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意义的褶皱——从《阿特拉斯》的倒置谈起

时间:2023-7-24 21:42:12  来源:中国艺术报

阿特拉斯(布面油画) 1987年作
阿德里阿娜·瓦勒亚(巴西)
中国美术馆藏

  在古希腊神话中,阿特拉斯是一名泰坦。泰坦之战后,他被宙斯降罪,永远在世界的最西端擎起天空。在传统西方视觉艺术中,有不少表现阿特拉斯的作品。1996年,彼得·路德维希教授和夫人艾琳·路德维希教授从个人收藏中精选出89件(套)艺术作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其中就包括一件名为《阿特拉斯》的作品。

  作为一名巴西艺术家,阿德里阿娜·瓦勒亚的作品《阿特拉斯》没有使用传统的视觉表达模式,而是使用了一种装饰性极强的抽象形式,讲述了古老的希腊神话故事,并将西方神话暴力地拼贴在一种“异域情调”的阐释结构中,揭示出建构历史的层层褶皱。自得到捐赠以来,上百万观众得以亲眼目睹这位抽象的巨人。

  2022年,这件作品再次在“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永恒的温度——中国美术馆藏路德维希夫妇捐赠作品选展”中展出。有趣的是,在此次展览中,有位志愿者认为这件作品挂反了。在联系了瓦勒亚的工作室后,该工作室也表示这件作品的展示方向有误。也就是说,在得到捐赠后的26年里,我们一直“倒挂”了这位巨人,并根据倒挂的图像观看、理解并阐释这件作品。

  “倒置”的原因

  在捐赠这批作品时,为了让中国观众能更好地理解这批艺术作品,路德维希艺术基金会撰写了一批作品解析。在《阿特拉斯》的解析中,明确表示画面展示了“一幅抽象的构图”。此外,基金会还根据阿特拉斯的神话和“倒置”画面中的形象,分析画面中的锥体“很可能就是支撑天空的巨神或直通苍穹的高山”——阿特拉斯不仅指希腊神话中的泰坦,也是非洲西北部一座群山的名字。也就是说,基金会在最初获得这件作品时,就认定了这幅作品的观看方向。

  此外,在向中国美术馆捐赠这件作品之前,路德维希艺术基金会给这件作品做了完整的装裱。由于基金会认定了作品的观看方向,所以装裱背板上的挂钩方向也是“倒置”的。作为绘画的一部分,中国美术馆一直悉心保存着作品及原始画框。由于这件作品完成后不到10年就进入中国美术馆恒温恒湿的画库中,且在多次预防性修复检测中,《阿特拉斯》都状态稳定、品相良好,所以作品从未进行过大修。

  在与瓦勒亚工作室沟通后,中国美术馆典藏部首次拆下了画框背板,并在原始画布背后发现了瓦勒亚本人的签名。根据签名方向,才可以断定画面被“倒置”了。那么,“倒置”的绘画是否影响观看?绘画倒置以后又给作品本身叠加了怎样的意义呢?

  从“抽象”到“具象”

  瓦勒亚在1987至1988年间创作了“巴洛克”系列,《阿特拉斯》就是其中之一。这件作品倒置的时候,是一件抽象作品:画面明亮、鲜艳,有大片卷曲的涡卷状纹样。在画面的中部,有一个浅棕色调的锥体。根据路德维希艺术基金会的官方阐释,这一锥体和这些卷曲厚重的图层一起,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而当我们正视这件作品的时候就会发现,画面中心处那一浅棕色调的锥体实际上是一名柔美的女性。她从一片卷曲的抽象旋涡中升起,双臂上举,承托着一片密实涡卷状纹样。这样一来,整个画面不再是一个“微观生活世界”,或者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而是将神话故事和身份认同叠加在女性身体之中,通过经典文本的再创作唤起人们对历史当中不连续性的认识。

  但是,无论是“倒置”还是“正视”,都可以看出,瓦勒亚试图通过殖民时期就传入巴西的风格传统来解构传统文学文本。除了画面中心部位的“阿特拉斯”之外,画面其余部分都由卷曲的线条组成,并不影响画面本身的解读。卷曲、抽象的图样构建了一片茂密的绿色,也暗示着巴洛克艺术可以伸展和折叠的褶皱。阿特拉斯本身的形象和意义也被遮盖在这片复杂、层叠的绿色中,在成为一个抽象存在的同时,也生产出了一层新的意义。

  从“物品的拥有者”到“历史的照护者”

  对于美术馆来说,其本身的权力结构让其可以赋予作品以意义。也就是说,在长期对艺术作品的照护过程中,随着美术馆对一件作品的保存、修复、展示、研究,在长期的空间与时间的意义叠加上,这件作品也会被赋予不同的意义。目前博物馆界也在倡导从“物品的拥有者”转变为“历史的照护者”。从这种角度上来说,艺术作品不是一次性的创作生产,而是一种持续的历时性实践,这也是博物馆的知识生产功能。

  有意识地倒置形象进行绘画的做法由来已久,在现当代艺术创作中也并不罕见。这种绘画手法旨在通过打破传统的观看模式,让熟悉的视觉形象陌生化,从而赋予作品一种抽象的体验,也赋予了与主体形象内容和意义相独立的思考。瓦勒亚在绘制《阿特拉斯》的时候并未想过倒置绘画,然而,美术馆不经意间的“倒置”,把一位柔美的女巨人变成一个浅棕色调的锥形时,我们不仅给这件具象的、对于身份认同的探讨叠加了一层艺术形式方面的探索,也赋予了这件作品新的含义。在倒置的“阿特拉斯”中,我们跳出了固有的知识语境和心理惯性。抽象的绘画模式和“含混不清的概念”,也赋予作品“调度美感的刺激”。

  “作品诞生,作者已死”,罗兰·巴特在提出这一观点的时候,认为文本本身的解构和意义处于历史性的变化和开放的讨论之中。如果把美术馆看作构建作品意义的系统结构,我们可以看到,在26年的倒置中,《阿特拉斯》被赋予了一种与瓦勒亚创作之初不尽相同的意义,也给予了观众抽象的、形式化的观看体验。而在26年后的今天,通过重新“正视”这件作品,我们又会为这位“阿特拉斯”赋予一层崭新的叙事。

(作者系中国美术馆馆员)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