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罗山一石——王珠润印象

时间:2023-7-14 21:11:21  来源:美术报

王珠润 舟泊月夜 69×138cm 2017年

   温州城区东南三十里,靠山濒海,旧称“永嘉场”,是富庶的鱼米之乡,在明代,更以文化繁盛、人才辈出雄视一方。其中“二都”英桥王氏因科甲蝉联渐成望族。

   王珠润先生是英桥王氏后人,出生、成长在城堡内的圣旨巷。常言道人杰地灵,珠润先生性情爽朗,待人侠义谦逊有古风,而江南古镇优美的自然环境与悠久的人文气息在自幼耳濡目染之下留下深刻烙印,酝酿了审美的情思,播撒下一生追求绘画、培育美术英才的种子。

   上世纪60年代初,王先生考取了浙江美术学院附中,与两三位少年同乡负笈湖上,是继曾就读杭州国立艺专的乡贤下垟街王璞先生之后,求学于这所名校的少年学子。此时恰逢浙江美院办学历史上的一段黄金时期。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等传统精英赓继海派,推陈出新,锐意进取,开创新的浙派画风;西画方面,则有胡善馀、金冶、马玉如诸贤殚精竭虑实验油画的民族化,欧风美雨,沾溉了江南的水墨意韵。附中素称“小大学”,不仅与大学部共享一个校园,更是培养后备力量的精锐人才队伍,数年的熏染学习,开拓了心胸视界,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时代风云变幻,翻云覆雨不定,王先生最终没有进入大学深造,与同级段的大部分学员一样,离开了西子湖畔,回到世代居住的永昌堡,成为一名中小学美术教师。但是,他并没有因之消沉,王氏宗祠的祖训与师长的教诲似乎始终在耳畔回响,既然无缘成为时代的弄潮儿,那就做一个扎根乡间美育的传薪者吧!一方面,他始终未放下手中的画笔,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可常见他倾情描绘故土乡情的身影;另一方面,他注意培养新一代的美术学子,倾囊相授,不计报酬,希望时过境迁,有朝一日他们能实现自己未竟的理想。古堡内的宗祠,因之常常成为了讲解形色造型的授课教室,而世居的小院常因学生的接踵而至,成为闹腾欢乐的交流场所切磋之处……

   天意终究不欺人,王珠润先生的付出与努力终于得到丰厚回报,他在七旬之年举办了第一个个人画展,获得广泛的赞誉;教学成绩斐然,历年培养的学生如今有成为中国美院与各大院校教授的,有成为设计行业的拔尖人才,更有地方美术事业的领导者与代表人物。在十年前,为纪念这一段令人难忘的师生之谊,就曾举办过第一次师生联展,出版《青蓝集》,寄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先生的虚怀若谷与殷殷期望实在令人深深感动。

   (作者系人民美术出版社原副社长)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