美术馆展出,备受观众好评。这场汇聚70余件作品的展览,以精心严谨的策展,别具匠心的展陈,探讨关山月于1940年至1946年间在西南写生的价值,以及对当时和当下中国画创新与变革发展的意义。该展已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并获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

“画道革新”展览所体现的文化自信,是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求发展;在开放包容方面,关山月实践“折衷中西,融汇古今”岭南画派的新国画观念,而守正创新正是展览的主旨理念。

关山月美术馆副研究馆员、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丁澜翔告诉记者,关山月美术馆对关山月专题展有长期规划。这一展览在2020年“塞外驼铃——馆藏关山月1940年代西北写生与敦煌临画专题展”展出之后,就开始酝酿策划。“刚开始的策展思路比较常规,想根据作品的类型、对文献的把握,以关老写生的轨迹为策展逻辑。但随着手头的文献资料、历史资料越来越充分,发现此次写生是以关山月为代表的那一代美术家的艰难写生探索,他们以革新的精神,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不断守正创新的探索,于是逐渐形成‘画道革新’这一主题。”

“画道革新”,开宗明义指出此次展览的核心主旨。丁澜翔告诉记者,“画道革新”一词出自1944年郭沫若为关山月作品《塞外驼铃》所题“画道革新当破雅,民间形式贵求真”的诗句。“画道”具有双层含义:其一,指关山月在桂、黔、云、川、渝等地奔走写生的艰难路途;其二,指关山月的革新写生之道。“关山月的这种写生观念萌发于他拜师高剑父的求学阶段,抗战时期的西南写生经历使他更加注重深入民间,取材现实,尤其是他在将写生稿转换为创作的时候,极大地保留了民间写生的鲜活特色,承载了独特的个人风格和时代精神。”

为了让观众能深切感受到这种创新精神的价值,策展团队下足了功夫,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历史考据还原了关山月在西南写生的历史细节,运用数字媒介将文献、交游、画作、历史影像作综合展示,让观众了解中国画家们在抗日战争的民族危机下如何秉妙笔续文脉,也为我们在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新的启示。

关山月博采中西之长,探索传统形式、写生画法与民族国家的结合,践行画道革新,是此次展览着力挖掘之处。1941年,受赵望云写生观念影响,关山月在创作时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现场写生稿的现场信息,写生更直观、更贴近民众。 国画·写生、初涉蜀道、苗胞生活、松崖山市、巴蜀写生等板块,清晰梳理了关山月在西南写生的艺术成果。从桂林山水到巴蜀市井生活,从嘉陵码头到都江堰,从岷江到苗寨,一幅幅生动形象写生稿和作品,带领观众穿越时空之门,重走大师之路。

在丁澜翔看来,西行经历真正锻造了关山月开阔的胸襟与敏锐的感知。在这段宝贵的艺术生涯中,关山月完成了从地方画家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艺术家的蜕变,他不断探索、奔走、体验、观察、思索、作画,重塑国画写生。这成为关山月未来创作生涯的基底,甚至深刻影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画写生的观念。

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正在不断增加公众触及艺术的可能。丁澜翔介绍,自2014年开始,关山月专题展就引进数字方式,不断拓宽展览的内涵与外延。“数字化要与人文内容、历史信息、艺术家风格结合,以内容为主,数字化是为内容服务的。”

此次展览的数字人文项目受到观众青睐。在一块大屏幕上,观众只要动动手指触动屏幕,就能轻松地跟着关山月的足迹一起“游西南”、看写生。比如,点开重庆这座城市后,就可以看到关山月在此的路线、照片、作品、交游、历史影像等资料,信息含量丰富而且知识点集中,有助于观众进一步了解关山月西南写生的情况,也让展览在数字化领域有了更多的延伸。

据悉,该展将持续至11月20日,此后将赴成都巡展。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