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8-21 20:42:27 来源:创荣时代艺术中心
姜竹松,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前院长、教授、江苏省学校美育教指委委员、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美术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水彩艺委会委员、苏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作品多次在国内外重要展览展出并获奖,其中包括参加第九、十二届全国美展及第二、第七届全国水彩、粉画展优秀奖、江苏省第五届水彩画展银奖、北美艺术节小幅绘画展金奖等,在上海、山西、苏州等地多次举办个人作品展览。
“花语汇”是姜竹松水彩画作品展的标题。许多年以来,竹松都将“花卉”作为自己的创作母题。这一方面是他的性情之所至,对大自然中千姿百态的花卉情有独钟,是他的感觉天性和艺术表达感觉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则更是因为他将花卉作为生命的象征,通过花卉的描绘寄托对于生命的思考和对于自身生存的关注,把自己的审美观念和生命体验融入其中,进而在对视觉表象的超越中,实现对生命本质的表述。这也是竹松从大自然的花卉中汲取滋养,勃发灵感,对“重返生命故乡”这一现代世界性哲学命题,在艺术创作中所作的可贵探索。
《旅行中的风景》 31x41cm
竹松在早期的以花卉为题材的“生存状态”系列水彩画作品中,较多注重写实,采用叙事性和文学性的形式语言作为切入口,在画面上人为物质形象(如锁链、齿轮等机械物件)的凝重与自然花卉的娇嫩形成了强烈对比,充分表达了他对高度物质化现代社会人与自然、文明与人的生存状态所产生矛盾和冲突的关注,在错综变幻的色彩和复杂纠结的构成中袒露着他真诚的心灵对生命和人的生存忧患的缜密思考。而在随后几年的“自然之颂”系列作品的创作中,竹松逐渐有意识地将西方水彩画的重写实与中国绘画的重意境衔接融合在一起,作品开始出现中国画写意性的韵味和气势。而在近年来他创作的“生命之歌”系列作品中,笔触已变得更加洒脱松弛,也更加自由奔放、游刃有余,他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形的束缚,在简约的构成和色彩中表现出丰富而深邃的意境,他开始挥洒自如地在纸上自由游走,将生命沉醉其中,抒发着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情愫,淋漓尽致地传达出他对生命的渴望,境界得到了令人瞩目的提升。
《贝歌》 31x41cm
竹松笔下的花卉,既高雅清丽,又气势浑然,具有一种雍容大度的气质,呈现出一种张扬的美丽,温暖的激情,一种近乎透明的娇柔。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一种“描述”,而且也是一种“赋予”,给作品以一种生命意义上的赋予,成为他诠释生命的一种形式。事实上,在我们观念中的那种赋予生命的力量,决非仅仅局限于人类自身,而应当扩展至整个大自然。正因为这样,才能使我们与大自然产生关联,才能把我们对于生命的感悟渗透到大自然无以计数的生物中去。而对竹松来说,他在大自然中选择了花卉的形相,成为他生命表述的一个“挪用”的物象,以此作为辨识生命的观照物,把他对于生命的感悟渗透到鸡冠、芙蓉和郁金香等诸多花卉中去。这些花卉成了他内心感觉的外在意象,而我们又通过这些作品感受到他内在的生命状态。
《擘蓝》 31x41cm
与美国女画家乔治亚·欧姬芙笔下那些充满女性意象、给人以明显喻示的盛开的大花不同,竹松的作品中这种对于生命的表述或许会给人以种种联想,也或许这种联想正是竹松所期待的,但是他的作品本身并没有给人们某种暗示。正如所有意蕴深刻的作品一样,竹松的作品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留待人们与作品进行精神和情感的互动。他的作品是他与观众共同完成的。当人们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情感被画家物化为画面上的图形,这些图形便被赋予了“形而上”的意义。现代解释学认为,只有当观众将他的体验、理解,他的生活积累,他的整个心灵世界,一起投入到作品中去,作品的生命才能真正获得。可见画家创作作品,不是为了向观众灌输某种先验的东西,而是为了把观众的经验和感受调动起来,收摄进去,这样才能算最终完成作品的整个创作过程。对竹松的作品也应作如是观。
《 一种状态》 31x41cm
大自然丰富多彩的色调,可以被视为穿在大自然身上的一件色彩缤纷的外衣,而竹松所描绘的花卉,则都穿着一件绚丽夺目的红外衣。红色,是鲜活的生命和青春活力的象征,是一种最接近生命本原的颜色,这也恰好对应和契合于他对生命表述的追求,成为他内在精神世界的合理延伸,红色成为了他心目中生命的纯度和亮度。而在这一片片以红色为基调的画面中,他又能敏锐地捕捉到在同一色调中的微妙变化,在色块的边缘处理上产生晕染虚化的视觉效果,并且更注重在虚实和强弱对比中以花蕊作为 “画眼”,建立起一种与他的情感表达和画面组合关系水乳交融的画面构成,使作品单纯而丰富,变化而和谐,生动而有序。也正因为他对于色调倾向如此单纯,色性如此明确,才使他在作品中对于生命的表述能够如此深刻透彻,富有如此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印迹》 70x70cm
水彩画姓“水”。竹松的水彩画水色淋漓,浸润洇漫,色彩带着丰沛的水分而显得异常滋润,这些色彩几乎是全透明的,充满了流动感,它们仿佛能够让画面背后的光透射过来,而你看到的则是一片绚丽。他的大多数作品尺幅很大,而他却显得那样游刃有余、驾驭自如,在手握如椽大笔酣畅淋漓的挥洒中,笔随意奔、开阖自如,表现出他水彩画创作的高度技巧,以及发自内心的、喷薄而出的创作激情和气度。
《印迹》 70x70cm
他的作品既具备英国式水彩画的透明和清新,又加入了作为中国艺术家潜在的奔放不羁、气韵生动的灵性和风格。其实说到底,中国画从外延的意味来看与西方水彩画有许多融合相谐的可能,宣纸和水彩纸同为纸本的吸水性,毛笔和水彩笔相似的柔软度,以及水和色彩在纸面上晕染互渗的类似材质的特性,都使两者具有趋同的亲缘性。而竹松的一些水彩画作品就是用宣纸来完成的,他在技理层面上打通了两者的关联,在审美内涵上开始注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表现出他对绘画艺术本质内涵的深层理解和认知,在水彩画民族化的探索中取得了难能可贵的成果。
《阳光下的芙蓉》 22x22cm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都把水彩画当作一个小画种,但其实水彩画并不“小”,它与其它所有画种一样,有着深厚的传统积累和完备的艺术语言体系,同样承载着时代精神和文化审美的功能,更何况水彩画还有着其它画种所很难企及的高贵典雅的气质。老子《道德经》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谓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这样的人文品质和审美格调,正是竹松长期以来锲而不舍所追求的目标,这也应是当代人的灵魂所渴望得到的。
——龚云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