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7-19 21:38:46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顾琴
21世纪人类文明与社会繁荣发展,科技、文化、教育、艺术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绩。当今相较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因科技迅疾发展使得人们具有更宏大的格局与视野。那些充斥于日常生活里的电子设备、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等科技新物更是有效地改变了人们旧有的生活方式。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便捷,大幅度提升了人类对世界的整体认知。新时代的文化艺术,也得力于新时代科学技术的有效传播与发展。正如当今书法文化、书法教育都承时代之新风,具有独特的新局面。
书法功能的现代转向与书法教育
书法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支,在当今社会发展进程中,有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古人讲究“夫书者,英杰之余事,文章之急务也” 。随着社会发展,先是铅笔、钢笔取代毛笔书写,再是电脑、手机取代日常书写记录,当今书法的功用已经发生质变,“文章之急务”的功用也已弱化,写作与文书撰写已被电脑打字取代。当今“英杰之余事”这一理念的质变亦然,许多精英人士并不具备古代文人雅士书法锤炼的体验,甚至书法对于一些精英人士来说较为陌生。至于明代书法理论家项穆所说“法书仙手,致中极和,可以发天地之玄微,宣道义之蕴奥,继往圣之绝学,开后觉之良心。功将礼乐同休,名与日月并曜,岂惟明窗净几,神怡务闲,笔砚精良,人生清福而已哉”之境于多数人而言很难达到。古人崇尚“经纶”“学术”“内典”,以为其理由字而传、而字可以传典籍之内蕴,这些古人对于书法与“道”的哲学论述,今人大多感觉陌生。既然当今书法记录功用日渐式微,那么当今的书法教育应该如何生存?又应如何进一步发展?
在当代近四十年(尤其是近二十年)的书法教育进程中,出现书法艺术进课堂、高校书法专业的开设与书法艺术通识课的普及、书法学科改革及多种书法教材出版等书法发展新情况,此外还包括书法学习体系不断深化,各种书法理论著述、书法媒体、书法展览、书法学术研讨和论坛频生,这些都极大地丰富和促进着当代书法教育发展。
可以说,当前的书法专业化与古人所谓“英杰之余事,文章之急务”之境存在着较大差距,先贤们对书法功用的定义,时至今日虽已发生变化,但当今人们对于书法鉴赏,包括对于书法美学哲学高度的确定与认知都不应被降低。“英杰之余事”,首先倡导的是育人,先是培养品德高尚的人,再谈及其书法学习,所以书法教育,尤其应强调“育德树人”的“英杰”观念。
当今是多元发展、步调迅疾的社会,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传播,对当前人们享受文化熏染、拔升审美观念、育成高尚思想境界等都有着积极的助力作用。故而当今书法教育既可说有“回归”的必要,同时也有“破圈”的需求。我们常谈及传承书法,这是否就仅局限于写字的传承?古人所谓“英杰之余事”之“英杰”何在?书法专业化与“英杰”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此外,所谓“回归”即是对于传统书学理论、经史、文字以及诗文等基本功夫的学习,尤其对于书法作为精神附属的部分,应重新审慎并认知书法的精神内核,所以当前学习书法传统尤为重要。诚然,时代在不断向前发展和进步,对当今学问的把握必不可少,尤其是高校书法专业学生,应自觉养成与新时代相应的人文素养和人格,在理解传统书法文化内核的同时,具备贴合新时代的理念,身体力行与时俱进。这就是新时代“英杰”与书法专业化之间的关键所在。
书法教育同时需“破圈”。书法在今天并非是以实用书写为主,而更多的是对于汉字艺术之美、书写文化意味的呈现,今天的人们在接受美与文化方面又与古人有着较大差别。当今更是信息技术、科学技术、文化视野更为发达、开阔的时代,书法教育无疑可以吸收现代文明进程的成果与理念,在呈现方式上作出革新(当前所开展的线上、线下混合式书法教学就是最好的实例)。近年来,文艺界大力倡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书法生活化与普及化、书法走向人民群众,是书法界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书法美育以及书法信息产品的研发也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对于书法的研究,不能仅限于书法,还得关注书法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问题,应尝试从跨学科的视角来研究书法,如历史学、文学、艺术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此外还可包括信息技术、材料学、艺术设计等学科。探讨书法与这些学科之间的关系,从而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与书法教育
当下,科学技术的发达让书法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书法教育更是顺应时代,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书法学习的各种字帖印刷愈加精良,学生可以购买到各类精印字帖用来临摹学习。如今的电子设备也更为先进,平板电脑、手机已成为书法学习的常用工具,各类软件、图片、视频为书法学习提供了更为便利的资源。就书法教育场域而言,能使“书法课堂”做到“随时、随处”。目前应用最多的是微信、网络会议、视频号等,此外图片、链接与视频传送,足以为当下的书法教学打开屏障,这种独具实效的教学模式,在过去疫情发生的几年里尤其发挥着特殊作用。书法课堂、学术讲座分别从线上、线下同步推进,也已成为今天的主流,大大节省了时间与物质成本。另外还有数据库、字体库等软件的研发,书法智能产品的研发和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衔接了书法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书法教育运用方面也能得到较好的使用,能丰富教学方法、增添课堂趣味、培养学生兴趣。
另外,最近较为火热的元宇宙、ChatGPT等新技术,也许将会对书法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元宇宙、ChatGPT等技术革命将世界文明再一次推到临界点上;另一方面,在这个“未来已来”的时代语境中,如何认知与把握这个动态而尚未确定的科技语境,小心翼翼地剥离其外表,探寻其内核,并基于此再尝试探寻传统书法艺术及教育的未来与前景,是当前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元宇宙是一个虚拟现实空间,用户可在其中与科技手段生成的环境和其他人交流互动。元宇宙集成了一大批现有技术,包括5 G、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数字货币、物联网、人机交互等。其基本特征包括:真实体验感,以足够真实的感官效果为基础,为用户提供忽略一切的沉浸式体验;强社交性,打破物理空间的界限,提供高度互动、共享、高参与感的线上社交体验;虚拟身份,元宇宙的虚拟身份具备一致性、代入感强等特点,用户在元宇宙以虚拟身份进行虚拟活动;内容多元化,容纳大量第二方和第三方(UGC)内容,支持不同方式的自制内容扩展;稳定化系统,具有安全、稳定、有序的经济运行系统。这对于书法艺术来说,也是一个较好的机遇,无论是书法教育、学术活动、展览都能与之发生关系。元宇宙相较视频、图片、语音,更具真实感,书法艺术的传播,对于体验有一定的要求,元宇宙的真实体验感能较好地实现这一问题,且打破了物理空间的界限。近两年,一些美术馆、博物馆利用元宇宙,建立起虚拟的展览馆,打破了展览的空间限制。
试想,倘若书法艺术教学设立元宇宙课堂,也许就可以大大拉近书法家和学习者之间的距离,能节省资源,更大限度、更有实效地传播书法。但是元宇宙目前的发展并不完备,存在许多局限性,大众对此认识与接受也还有一定的距离。再者,其开发成本较大,管理尚未完善,所以未来尝试实现元宇宙书法教育,在今天只能是我们的设想。
最近不少人尝试用ChatGPT来提问相关的书法问题,其解答较为简单,但是对于思辨性较强的问题,并不能给出较好的答案。同时其知识还是存在许多缺陷,最为重要的还是思维深度不够。但是ChatGPT对于我们当今的书法教育而言有可借用的方面,比如对于一些基本知识的获取,以及收集整合资料等基础工作都有一定的价值。至于说学生借此完成作业、论文的问题,目前来说,其实该系统还没有那么先进,尤其是论文的撰写,以书法来说,该系统不能像我们人类一样理解书论和书法作品,即使是人,每个人对于书论与书法作品的理解也会不同,而要深入探讨艺术问题,人工智能不容易实现。
未来已来,面对Chat GPT我们究竟该拥抱?还是拒绝?
进一步深入思考,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取代我们的书写?比如我们向Chat GPT提问:“人工智能能取代人的书法创作吗?”其回答是:“不能,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人们快速完成书法创作,但是它不能取代人的书法创作。人工智能只能模仿人类书法创作,但是不能替代人类书法创作。书法创作需要艺术家的灵感和创造力,这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其回答有一定道理,书法教育必须要有师者亲自手把手教授,书法技术并不是确定的某一种方式,更多是在审美意味基础上的实际书写操作,就如从古至今的人学习《兰亭序》,同一母本的学习输出是千人千面的,所以书法更应讲究因材施教。但是人工智能技术能提供智能化的书法学习系统,教师也可以借助于人工智能技术完善教学体系;也可以用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进度,从而参照数据分配学习任务;还可以以此判定学生性格特点,为其选择适合的书法风格进行学习。
种种发达的科学技术,对于我们今天的书法教育来说是机遇,同时也存在着许多挑战。
我们当以一种审慎且沉潜的精神力量,力图在知识、技术和想象的三维视阈中追溯、勾勒、探索文明的流变与型构。落到书法教育实质,也就是我们在当代思考书法教育的前途,不仅要“鉴既往”“示将来”,还要“探未来”“筹现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