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5 19:09:15 来源:中国文化报
林泉高致(纸本) 235×735厘米 2021年 徐惠泉
他的艺术作品,构图精巧,线条精致,色彩精美;他的创作,经历了从“水墨—彩墨—墨彩”道路的探索与转变,形成了工笔和写意融合的绘画风格。日积月累、吞吐纸墨、根植生活是他的创作态度,用心抒写凡人、描绘凡人、传颂大众是他的创作情怀。这就是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徐惠泉。他以中华文化和人物为创作题材,把传统的审美观念与时代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在他的作品中,观众总能感受出浓郁的中国气息和时代感。
日前,“惠风·清泉——徐惠泉中国画作品展”开展。展览分为墨彩流光、水墨意韵、人物采风、风景写生、写意墨韵、岁月如歌6个板块,共展出徐惠泉作品158幅,既有其代表作工笔重彩、水墨人物画等,也有近年来的采风写生,全面呈现了徐惠泉从“水墨”到“彩墨”再到“墨彩”的创作历程。
画家徐惠泉以水墨重彩名世,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彩墨人物画的创作。徐惠泉创作的水墨人物画以抒情和唯美为审美取向,主要有现代江南秀女和古典高士佳人两类主题。前者来自于画家的家乡情结,后者则源于画家受传统文化的濡染。他所作的《五月》《疏影》《薰风》《初夏》等,画中江南秀女或采摘劳作,或读书吟诗,清纯可爱、风姿绰约,画中常集花卉、人物、风景于一体,似乎是具象的,实则是意象的。
1990年,作品《愁听猿声梦里长》是徐惠泉从水墨画创作向彩墨画创作转变的发端。在大量运用色彩手段的同时不失水墨画的独特意韵,形成了独有的美学品格。从水墨向彩墨的转向,标志着徐惠泉从古典文人的经验进入了艺术自觉的建设道路中,这是谋求其画在现代转型时期的一种“蜕变”之路。
彩墨画和水墨画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水墨”更加注重笔墨意趣的发挥,“彩墨”则更注重色彩特质的表现。变幻的墨色、强烈的色块和劲道的墨线是构成徐惠泉彩墨作品的基本元素。徐惠泉创作彩墨人物画时更多地使用色彩语言,致力于塑造出现代国画人物形象。“在大量运用色彩手段的同时又能表现出水墨画的独特意韵,是我创作中不断探求的课题。古人‘色墨交融’的理论是我彩墨人物画创作中追求的美学品格。”徐惠泉表示。在用色上,金色、石色和白粉的使用给作品带来一种富丽、热烈的基调,但这些色块都是在与墨块的各种“关系”中而被感染。富于变化的墨块与色块对比、映衬及墨线在墨块与色块间的穿插、照应等,使作品能够在有限的颜色中幻化出万般样态。在这里,线条不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更显现着浓厚的书法笔意,显示着浓淡、干湿、粗细等种种意趣,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2010年以后,《文学家朱自清》《苏绣》是徐惠泉人物画图式语言的第二次突破。他调整了创作研究的基点,从“彩墨”的研究,提升为“墨彩”的探索。在着力于墨与色的交融、工与写的协调时,更加注重墨的韵律、笔的运用、线的锻造和水的融合,可谓意味深长。在《苏绣》中,写意与写实兼具,朴素淡雅与精工绚烂并存。取景也特别,画面并没有聚焦于某一件苏绣作品或某一位绣娘的劳作,而是一个工作与生活的场景,绣娘们在聊天和准备素材,因此形式上显得活泼而有趣味。
在徐惠泉看来,传统笔墨中的勾皴点染是极为宝贵的资源,要从中摘取,并转用到自己的创作之中,笔墨的独立价值也因此而得以展现。由深入浅是他协调水墨与色彩关系而独创的一套创作程序。他的这种由深入浅、浅中求色的画法,无疑和一般的中国画创作程序相反。这意味着他必须解决一系列逆向运墨设色的方法与技巧。细赏其人物画,《花之梦》《疏影》《绣春》《远缘》《江南可采莲》《清风世家》等清丽工整、色彩斑斓、墨不碍色;《疏松盘曲》《疏枝横斜意自芳》《听风》《箫声远》《山色澹生秋》《听泉》等诸作则工写并重、浓淡有致、色不碍墨,看似一气呵成、漫不经心,实则锦心绣口,意匠缜密。徐惠泉认为:“以‘工’和‘色’‘形似’和‘制作’为特质的工笔重彩画如何在保持其优势的同时,去除在当下‘重彩热’过程中出现的甜熟、板滞、肤浅、匠气的弊病,需要艺术家长期孜孜不倦地向传统学习,更多吸收文人水墨画的养分,以开阔的艺术视野,不倦地创造努力,把‘墨彩’绘画提升到‘写意’‘写神’‘写心’的现代艺术境界。”
值得注意的是,在展示作品中,徐惠泉最看重的是近两年完成的人物写生系列和风景写生系列。徐惠泉表示,作为一名艺术家,在经过一定的积累后,要回过头向传统学习,也要深入生活中去体会感悟。近几年,他陆续去过宁夏、新疆等地,多次进入工厂等基层一线,感受人生百态。“注重肖像的现场写生,是滋养我创作发展非常重要的动力。鲜活的人物形象,使我的画面拥有新的面貌,从而更好地表现出生活气息。这也是我本次展览中的一个亮点。”徐惠泉说。
几十年来,他不断探索,多方尝试,在古与今、中与外、传统与现代、工笔与写意、水墨与彩墨,乃至各种工具材料的结合尝试中寻找突破,探索出不同于古人、不同于时人的表现方法和表现形式,正如艺术家自己所述“写形不难、写心惟难”,徐惠泉以自己的功力、修养和悟性,在不断探索与创新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韵味。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