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6-30 23:03:52 来源:中国艺术报
当前,“博物馆热”正逐渐走进年轻人的生活,线下“打卡”展览、线上“云逛”博物馆的“看展式社交”颇受追捧,越来越多的家庭把旅行参观、亲子活动的地点选择在博物馆,使博物馆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热门”。
在日渐便利的公共文化服务中,博物馆的价值不言而喻。作为集中研究、展示一个地区或一种文化的非营利性机构,博物馆在为观众提供舒适的场所、贴心的公共设施、专业的知识的同时,其自身的发展也在与时俱进。开发数字IP、制作小程序与App、广泛使用文物数字化技术、线上线下互动、开发文创产品、拍摄纪录片综艺节目、开设互动工作坊、举办讲座展演剧本杀等活动……种种紧跟时尚的活动设计,是博物馆放下“高冷”身段,揭开神秘面纱的创新举措,让枯燥的知识变得好玩,让遥远的文物变得亲切,显示了文博领域宣传普及历史文物知识的一贯传统和创新理念。
对博物馆的热衷,折射出现代人对精神生活需求的提升,对历史和文化的关切显示出人们强烈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在浩瀚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物和遗产涵养着人们的心灵,彰显着文化的境界。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博物馆作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正在用年轻化、科技化的姿态,润物无声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不过,热度之下需要重视的是,在网红博物馆“打卡”、拍照成为时尚,“逛展式社交”霸屏朋友圈时,人们有没有真正去认识博物馆本身呈现的深广、厚重的知识?博物馆不是游乐场,不能一逛了之,一走而过,流于表面的参观不能代替沉潜下去的学习和研究。声光电和高科技能成为博物馆吸引观众的噱头,但真正留下观众并引发思考的,还是博物馆广博深邃的内容及其研究成果。热衷逛博物馆的人们,不能只跟风而去,而应该事先做足功课,有备而来,以博物馆为桥梁,连接纸上的知识和可见的文物,感受穿越千年的历史及其在当下的温度。
博物馆在为人们提供精神“充电”的同时,也应留意避免误入怪圈,过度追求展览的华美外表,而忽略坐冷板凳的学术研究。须知博物馆的精髓在文物储藏和展陈质量,任何没有经过研究梳理就匆忙展出的成果都会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此外,有的博物馆在拼策展数量、高新技术含量方面不遗余力,但展览重宣传、缺阐释和评价的现状,很容易导致展览水平的高低只有圈内人清楚,普通观众理解不足,难免降低逛博物馆的兴趣。同样,展览评价体系的缺失,也难以实现策展水平风向标的作用,策展思路和展品内涵也无法通过评价渠道通向观众。
在全球化进程飞速发展的当下,博物馆的功能正在变得多元,保持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是我国博物馆应坚持的方向,基于文化传播带来的国际交流和比较也日渐丰富。观众的国际化视野和平台的全球化带来博物馆发展的新机遇,而如何在这一浪潮之下找准自身定位,实现既能以社会公共服务为宗旨、又能在文化多样性中找到足以安身立命的一席之地的目标,是博物馆面临的现实问题。
“博物馆热”,要“打卡”更要触达深广。当喧嚣的逛展浪潮退去,博物馆能否留给观众真正触动灵魂的沉思?这将是每一位文博工作者应思考的问题。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