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8 20:40:05 来源:中国文化报 杨 蕾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文博机构不再只是历史的守护者和文化的传播者,作为文化的“容器”和“窗口”,更需融入现代化的元素与思维,满足广大受众的多元化需求。如今,中国正站在世界发展的前沿,在继续发展和强化自身硬实力的同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和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变得尤为重要,而文博机构在当今社会与IP(知识产权)结合的背景下呈现出新的传播和发展动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中华文明五千年来积淀的文化遗产与当代文化、现代社会息息相关,我们既要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与时俱进,突出时代精神,并积极面向世界。时代的进程与国家的发展,都迫切地需要文化传播领域的突破与创新。具有文化展示、汇集、研究、保护、教育、推广等功能的文博机构,承担着“持一炬,照千古”的巨大责任和使命。要使巨量的馆藏与深厚的文化精髓活起来,使之焕发新的生机,不仅要注重藏品研究,还应运用多样化策略去传播和推广它们。这其中,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以及构建文博机构的IP的塑造和运作模式都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构建文博IP塑造的核心理念
在商业和资本领域,IP这个概念已被延伸为“多维度的文化产业资源”。在数字时代,IP的开发与运用已成为全球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全球各大文化机构,比如博物馆、美术馆,都热衷于活化馆藏和开发文创产品,通过现代技术和创意方法对文化资产进行再创造,从而得出具有高传播性和高附加值的文化和创意融合产品。
在中国,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文化消费的兴起,文博机构开始转变传统模式,积极探索IP的价值。中国的文博机构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传统上主要注重其学术和教育价值。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机构意识到,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可以被大众传播和消费的形式会给机构带来更大的价值。比如,故宫博物院基于故宫内生活的猫群,开发出文创商品“猫主子”系列,该系列产品迅速在社交媒体上走红,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的目光和购买欲望。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以及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文博机构开始利用线上平台进行IP的开发和传播,并带来了崭新的生态系统。比如,一些文博机构通过策划虚拟展览、开发数字教育资源、活化经典等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科技结合,为受众提供全新的体验。除了直接的二次创作和开发文创产品,通过授权文博IP的方式与企业和品牌的合作,文博机构得以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吸引更多的观众和资金。
2015年公布的《博物馆条例》提出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产品,增强博物馆发展能力。博物馆不应只满足于传统的收藏、研究、展示和教育功能,而应更进一步满足公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需要思考如何利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生产吸引人的文创产品,并通过这些产品让大众感受文化。目前,中国文博机构在IP开发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有很大的潜力等待挖掘。中国的文博IP授权市场还是新兴产物,市场前景巨大。
随着社会的持续进步,IP的定义也在不断地扩展和深化,其中包括内容、权益和价值开发等多个维度。虽然文博机构本质上是非营利机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能通过合理方式实现经济效益。文博机构作为社会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可以与“互联网+”模式和IP模式产生密切的联系,在符合其核心使命和目的的前提下,合理地开发IP是值得提倡的。文博IP可以理解为携带观众情感、有多种产品开发潜力的原创文化作品。这样的原创文化作品,通过跨媒介推广可以实现更有效传播和商业价值最大化。这对于文博机构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文博IP对文化传播的改变
在当代社会,随着数字化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文博机构已经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物收藏和展示之地,而是成为文化传播与互动的重要平台。
在探索文博机构IP塑造与更有效的文化传播这个主题上,作者所在的中国美术馆创立的“美时美刻”项目应该是一个初见成效并正在运行、发展、不断升级的实践案例。中国美术馆通过“美时美刻”项目,特别是其中的“美术名作中的二十四节气”系列,为文博领域在IP塑造和文化传播方面提供了一个思维方向和样本。
如今的文博展览形式和内容正经历着深入且深刻的变革。现代技术的融入为文博机构的文化传播打开了新的天地。对于文博机构来说,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已经不只是发布新闻、介绍展览、组织活动的平台。众多文博机构基于微信等平台的语音导览服务,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互动式的观展体验。而公众对于博物馆的期待也在不断升级,他们不只是希望在博物馆中看到古老的文物,更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体验与众不同的文化之旅。一个成功的博物馆不仅要展示历史和艺术,还需要与当代观众产生互动与连接。它在社会教育领域的角色也在“历史和文化的守护者”之外得到了重新定义和提升。博物馆与学校、企业及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之间的合作愈加紧密,它们结合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出一系列教育和文化公共产品,加强了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还为其带来了实质性的IP价值。可见,文博IP及其对文化传播的革新已经深刻影响了当代社会,它们正在重新定义公众对于文化、历史和教育的认知和期待。
结语
在绵延的历史长河中,文化流淌如雪山下流淌的溪水,始于细小,但其质纯、力量持久。今天,在文博IP塑造与文化传播的新思维中,我们正试图发掘这股源远流长的力量,带着它从山川间走向广阔的海洋,让更多的人感受其深沉与激昂。
山间流水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既有原始的纯净,也有不断前行的勇气。文化的传播亦如此,它需要留有原味、真实、可互动、能共情,才能深入人心。文博IP的塑造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坚守文化的根本,同时敢于创新。在这一过程中,现代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无尽的可能性。从数字化的博物馆,到虚拟现实中的历史场景,再到各种多媒体展示,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我们可以将经典美术作品变为动画,让故事更加生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为观众创造沉浸式体验场景,使他们仿佛亲身经历那些过去的日子。历久弥新的文化元素与现代的科技相结合,为观众展现出一幅幅独特的画面,引起现代人深深的共鸣。
但流水前行并非总是平坦,它会遇到障碍,可能需要绕过石块,可能需要跨越悬崖。这恰似文化传播面临的诸多挑战:时代变迁、文化差异、技术升级等。然而,技术只是手段,真正的核心在于内容的创新与重塑。文博IP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将传统故事、人物进行现代化的重构,使其既不失原味,又具有当下的吸引力。这也是我们需要始终如一坚持的原则。如此,文化的力量就能像流水一样,穿越障碍,流向更远的地方。
再者,鼓励公众参与也是“汇溪成河”的关键。当每个人都成为文化的创作者和传播者,比如鼓励年轻人通过自己的方式,以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来重新诠释古籍中的故事。传统经典就不仅会被更多的人知晓,也会得到更多的诠释和延续。
与此同时,跨文化交流也会为我们的文化注入新的元素。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产生的碰撞和融合,会为我们的文化传播增添新的维度和深度。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与时代对话。流水在行进中融合了雨露、山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气质。同样,文博IP在传播过程中也应融入不同的文化元素,借助现代科技,以新的形式、新的角度呈现,使之更具时代感,更具吸引力。最终,当山间流水汇入大海,它不再是那条小溪,而是成为海的一部分,拥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广的视野。同样,当我们的文化成功地跨越时代、跨越文化,与全球的观众产生共鸣,它也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和认可。
(作者系中国美术馆馆员)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