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展览资讯> 正文

一眼看尽百年中国美术发展史 “20世纪中国书画的视觉情怀”在成都开展

时间:2023-7-18 21:20:37  来源:封面新闻

   20世纪,在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存在着一种纠结情怀——是“变革”还是“改良”,是“革命”还是“坚守”?这种情怀,也体现在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发展史里,在古典与现代的讨论之下,成就了黄宾虹、李可染、傅抱石、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等一系列名家大师。他们在这段时期的作品,顽强地以“情怀”来转化“视觉”,也代表了20世纪中国书画的典型特征。

   7月17日下午,“共态时空:20世纪中国书画的视觉情怀”年度大展在成都广汇美术馆正式开幕,展出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徐悲鸿等60位中国艺术大家的221件/套代表性作品,极具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山水卧游/河山壮志、文心雅趣/人民情感、写生意象/日常理想、书道与书写、跨时空视觉对话五大单元全部开放,以主线与副线交叉的形式,全面呈现20世纪中国书画文化特征的研究成果,与近现代水墨艺术大家全面艺术风格的个案。

   01

   一批重量级作品罕见面世

   极具学术研究价值

   本次展览的总策展人王璜生告诉记者,该展览向公众罕见开放了一批重量级的大师作品,其亮点是它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而对普通观众来说,展览也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例如齐白石于1925年所作的《山水十二条屏》,一共十二屏,每屏纵133.4厘米,横53厘米,它在美术界早已闻名中外。王璜生介绍道,齐白石一生中一共画了两组这样的作品,另一组由国家收藏。这组作品是齐白石在绘画成熟时期的代表性巨幅作品,体现了齐白石山水画的高度。加之其在流传过程中,充满了传奇色彩与故事性,使得它更加珍贵。

   记者了解到,此前,《山水十二条屏》在拍卖中以8.1亿元落槌,加上佣金,共9.315亿元成交,为全球最贵的中国书画艺术作品。

   再如傅抱石《云中君和大司命》一图,作于1954年,画作纵112.9厘米,横314厘米,同样是大幅作品。这幅《云中君和大司命》,以及同题材作品《九歌图册》(今藏于中国美术馆),是傅抱石人物画创作达到巅峰时期的精品力作。

   此外,还有徐悲鸿《九州无事乐耕耘》、潘天寿《鹰石山花图》、吴昌硕《花果十二屏》、李可染《井冈山》等,皆是难得一见的重量级作品。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在视频致辞中说,展览以“共态时空”为主题,既具有宏观的观察与分析,又有细微的个案研究和代表性作品的图像分析,由此展开多维度的展览叙事。展览在策划理念上提出了许多学术命题,这些命题以往在美术界特别是在艺术史论界有过一定程度的探讨,但是,这次集中在展览结构和作品的编排中,在对重要作品的阐释中体现了出来。其中,提出“山水”与“河山”、“文心”与“人民”、“雅趣”与“情感”、“意象”与“理想”、“书道”与“书写”几组重要概念并进行新的分析和阐述,是对20世纪中国书画的学术新见。

   02

   一眼看尽百年

   了解20世纪中国书画的发展脉络

   记者了解到,本次展出的作品中,创作时间最早的一件是齐白石《龙山七子图》,作于1894年;最近的一件则是2018年高世强创作的六频影像《山水:云山六章》。两件作品的创作时间相距100多年,跨越了整个20世纪。

   展陈将重点放在了20世纪各位大师的作品中。在主题展区外,特别设置有9个艺术家个案展区,分别呈现林风眠、黄宾虹、李可染、傅抱石、张大千、徐悲鸿、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的极具代表艺术特征的精品之作,与主题展区形成对比参照,有助于观众更直观地感受20世纪传统美术之路。

   王璜生提到,展览中一共呈现的20世纪艺术大师接近60位,他们构成了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主要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最多的问题,包括变革、坚守、文化冲击、对传统的回望和重塑等,这些也是20世纪中国文化和中国美术最重要的表现。

   “他们共同构筑了20世纪中国美术的高地、巅峰和灯塔。”王璜生提到,纵观本场展览,基本就能够清晰了解到20世纪中国书画史的发展脉络。

   展览的学术委员会专家尤永评价道:“在全世界,我们都很难看到具备如此‘全与精’的、涵盖20世纪众多巨匠的精品力作的画展。”

   03

   创新性策展语言使用

   “老作品”的“新表达”

   王璜生特别提到,对于普通观众的观展,在策展时进行了众多的努力。如何打破当代观众对于百年前艺术的隔阂?那就是运用创造性策展语言,带领观众身临其境。

   例如,一改常规的“防弹玻璃+远距离”模式,本次展览采用了一种类似于“壁龛”的承载作品的物理装置,来避免展品与观众产生太大的空间距离感。“壁龛”最早在宗教上是指排放佛像的小空间,它来源于佛教美术,“壁龛”借鉴了这种原型。

   还有,如芭蕉场景营造对经典文本的空间还原、竹构搭建对地方文脉的空间共情、亭子造型对矩形展厅的空间分形等等,都是将“老作品”给出新展法的一次尝试。

   记者在现场发现了一本有趣的小册子——“非正式观展攻略”,观众可以根据里面的18个场景描述和提示,找到正确对应的“展中展”,收集印章,完成打卡。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