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 20:48:33 来源:深圳晚报
1930年代石岩墟(孙明供图)
东门老街(李煌稳摄)
湖贝怀月张公祠(清嘉庆九年重建)廖虹雷供图
■ 深圳晚报记者 李福莹
10月29日下午,深圳地名文化专家、历史民俗学者廖虹雷做客深圳书城中心城尚书吧,以“保护历史地名,留存深圳根脉”为主题为市民开讲。
廖虹雷今年已年近八十,数十年来一直致力于深圳本土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先后出版《深圳民俗寻踪》《深圳民间熟语》《深圳民间节俗》《深圳风物志·风土人情》《深圳风物志·民间美味》《宝安历史文化民俗》(与人合著)《收藏深圳岁月》等专著10本。
当天,讲座现场座无虚席,廖虹雷以多年积累的田野调查、沉淀的文化学养,展开了精彩演讲。罗湖、东门、石岩、沙鱼涌、梧桐山等深圳人耳熟能详的地名,在廖虹雷的讲述中,都被赋予了时间的厚度和故事的温度。
深圳地名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
为保护、传承、弘扬地名文化,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根据《地名管理条例》(2022年)组织开展了深圳市地名保护研究工作,对深圳市范围内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具有红色革命和改革开放特色的地名进行评定,经网络投票、征求各区政府及相关部门意见、专家论证,形成了《深圳市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共112个,包括63个传统文化与历史地名、17个红色历史地名、32个改革开放地名,已于2023年9月28日至10月27日公示公开征求社会意见。
“深圳地名文化与地名保护”系列讲座(共三场)以此为基础正式启动,当天活动是该系列讲座的首场。廖虹雷首先概括性地介绍了深圳地名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与地名保护工作的重大社会意义。
作为生长于此的“老宝安”,廖虹雷对深圳的古村名如数家珍:在清嘉庆《新安县志》(1819)中,记载有古村名八百多个(含今深圳大部地区与香港);20世纪80年代初深圳市第一次地名普查时,还存有自然村名一千余个。这些自然村落是深圳城市的起点,更承载着深圳繁茂的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随着快速的城市化建设,大量村落消失在时代的洪流中,而地名,成为其村落记忆、村落文化的依托:许多华侨返乡回深,在林立的高楼大厦之中,就是凭借一个个老地名去找寻记忆中的家园。
地名中有历史更有故事
讲座当天,廖虹雷在《深圳市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公示的112个保护地名中,选择了12个:罗湖、东门、湖贝、怀月张公祠、罗湖桥、半天云、樟坑径、元勋旧址、石岩、沙鱼涌、梧桐山、对面喊村,详细解读它们的“前世今生”。
作为深圳开发最早的城区,罗湖区的地名可追溯至明天顺八年(1464年),其中藏有当地“五水归湖”的独特地貌。“东门”是深圳墟老街区的当代衍伸发展。湖贝村存有大量传统民居,对深圳广府文化的研究意义重大;村内怀月张公祠曾是周恩来在1924年东征时为农民演讲之所,也是1925年省港大罢工工人接待站之一。罗湖桥连接深港,见证广九铁路百年风云。沙鱼涌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是抗日战争期间大鹏湾海上交通站的关键一环,也是1946年东纵主力部队北撤的登船之所……
除了溯源,地名中还有许多生动的故事。例如,石岩的地名,在清嘉庆《新安县志》载有“乌石岩墟”,墟内有三块巨石环绕成一个石洞,石洞宽敞,独缺顶盖一面。乡民期望将此石补上,于是日夜祈祷。忽一夜,狂风大作,电闪雷鸣,乌石岩洞轰然声震,次日云开日出,乡民见石洞居然被一块巨大的石块盖着,像三个鸡蛋上面再顶着一个鸡蛋,惊险之极,造型之妙,堪称一绝,“乌石岩洞”之名由此而生。
再比如深圳坪山的“对面喊村”,为清初立村。据传叶姓村民在坪山田心老围(今新联村)一直居住,清乾隆年间,有位姓许的卖货郎从福建来到这个村子买田立业。之后叶、许两家开枝散叶,人口发展,各自另建起树山背村和水祖坑村。许家的第九代许凤升娶了叶家的女儿,两村相隔不远,往往许家做好饭菜时,站在田边朝对面大声叫喊:“喂!过来吃饭吧!”叶家有什么好吃的东西,也朝对面的女婿喊:“喂!过来拿点吃的吧!”住在两边的公公、婆婆、岳父、岳母等听见了,就互相说:“对面喊了,快去吧。”时间一久,货郎许家住的地方被大家叫做“对面喊村”了。
廖虹雷说,地名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藏在传统文化里一块绚丽的瑰宝。越是现代化大都市,越要挖掘、研究和保护具有特色的本土地名文化。我们熟悉身边的一个个地名,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所生活的城市,所依存的土地。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