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8-18 22:04:11 来源:中国艺术报
梨花颂(油画) 刘梦迪
北京中轴线历经千年风雨,不仅是古都北京的脊梁,更是北京城的空间之轴、政治之轴和文化之轴,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近年来,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正在逐步被解读、发掘和传播。除了古城保护、文物建筑,中轴线上孕育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国粹京剧,以国粹京剧为代表的梨园文化与中轴线同样密不可分,它们构成了多维度的中轴线文化体系。
7月21日至8月6日,由北京市西城区委宣传部、北京市西城区文联主办,北京市西城区美协承办的“国粹丹青——北京中轴线梨园文化专题美术展”在国家大剧院艺术馆(西厅)举办。展览分为“古调新声”“文脉相传”“温故知新”三部分,分别以徽班进京开始的中国梨园文化、近代中国京剧与京剧大师、名人故居与古戏楼为主题。作为第一个将视角聚集在北京中轴线梨园文化的展览,“国粹丹青——北京中轴线梨园文化专题美术展”旨在通过戏曲与绘画的交织碰撞,展示北京中轴线梨园文化特征与魅力,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脉络。
位于北京中轴线的大栅栏地区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国粹京剧的诞生与其息息相关。清代乾隆年间,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等多以安徽籍艺人为主的四大徽班相继入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形成了博采众长、技艺精湛、雅俗共赏的表演风格,颇受京师观众的欢迎。徽班艺人们由此定居于北京韩家潭(今大栅栏地区)一带,继续从事戏曲实践与探索。
侯英兵的中国画《徽班献艺图》正是描绘了众多安徽艺人来到韩家潭搭台唱戏的情景。画面由一条主街串联起来,熙熙攘攘的人群争先恐后观看表演,这次历史性的徽班进京虽未面圣,但演出颇受百姓欢迎,并经过一代代艺人的实践探索,在清同光时期形成了京剧艺术体系。《徽班献艺图》构思精巧、笔墨细腻,用绘画的方式将历史还原,展现京剧发展的历史脉络。
除了表现梨园文化历史进程的《徽班献艺图》《同光名伶十三绝》,艺术家们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近代中国京剧与京剧大师为题,展示梨园文化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中国画《定军山》的作者是本次展览策展人、西城区美协主席纪清远。画面描绘的是谭派艺术创立者谭鑫培,其气宇轩昂、风姿潇洒,与纪清远酣畅传神的创作风格相得益彰。艺术家杜彦锋作品《京剧人物六幅》从《借东风》《龙凤呈祥》《铡美案》《罢宴》《飞波岛》《审头刺汤》六部戏曲中选取京剧老生、小生、青衣、老旦、武净、文丑六个行当的不同人物造型入画,笔下的戏曲艺术形象虽仅是一出戏中的某个角色,却能做到手、眼、身、法、步准确到位,画出了这出戏的戏眼,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油画在中国历经100余年的发展后逐步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众多有责任感的艺术家积极推动中西艺术的结合,并不断探索油画中国化的道路。油画《牡丹亭》是国家大剧院委托著名油画家靳尚谊创作的戏曲题材作品,作品以传统昆曲名剧《牡丹亭》中的官家千金杜丽娘、梦中书生柳梦梅为题材,人物刻画细腻、姿态传神,浸透着东方情调和美学特征,体现了靳尚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刘梦迪油画《梨花颂》的题目与内容源于大型交响京剧《大唐贵妃》,剧目以唐玄宗和杨玉环的感情为主题。作品虽然尺幅不大,但色彩浓郁绚丽,将大唐贵妃的华美之气与具有表现力的色彩相结合,注重表现对象的神韵和诗意,以含蓄隽永的方式传达感受,以绘画体现梅派神韵和戏曲精髓。
中国戏曲文化不仅包含表演本身,名人故居、古戏楼也是重要的历史承载,是研究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从这些建筑中窥见历史发展的脉络。畅音阁作为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戏台,位于故宫博物院内养心殿东侧,是皇帝和后妃看戏的地方。畅音阁不仅是一处演出场所,也见证了中国戏曲梨园文化的兴旺及发展。徐胜利的中国画《紫禁城畅音阁》以戏曲建筑为出发点,描绘了在畅音阁演出的场景,再现当时戏曲表演风貌,笔墨间展现出国画与戏曲的大美融合。
两百多年前京剧在北京形成,并在新时代焕发出别样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是世界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本次展览通过三个板块的近百幅国画与油画作品,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和传播戏曲文化,希望通过绘画艺术的再创造,使戏曲艺术得到更加生动而传神的表达。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