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展览资讯> 正文

以启山林:汇聚40余位艺术巨匠原作,看近现代中国美术的传承与变革

时间:2023-7-11 23:12:36  来源:艺术中国

  在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艺术家扮演了文化先锋的角色。他们扎根中华民族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回应西方文明的介入和时代之变,形成了一座座高峰。他们的艺术成为经典,而传承与创新的使命感,让他们当之无愧成为民族的巨匠。如今,时代的课题仍在延续。

展览外景

  继“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之后,又一重量级展览落地北京。7月8日,“文明的传承:以启山林——百年巨匠艺术大展”在中国民生银行捐赠运营公益机构——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拉开帷幕。该展规模宏大,是民生美术馆文明系列大展之“文明的传承”篇,展现了40余位中国近现代艺术巨匠的近200组件代表作品。

展览现场

“文明的传承:以启山林——百年巨匠艺术大展”启动(图片来源:民生现代美术馆)

  展览开幕式由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副馆长、民生书法艺术馆副馆长陈鸿毅主持。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原文化部部长、《百年巨匠》总顾问蔡武,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徐里,中国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陈樱,中国美术馆原党委书记、副馆长钱林祥,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杨飞云,《百年巨匠》纪录片出品人、总策划杨京岛,荣宝斋副总经理、荣宝斋画院院长唐辉,一得阁董事长孟繁韶,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副院长杨涛,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于洋,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院长崔冬晖,郭沫若之女郭庶英,董希文之女董一沙,刘海粟之女刘蟾,李可染画院院长、李可染之子李庚,台湾黄君璧艺术协会、香港白云堂艺术研究会会长、黄君璧之女黄湘詅,《百年巨匠——书法篇》总导演寒冰,恒通创新园总经理郑韬,荆州博物馆副馆长贾汉清,马鞍山采石矶景区管理处副主任王怒涛,马鞍山市林散之艺术馆馆长查亚凝,以及中国民生银行有关负责人等领导和专家出席开幕式。

开幕现场(图片来源:民生现代美术馆)

  中国民生银行行长郑万春在开幕式上表示,长期以来,民生银行关注并支持社会文化发展,从捐资运营第一家美术馆至今已经十五年,在艺术与金融、金融与公益的跨界中开展了许多有影响力的探索与实践。本次展览是民生银行多年前赞助拍摄《百年巨匠》纪录片后,与这些艺术巨匠的再次结缘。展览不仅是一次艺术的盛宴,更是向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艺术家致以崇高敬意的一次庆典。

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徐里致辞(图片来源:民生现代美术馆)

  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徐里表示,百年巨匠承载了千百年来的智慧传承,他们的作品是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不断发展的产物,他们都为时代作出了创新的贡献,提供了一种范式和精神。此次展览能够为艺术的创新提供启迪:艺术不仅要带给人们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继承他们传承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使命。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致辞(图片来源:民生现代美术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表示,在暑假举办这样的展览,可以让更多的学子有机会感受艺术巨匠的作品。前辈大师的创新不是为了个人的喜好,而是建立在国家文明传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他们都对本民族文化怀着一种深情,为我们确立了中国绘画未来的发展方向,引领我们去借鉴和吸收。

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于洋致辞(图片来源:民生现代美术馆)

  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于洋表示,这次展览突出了三个关键词:传承、巨匠、高峰。作为一个梳理20世纪以来中国书画大家的群展,它具有血脉性、体系性。“山林”的含义不仅是一座高峰,而是一片高峰,是一片山林。当我们回看历史,这些高峰依然在指引着我们。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副馆长、民生书法艺术馆副馆长陈鸿毅主持开幕(图片来源:民生现代美术馆)

  展览缘起于中国民生银行独家赞助的《百年巨匠》大型纪录片,这次展览将纪录片中部分大师的不同时期、用不同媒介和形式创作的作品汇聚一起,更能让观众全面地认识一位艺术家整体的创作风貌和风格的演变。同时展览中的百年巨匠之间都有着师承和好友的关系,从展览中更能直观地发现他们的相互影响。展览用作品成体系地展示近现代中国绘画的发展脉络,呈现出一部“可视的艺术史”。

展览现场

  展览将重点展出齐白石《聚珍十开册》《荔枝图》,张大千《芳馨远闻》《吹箫仕女图》,徐悲鸿《少陵诗意图》,傅抱石《金城图》、黄宾虹《吴淞记游图》、潘天寿《墨龙》、李可染《清漓风光》《无限风光在险峰》,李苦禅《山岳钟英》,吴作人《熊猫》《水不在深》、吴冠中《长江万里图》,黄胄《丰乐图》《载歌行》等众多名家罕见真迹,不少作品为首次公开展出。

展览现场

  展览分为文物板块和数字板块,文字板块分为“民生在勤”“筚路蓝缕”两部分,每个部分根据作品的题材和精神内涵分成四个主题。此次展览的章节划分采用了中国传统经典名著《左传》《论语》《史记》中的话语体系,将40余位书画巨匠提升到文明传承的主体“士”的范畴,按照传统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模式,结合艺术家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作品展示单元分类,以贴合文明传承的主题。展墙上的经典文本和艺术作品之间形成了微妙互动,在中国艺术和中国哲学思想的传统中,思想和形象在两种媒介中相互渗透,共同揭示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息又与时俱进的精神脉络。

展览现场

第一单元:民生在勤

主题:归园田居、益者三友、爱古重今、俯仰之间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百年巨匠的作品中都体现出“修身”“齐家”的情怀。从自身出发,这一单元的作品展现的是艺术家面向生活题材的作品,这和古代士人在生活中磨炼自己品格的思想是一致的。不论是用“写生”还是“写胸中之竹”的方法,生活——山水、田园、松、竹、梅乃至人民从古至今都是艺术家创作的不竭源泉。同样,艺术家也通过不断回溯经典来陶冶自身,获取开拓未来的力量。

黄胄 丰乐图 282cm×146cm 纸本设色 1962年 北京画院藏

黄胄 丰乐图 局部

齐白石 聚珍十开册之四 23.5cm×17cm 绢本设色 册页 民生美术机构藏

  聚珍十开册作于20世纪三十年代,体现了齐白石的标志性风格。作品中精细的草虫逼真传神,而花卉果蔬又写意自由,美术界称之为“工虫花卉”。这一套册页尺寸均在30厘米以内,描绘了水果、动物、田野、堤岸等内容,在构图上别出心裁,又能表现出动物的不同性格,灵动传神,包含着轻松的幽默感。

齐白石 多寿图 38.5cm×44.5cm 纸本设色 立轴 民生美术机构藏

吴昌硕 题天竹如花图 294cm×99cm 1904年 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藏 

张大千 荷花 138cm×66cm 纸本设色 民生美术机构藏

赵望云 茂林古松 206cm×150cm 纸本设色 镜心 1962年 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树象征正直的品格与福寿的美好愿望。赵望云笔下的松树则呈现出茁壮健硕之趣。在《茂林古松》中用焦墨绘制的参天巨树几乎占满了整幅画面,不仅撑起了构图,还撑起了一片和平的天空。劳动人民在巨树之间欢快地运送着货物,体现出一派幸福悠闲的生活景象。

徐悲鸿 少陵诗意图  126.7cm×43cm 纸本设色 荣宝斋藏

  徐悲鸿的《少陵诗意图》源于杜甫的诗歌《佳人》的最后一句“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画中的竹子体现出前后的虚实空间,他在人物的五官塑造中引入了西方绘画的透视方法和结构意识,在染色时画出了不同的体面朝向,使形象有一定的立体感,同时又保留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条美感。中国传统的诗词韵味与新的观察方法相结合,成为作品的一大特色。

徐悲鸿 少陵诗意图 局部

蒋兆和 人物肖像 224cm×81cm 水墨纸本 立轴 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藏

  蒋兆和先生更善于把水墨的笔法与光影相融合。他在尊重明暗和结构的基础上,又保留了笔墨的独立价值,用笔墨的方式完成光影的塑造。画面中的人物被刻画得很深入。在描绘轮廓时,蒋兆和使用了白描式的线条和草书的线条,表现皮肤和衣物不同的质感;在表现阴影部分时,除了墨法湿染,他还使用了皴擦的笔法。

傅抱石 金城图  111cm×62cm 纸本 荣宝斋藏

  《金城图》是傅抱石1942年在重庆创作的,画中的老者是东晋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桓温。桓温年轻时任琅琊太守,曾经在金城亲手种植了柳树,他这次打仗经过,当时的小树已经长成十围粗的大树了。他手握柳枝,感叹岁月流逝,许多理想还未实现。作品表达了傅抱石对国家命运和前途的思考。画家用极为概括的手法染出柳树的枝繁叶茂,用纤细飘逸的线条描绘人物和服饰,生动传神。

于右任 行书 174cm×45cm×2 纸本水墨 对联 荆州博物馆藏

于右任 行书 局部

黄宾虹 吴淞记游图  132.5cmx41.8cm 纸本 荣宝斋藏

  黄宾虹的《吴淞记游图》创作于1947年,那时是他蛰居北平的最后一年,作品中寄托了他对南方景物的怀念。黄宾虹倾向于学习宋人画风,他笔下的山水大气磅礴,有北宋巨嶂山水的风采,以全景表现崇高肃穆之美,层层积墨,浑厚华滋。

第二单元:筚路蓝缕

主题:林泉高致、入木三分、白鱼赤乌、任重道远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左传·宣公十二年》

  在中华民族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的艺术家们意识到了自己对于文明和文化所肩负的责任。书画艺术家画笔下的山水、花鸟、人物饱含着艺术家作为传统士人“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面对近代以来西方物质文明与艺术的强力输入,百年巨匠针对传统革新和中西融合的重大课题,都用作品做出了自己的回答,并且这种回答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中国当代美术的基础。

李可染 漓江天下景  145cm×160.6cm 纸本 荣宝斋藏

“漓江山水”是李可染先生反复描绘的题材。在《漓江天下景》中,他用大面积的墨色营造出山的空间层次感,山体浑厚润泽,并把水中的倒影、山间的雾气用淡墨擦染和留白的方式表现出来,更加尊重现实中的视觉感受。群山环绕铺满构图,中间留空,一排渔船横向直出,形成千帆竞渡之势,朝气蓬勃。

吴冠中 长江万里图(局部) 全长509cm×22.5cm 纸本油画 长卷 1973-1974年 民生美术机构藏

郭沫若 《书毛主席〈沁园春·雪〉》260cm×84cm 纸本 立轴 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藏

  郭沫若的书法写出了毛主席诗词豪迈的神韵。这件作品的笔画深厚凝重,笔力爽劲洒脱,结字敦厚中见变化,表现了对书法超强的驾驭能力。他的字也被誉为“郭体”。沈尹默曾赞扬郭沫若的字为:“虎卧龙腾自有神。”

展览现场

潘天寿 鹰 247cm×357cm 纸本水墨  北京画院藏

潘天寿先生的《鹰》构图以大面积的岩石为主,岩石上伫立着四只老鹰。岩石和鹰的结构转折很突出,方硬霸悍。这四只鹰既有高瞻远瞩者,也有俯视逼人者,有敛翅,也有振羽欲飞者,富有生命力和进取的锋芒,展出一种永不妥协,坚韧不拔的力量。

潘天寿 墨龙 363cm×144cm 纸本水墨 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藏

  《史记·周本纪》中写道,周武王伐纣渡过黄河时,一条白色的鱼跳至武王船上。武王俯身将鱼捡起,用以祭天。渡河之后,又有一团火从天而降,落到武王住的房子上,变成一只红色的鸟,叫声响彻云霄。“白鱼赤乌”展区整理了动物题材的作品,其中的瑞兽又有祥瑞的含义,昭示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这里汇集了可爱的动物,也是展览专门为孩子准备的区域。

吴作人 熊猫 80cm×54.5cm 1973年 吴作人美术基金会藏

林风眠 鹭鸶 68.7cm×69cm 纸本 荣宝斋藏

展览现场

吴作人 任重道远 286cm×84.5cm 纸本设色 1963年 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藏

  吴作人在《任重道远》中,以简练的水墨晕染捕捉对象的轮廓形。他在水墨画中较少涉及现实主义式的人物画,也较少触及传统的写意山水和花鸟,而是表现古人很少入画的骆驼、牦牛、熊猫等题材,给画坛带来了质朴的新鲜空气。

吴昌硕 书法四条屏 155cm×62cm×4 纸本 镜心 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藏

 吴昌硕 书法四条屏局部

  吴昌硕曾以《石鼓文》作为主要临摹对象,花了数十年时间,反复钻研,所书石鼓文凝练遒劲,风格独特。60岁以后用笔日渐老辣遒劲,圆熟精悍。还常常将石鼓文字集语书写对联。晚年时,将篆书、隶书完美融为一体,可谓自出新意,前无古人。

林散之 金顶 228cm×59cm 纸本水墨 行书 横幅 1989年 马鞍山林散之艺术馆藏

  林散之被称为“当代草圣”,以草书最为有名,但是书法各体皆通。《金顶》虽然只有两个字,内涵却十分丰富。从字形上看,融入了楷书、草书、隶书、篆书的笔法。作品墨色淋漓,枯、湿、浓、淡十分清楚。

齐白石 和平 34×26cm 纸本水墨 书法 镜心  1954年 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藏

  展览中的书法与绘画交相辉映。展览的学术主持、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于洋在接受采访时认为:“书法和绘画作为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包括画理画法的形式,以及内容本身凸显了中国文化的底色,这个底色就是线性的,线性的艺术同时又是写意的艺术,不是写实的,不是块面性的”。

潘天寿 芙蓉花 177.5cm×54cm 纸本 荣宝斋藏

  关于中国美术的现代化进程,于洋教授认为“西方文化作为客体,对于中国文化起到了借鉴意义,但又不是覆盖式的影响,实际上是作为‘他山之石’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自主性、内生性的发展变化,以齐白石、潘天寿等一批传统的大家,都受到了吴昌硕的影响。所以说这种现代性是植入性的现代性,同时又是自主型的现代性。”

展览现场

展览中的人物关系图谱

  此次展览的展期覆盖了学生的暑假,也担当着向公众普及美育的任务。为了让观众更透彻地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感和和精神脉络,策展团队特地为展览准备了四套语言体系,从讲解词、板块介绍到典籍原文和提纲挈领的四字词语,形成了从具体作品到抽象观念的过渡阶梯,兼具学术性、教育性和体验感。

展览中的数字体验区

展览中的艺术装置

  展览还结合艺术与科技,融入了艺术装置、数字书画创作互动、虚拟现实主题体验区等环节,激发更多人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与精神情感上的共鸣。同时,美术馆还将组织丰富的研学活动和学术公教活动。

 展览现场

  我们正身处于现代化之中。中国现代美术的先驱们在回应传统、世界、本土的问题中又不断地解决着新的问题,在传承文明的同时,把中国美术推向了未来;巨匠们突破了经典,自身也成为经典。他们的实践与思想仍能给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提供宝贵的启示。

  展览将持续至2023年10月16日。(编辑/摄影 鲍明源 部分作品介绍、作品和开幕图片由民生现代美术馆提供)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