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展览资讯> 正文

观念和语言的双重探索

时间:2023-8-8 20:39:24  来源:中国艺术报

欢乐大地 吴慧明

  上海是中国现代雕塑的发祥地,老一辈美术家在探索雕塑民族化、本土化的过程中涌现了一批名家大师和艺术精品。上海也是全球的科创中心,艺术与科学在这里碰撞融合,为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助力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上海市美协、上海海派艺术馆主办,上海西区文化传媒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2023上海雕塑与新媒体艺术作品展”于7月8日至8月6日在海派艺术馆举办。展览得到了章永浩、卢琪辉、唐锐鹤、唐世储、吴慧明等老一辈雕塑家以及高校师生和“文艺两新”的广泛参与,共征集到87件雕塑作品和46件新媒体艺术作品,最终展出作品80件,包括入选雕塑作品49件,入选新媒体艺术作品18件,特邀及总评委作品13件。

  入选展出的雕塑作品呈现出风格样式多元、材料表现多彩的整体面貌。如裴硕的《川》,造型语言以中国山水为原型,表现出“山嶂远重叠”的抽象远山形态,既承袭了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又利用造型和材料的巧妙转换,赋予山水风光以当代雕塑的独特魅力。朱晓雯的《愈》则是作者作为妻子、母亲、女儿、自我,来审视不同身份下的自我意识,试图从中寻找出另一种平衡,来探讨女性作为客观生理性别下的独特经历。作者认为女性用柔软的尖刺保护自己、愈合自己的伤痛,裂痕中结出了珍珠,在愈合的过程中,她们获得了重生,作品试图呈现这一过程。

  上海市美协雕塑艺委会主任夏阳表示:“从材料选择来看,有些作品敏锐捕捉到材料与表现主题的高度契合,非常难得;有些作品是在单一材料上用可见的量化不断持续地深入,呈现出的作品沉稳凝重。从观念和语言的创新来看,艺术家们用解构的方式对体积进行理解,对作品空间表达关系的把握更加多样,对新技术和新媒介的运用更加广泛,例如借助3D技术的作品,突破了传统塑造的束缚,赋予雕塑更大的表现可能,作品的呈现状态天马行空、轻松自在。”

  展出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媒介元素丰富、视角独特,从以影像为主的个性化表达到数字交互体验、元宇宙场景、数字娱乐、机械装置、大数据可视化等等,丰富的艺术形式语言,反映出青年艺术家们对社会发展和当下文化的关注,在探索艺术的实验性与多元价值上,体现了他们大胆的、积极的、有益的尝试,展现了艺术与科学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与担当。如在《Transmedia face幻脸》中,艺术家利用科技手段创作了一个可以变脸的虚拟数字青年人。作品的后台内容是艺术家对中国传统戏曲脸谱进行图像识别、数字化采集、图案提取、实现脸谱的数字化存储和建设的一个强大的数据库。当观众靠近装置,他的脸视觉和脸部表情即刻被识别出来,于是他与视频中的虚拟数字青年人产生交互。观众只要点头一次,虚拟数字青年人就会变化一个脸谱形象,当观众不断点头,脸谱形象的变幻就越多。如果观众对着装置唱戏,他的表情将被对面的虚拟数字青年人实时地模拟出来,形成一个画着脸谱唱戏的真实效果。作品实现了基于中国戏曲脸谱的全数字化应用延伸,从而向公众展示连接真实体感的实时戏曲展演效果。

  “人类社会全面进入虚拟世界,当我们与AI新物种共生发展,在虚拟与现实的并行宇宙间穿梭旅行时,艺术不可避免地成为展现人类应对挑战,展示创造力的积极手段。”上海市美协实验与科学艺委会主任金江波认为:“新媒体艺术正是承载了这样的使命,充分将艺术的媒介、材料、语言、技术手段融合一起,以注重科技赋能为手段,注重社会现场为方法,注重体验为导向,把人类的艺术认知扩展到数字世界,把人类的知觉带入四维空间。”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