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展览资讯> 正文

全景展现中国民间文学风貌

时间:2023-8-31 21:27:0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新成果书影。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供图

  人民日报报记者黄敬惟

  故事、说唱、俗语、神话、长诗……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民间文学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各民族、各地区的人们,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在欢欣鼓舞的节日里,用口口相传的方式传唱着古老的生活智慧与情操追求。这不仅是地域文化的宝贵财富,更是一个民族镌刻在血脉之中的文化记忆。

  近日,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新成果发布。作为工程成果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图书,截至目前已出版62卷,内容涉及神话、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等12个门类,来自河南、河北、湖南、湖北等23个省份。

  延续中国文学历史传统

  中国自古就有着对灿烂浩瀚的民间文学进行文本辑录的传统。从先秦的《诗经》、汉代的乐府,到宋元明清的话本小说,均是广泛吸收民间文学的成果。通过这些珍贵的文本记录,祖先们所创造的民间文学穿越历史长河,为更多后人所知。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启动于2018年,通过开展对民间文学的大规模信息采集、文本资料整理、编纂出版等工作,对中国民间文学遗产进行抢救保护与传承。

  民间文学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是人民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所创造、所享受、所发扬的内容,内容丰富而繁杂。想要将这些内容条分缕析地进行整理、编纂,需要精益求精的工作,更需要严谨的标准。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充分吸收当代民间文学研究的新成果、新理念,坚持萃取经典、服务当代的选编标准。同时着力还原民间文学的本真形态,忠实保持各民族作品原文意蕴,在内容、形式、类型等方面力求反映出民族风格和当地口头传承文化传统的特点,按照科学性、广泛性、地域性、代表性的原则,精心编纂出具有民间文化传统精神和当代人文意识的优秀作品文库。

  业内人士表示,《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的出版全景展现了中国民间文学的风貌,既是人们了解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也是文艺工作者创造新文化新艺术的重要源泉。

  传承中华文明共同基因

  民间文学诞生于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其中折射出的是各民族人民质朴纯真的思想观念。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王锦强分享了在搜集整理工作中的一段亲身经历。

  在一次采风时,他们前往草原上的牧民家中收集民歌。当时正值牧民家的母骆驼产崽,但或许是初做母亲的原因,这只母骆驼拒绝为刚刚降生的幼崽喂奶,甚至想要将它抛弃。对此,牧民们的解决方法是唱歌——他们用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歌谣劝说动物母亲,让它们认养自己的孩子。牧民向母骆驼动情地唱起了草原上流传久远的“劝奶歌”,一唱就是一个通宵。最终,骆驼母亲被牧民的歌声唱得流下了眼泪,开始了哺乳。

  在蒙古族人民心中,动物和人是平等的生命体、是如同家人一样的存在。在草原上,动物们甚至还有自己的春节——五畜节。“劝奶歌”的悠悠曲调和五畜节的欢快热烈,折射出的是生态之美和草原文化的葳蕤生机,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韵律。在王锦强看来,蒙古族“劝奶歌”流淌着对自然的尊重与热爱,令人肃然起敬。

  此外,在采集蒙古族民间“说书”的内容时,除了传统的蒙古族故事外,工作人员采集到了很多汉族故事——说书人会用蒙古语讲《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些来自中原地区的故事,草原上的人们同样耳熟能详,“说书”故事的传播正是各民族人民文化交流的实证。

  来自吉林省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曹保明则讲述了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民间文学中,同一个故事母题会“因地制宜”形成不同的传说。

  在许多地区的民间故事中,都有“女娲补天”和“女娲造人”的传说。即使地缘上远隔千里,但同样的民间传说母题正是中华文明根脉绵延的体现。人们耳熟能详的“女娲补天”传说,在中原地区的版本中,女娲用来“补天”的材料是五彩石。而在东三省地区,这个故事出现了一个颇具特色的情节变种——在补天的最后阶段,女娲原本准备的五彩石不够用了,于是她灵机一动采来几大块坚冰作为替代。在传说中,正是因为这几块坚冰,让这里的冬天格外寒冷。

  探索民间文学更多可能

  从蔡元培、鲁迅到郭沫若、茅盾等文人学者,民间文学一直受到文化界、学术界的重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后改名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从1950年成立开始,就一直积极组织进行民间文学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截止到本世纪初,保存的各类调查资料已超过5000册,总字数超过《四库全书》字数的总和,这些珍贵的资料为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非常注重“传世性”。在记录整理资料时,采集工作人员会格外重视采稿人、采稿时间和地点等要素不能缺项,即使有些采稿人不明确也要标注清楚,以便于将来的读者、研究者有迹可循、有处可查,为民间文学的传承保留火种。

  与此同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还广泛动员全国民间文艺工作者,积极收集整理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及理论研究原创文献等,不断充实出版工程基础资料数据库。截至今年6月底,基础资料数据库已累计收录作品和相关文献15956册,并完成16.38亿字数字化存录。该数据库还将通过网络平台,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成立70多年来所收集的民间文学影印本、油印本、手抄本及第一手的图文资料与大众共享。

  据介绍,未来该网站还将输入历年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各地区民间文艺家协会进行田野调查的音视频资料,实现网站与数据库工作进度、与《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图书出版工作进度的对接,同时兼容新闻报道、资料下载、大数据承载等功能,让丰富的中国民间文学资源更便捷地为所有爱好者和研究者所用。

  此外,文艺演出同样也是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社会推广的重要形式。在内蒙古的辽阔草原上、在云南的茶马古道旁、在江南的小桥流水畔,一场场深入基层、紧贴人们日常生活的文化展演,让更多人关注到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让更多人成为保护与传承中国民间文学的“同路人”。

(责编:杨虞波罗、李楠桦)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