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风雨骑楼》:“博物馆式”文化溯源的模式探索

时间:2023-6-27 22:20:43  来源:中国艺术报

  骑楼,是岭南文化的代名词,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精神家园。美学家朱光潜曾概括艺术作品意象的创作范式为:“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大型现代粤剧《风雨骑楼》立足仰视的角度,将战乱年代人民大众的家国情怀浓墨重彩地呈现于大众面前,通过特定空间中独具匠心的艺术符号引起观者的高度共鸣,成为“博物馆式”文化溯源模式探索的力作。

  集体记忆中的城市历史溯源

  梧州,位于广东、广西交界处,是古代“海陆丝路”的交汇点,也是20世纪岭南地区的经济中心。《风雨骑楼》择取辛亥革命到北伐战争十年间水上商埠——梧州的对外贸易史为叙事背景,以人文精神的传承作“线”、永兴商行的兴衰为“珠”,深刻反映了昔日岭南物质多元化和对外航运格局大调整的历程,具象式地勾勒了一幅20世纪初中国社会大变革的宏伟画卷。

  其中,小货郎王德昌对事业敢为天下先的经历是作品的核心题材。烈女子莲嫂对亡夫忠贞不渝、富家女梁盈盈对家国情怀至深、大商人梁又庭对女儿倾囊相助等三条鲜活线索相互交织、此起彼伏,窥斑见豹式地折射出历史转折期城市发展的不平衡,取得独特的戏剧效果。

  民俗,是见证时代巨变的“活化石”。冰泉豆浆、六堡茶、龟苓膏等具有鲜明标识性的文化符号贯穿于整部戏剧,意在打破时空阻隔,将观众从一百年前的岭南大地带回当下,使古与今、家与国、人与物实现高度融合。最具哲学意义的是,作品尾声的现代都市生活题材在穿越时空中将全剧推向高潮,为剧中弱肉强食的商业竞争主题增添了几分温馨,也凸显了作品独特的艺术构思和强烈的当代追求。

  集体记忆中的人文精神溯源

  人文精神是一部戏剧的灵魂,往往通过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剧中勾勒了一幅动荡之世各阶层人物的精神图谱,既塑造了货郎王德昌、年轻挑夫等乱世平民坚持诚实守信、不懈追求的情愫,也刻画了闺秀梁盈盈、遗孀莲嫂等时代女性敢于打破旧制度束缚、谋求个人幸福的气概。从彰显人文精神的角度而言,多元身份和性格的角色互衬是推动人物思想演进的重要方式,也是映射民众思想觉醒的艺术手段。随着“咔嚓一声变了‘革命头’”,桐油三、六堡六等老百姓终于一并剪掉了头上象征着封建制度的长辫子。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此举预示着世纪之交社会形态的更迭和人类文明的跃进。

  磨难,可令世人逆境崛起。在众多角色中,王德昌既是剧中的主角,也是踔厉奋发的中华精神化身。从穷人家变身小老板的过程里,立志筚路蓝缕的年轻人面对强权势力的胁迫,一度感触“水中捞月梦难求”,并曾动摇当年立下的鸿鹄之志。“小货郎难道当不上大老板? ”经过几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王德昌等一批有志之士最终选择了不甘心向命运低头,凭借真本事闯出了一条进步之路,着实令人振奋、予人鼓舞。

  通过融入舞蹈动作、话剧对白、舞台灯光等多种现代性元素,作品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冲突,有力地推动了粤剧的大众化、现代化、地方化。在被他人栽赃六堡茶夹带鸦片事件中敢于担当,是蕴藏于以王德昌为代表的实干家身上的宝贵品质,也是实现中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思想基石。进而,剧末商行老板王德昌重获新生,成为了国民拼搏精神亘古不废的主题升华。

  集体记忆中的声音艺术溯源

  音乐,在粤剧中具有烘托气氛的关键功能。作品保留了粤剧特有的音乐风格,抑扬顿挫,细腻圆润。剧中运用[长句二流][小潮调][秋江别中板]等常见的粤剧曲牌,既拉近了戏剧和观众的审美距离,也大力弘扬了岭南优秀传统文化。曲牌运用紧扣剧情需要和角色个性,时而高亢激昂,时而柔和抒情。 “今日梦圆,心欢畅。小货郎今变老板引福归堂”中运用了粤剧传统曲牌[长句二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们重建幸福家园的美好愿望。“饺子放进茶壶煮,心里有话说不出”等多处唱词注重上、下句押韵,修辞手法传神贴切,是粤剧的重要文学特征,蕴含着岭南人民独特的美学取向和精神品格。

  剧中的水上民歌在每场更替之间穿插演唱,旨在引导观众从声音上感受岭南古城独具韵味的“水”文化。“落大雨,水浸街,阿歌担柴上街卖,阿嫂出街着花鞋……”吟唱时,歌者一咏三叹,婉转动听,透露出作品“寓教于乐”的东方戏剧美学特征,成为岭南先民身处逆境却保持乐观心态的绵延赓续。

  集体记忆中的建筑文化溯源

  南朝文艺理论家刘勰指出:“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作为“物”的叙事空间是作品主题的延伸,也是本剧的创作亮点。剧中通过“叠景层见”式地理空间的重构,搭建了一个别出心裁的“美学舞台”,营造了一道道承载时代回忆的城市“风景线”。与剧中的事件发生地——梧州相对应,戏剧精心设计了骑楼、粤东会馆、河口渡口、众船湾、牛屎码头等多种舞台造型,前后互文,左右辉映。它们既是观众所熟知的岭南文化基因,也是国人身份认同和情感增进的有形载体。

  作品注重以“变”求“活” ,充分体现了戏剧构成要素的丰富多彩。细言之,剧中的舞台设计注重在虚实之间应景而变,在人事之间应情而变,在古今之间应势而变,促使文化溯源的中心主题颇显深沉且极具艺术张力。在多“变”的建筑造型群中,作品努力寻求符合现代视觉审美标准的具象形式,铸造了鲜明的时代感和深远的思想性。以商埠发展的百年风雨征程为创作背景,舞台构思之“变”处处意味隽永,或昭示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旷达豪迈,或传递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开拓奋进。

  由上观之,依托以骑楼群为中心的典型人文意象,作品构建了一个充满意味的宏大叙事载体,演绎了岭南地区“帆樯林立人如蚁”的时代繁华印记,也表达了当代中国汲取前进力量扬帆起航再出发的奋发姿态。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