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让设计成为联通未来的纽带——聚焦2023北京国际设计周

时间:2023-10-8 20:05:11  来源:光明日报

生态重构系统模拟的热带雨林环境。资料图片

  在创新设计里领略未来生活图景,在多彩展览上感受艺术创意之美,在交流互鉴中探索学科发展方向……金秋时节,2023北京国际设计周如约而至,为广大市民及设计师们带来了一场文化与艺术的盛宴。9大重点板块、1个特别行动板块,近1000场活动在通州区张家湾设计小镇、中华世纪坛、中国儿童中心等遍布京津冀的70余个区域开启,吸引了来自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众多设计机构代表、设计师参与,充分彰显了北京作为“设计之都”的独特魅力。

  “北京国际设计周依托首都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展现中华文化魅力、服务国家文化战略、引领文化创新潮流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形成了广泛影响力。”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秘书长、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赵卫东表示,本届设计周以“开放创新”为主题,是希望体现全球设计领域的融合与共享,让每一位参与者通过设计交流实现同频共振,共同缔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创新融合,点亮智慧生活

  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下,设计思维与方法将发生哪些改变,又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新体验?漫步通州区张家湾设计小镇主会场,各大展览上琳琅满目的创新设计作品为我们揭开了未来生活的神秘面纱。

  “这款按摩枕舒服极了,这些富有层次感的晶格能让人联想到宏伟的建筑结构。”展区内,一款3D打印颈部按摩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该产品的设计基于人类指令,并借助人工智能完成优化和生产,能够精准刺激穴位,还原人手的按摩效果。“我们的设计团队集合了来自雕塑、工业设计、工程力学等不同专业的人才。可以说,跨界融合已成为当代设计的一大趋势。”设计师许方雷介绍,按摩枕特殊的晶格结构决定了其透气、柔软、耐用等特性,针对不同的产品需求,团队已研发出数十种晶格,满足了大部分产品参数化晶格应用。

  展厅一侧,三个立方体环境模拟舱并排放置,分别在近7立方米的空间内模拟了雨林、海岛、沙漠三种生态环境,引来许多观众围观。“在高楼林立的都市,很多人都向往拥有一方属于自己的自然天地。为人们在室内打造一片‘原始森林’便成了我们的使命。”品牌创始人李军介绍,设计过程中,团队遇到的一大的难点就是在保证室内环境舒适度的同时,让各类植物健康生长。“通过设计师的努力,我们首次将人造太阳光源、温湿度控制、空气流通、智能微喷等系统整合于室内种植模拟环境中,实现了室内种植智能化、自动化、现代化。”李军表示,做设计亦要遵循自然法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团队始终不变的设计宗旨。

  此外,“未来社区综合设计”探讨了星际移民的可能性;“天马”概念跑车凭借酷炫的外观吸引了众多车迷驻足;《地星昆虫图》以高精度影像采集与数字化收录相结合的手段,为人们展现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些作品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也让我对人类未来的多彩生活充满期待。”专程前来观展的市民覃女士表示,展览中许多作品呈现出的学科交叉融合的设计思路,也定能应用到自己所从事的服装设计领域。

创意引领,激发文化活力

  作为2023北京国际设计周的重点板块之一,在798艺术区亮相的“致敬大师:从毕加索到安迪·沃霍尔的时尚奇迹”展览与在朝阳区望京NEEDART艺术空间举办的“未来图景”展览交相辉映。前者回溯设计历史,后者展望设计未来,从不同时空维度回应“开放创新”的主题。

  “我与中国有很深的缘分,近年来很幸运地与中国品牌有过多次合作。希望通过面料设计传达我的艺术理念,同时与中国设计师们展开深度交流。”“致敬大师”展览上,英国知名时装设计师桑德拉·罗德斯向记者介绍了自己于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面料设计作品。她表示,自己越来越多的工作内容将与中国产生关联,而多次中国之行给她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便是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

  纵观本届设计周期间举办的各大展览,中国传统文化是贯穿其中的重要主线。“北京文创授权中心”展区内,琳琅满目的老北京文化元素设计产品可谓“好吃好看又好玩”。全新包装的牛舌饼、北京烤鸭,结合传统纹样设计的文具套装、团扇、丝巾,融入古典建筑元素的瓷盘、便笺纸、水杯等展品让人耳目一新。

  “儿童如何学习汉字,几岁开始学习最合适?我认为,只要符合儿童认知规律,有乐趣、无负担,学习汉字其实没有年龄的限制。”彭韡铭一直致力于儿童汉字学习的相关设计探索。他的作品《汉字里的时钟——日月经天的故事》正在“绿动童行”国际儿童友好型绿色设计展上展出。该设计试图从汉字的造字方法入手,将文字的演变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出来,从而帮助孩子们构建汉字认知逻辑体系。在谈及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的关系这一话题时,彭韡铭说道:“以设计手段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无尽宝藏,需要我们探寻文化的‘根’,当我们了解其发展脉络后,设计的创新思路也就自然显现了。”

创建平台,培育设计人才

  未来的设计师需要具备哪些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还能培养出优秀的设计人才吗?本届北京设计论坛上,众多设计领域专家学者就“人工智能时代下的设计思维”话题展开讨论。

  “如果人工智能更善于解答问题,那么我们就应该学会更好地提出问题。”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张树庭认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设计思维是人工智能时代值得人们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工具,它让我们在与技术的对话中认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需要、发挥人的智慧。

  “若我们只是将人工智能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去做设计的话,那就低估了这个时代。”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与创新研究院院长王中结合图表为大家讲解了传统设计师与未来设计师不同的工作模式:“如果说传统设计是从经验技能到创意作品的单向过程,那么未来设计则还需纳入人工智能、大数据、超技术平台、用户体验交流等因素。因此,建立新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与平台至关重要。”

  设计思维的突破,崭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与平台的建立,须紧密结合时代需求。在“年看青想——青年设计100”五周年特别展上,我们得以见到众多来自各大高校的青年设计师们的探索实践。他们通过创新与创意,向观众展示了自己对于环境、科技、文化与人类关系的深刻思考。有的作品将新兴数字语言引入草书字体设计,有的作品借助VR技术构建沉浸式体验空间,还有的作品以实验数据与影像相结合的方式转译植物的繁衍、合作等行为。“通过这些作品我们能够发现,曾经需要大量人力才能完成的设计创作,现在只需几人团队即可实现。因此,在技术工作逐渐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当下,高校设计教育的重心不应只停留在技术层面,而应拓展至对眼界与思维的培养。”王中说。

  开放创新,焕新北京。设计的故事未完待续,设计的探索步履不停,它已然成为一条纽带,接续传统,亦为我们联通更加美好的未来。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