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6-4 21:40:14 来源:光明日报
【学人谈】
瓷板画由陶瓷绘画发展而来,既是瓷,亦是画。在光洁的瓷板上,运用配制的特殊颜料进行手工绘制,施釉后的作品历经火焰洗礼,最终脱胎换骨,以万千姿态呈现于世人面前。瓷板画作为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样态,具有强烈的民族属性,彰显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思想内涵。
瓷板画的主要装饰手法有釉下彩、釉中彩和釉上彩,根据材料和工艺的不同又可细分为青花、青花釉里红、素三彩、浅绛彩、五彩、斗彩、粉彩、古彩、墨彩等,呈现出各自不同的艺术特征。传统瓷板画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精髓,同时兼具陶瓷艺术的工艺特质,成就了永不褪色的东方艺术之美。
唐宋时期,陶瓷绘画技艺日趋成熟,釉下彩技术的发展使工匠们可以在上釉前将图案纹样绘制在器物上,而真正意义上的瓷板画则出现在明代中期。在琢器生产工艺的基础上,运用陶瓷板面黏结制作技艺烧制成平面瓷板,使画面拥有了依附载体。红、绿、黄、棕等色釉的加入,则为其增添了五彩、斗彩等新瓷绘方法,瓷板画由此兴起。清代以后,彩瓷色彩进一步丰富,古彩、粉彩、墨彩等釉彩被纳入瓷绘,釉上彩、釉下彩的表现形式与制作工艺得到进一步完善,使得瓷板画的艺术面貌愈发多样化,并逐渐成为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
清末民初的瓷板画重视绘画风格的表达,吸引了一大批文人雅士参与创作。王琦、汪野亭、王大凡等瓷板画名家,以新粉彩的表现形式进行了瓷绘图像语言的进一步探索,由此催生出中国陶瓷史上重要的艺术群体“珠山八友”。“珠山八友”的瓷板画创作实现了工艺与美术、本土传统与异域特色的融合,为瓷绘艺术增添了新的审美内涵。
在瓷板画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其工具、材料乃至制作技艺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稳定性,釉料、陶土的选择以及烧制方式、绘画技法等至今并无太大变化,手工艺特征在传统瓷板画作品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迹。当代瓷板画创作则更加强调在继承传统审美范式与工艺体系的基础上,以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呈现具有时代特征的美学图式,以此传达创作者的审美旨趣与艺术思考。当代瓷板画艺术家以多样路径探寻瓷绘艺术表达,瓷板画创作的趋时更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其核心命题。
以李林洪创作的“山水意象”系列瓷板画为例,艺术家借助釉料与水性颜料的巧妙结合,力求在山水与云气交织的图像中重构点、线、面的关系。同时,他创造性地采用丝瓜瓤、海绵、毛巾等,代替毛笔在瓷板上进行点、染、擦、勾、刮、拓、洗等技法表现,为作品营造出宏大而玄妙的艺术质感。
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引入油画、版画、水彩画等艺术语言,钟莲生的瓷板画创作可谓独树一帜。他善于将山水、人物、花鸟等图像元素并置呈现,通过多层积色叠加的手法增强图像的层次感;在画面局部点洒酒精,类似水彩的晕染效果逐渐显现,不仅增强了画面的流动感,也使画中元素和谐统一。
宁钢的作品既汲取了传统瓷绘艺术的造型元素,又融入了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既彰显了瓷质的恬静、温润之美,又充分发挥了其丰富的色彩表现能力。艺术家在创作中利用高温色釉富于变化的特点,力求摆脱传统瓷板画易产生的僵化、呆板之态。其作品构图疏而不空、满而不溢,画面风格或宁静淡雅,或富丽明艳。
以个性化的表现语言探索新的图像构建方式,是笔者一直尝试的创作方向。如作品《秋荷》的图与底便经过先釉下再釉上的分层描绘和分层烧制。画面里,繁复的细节刻画与大面积留白相互映衬,厚重、细腻的笔触下,枝、叶、莲蓬在光晕中穿插交汇。创作时,我首先以吹釉的方式塑造红、黄相映的流动光晕,烧制而成的彩色瓷板成就了图像的底色。经过火的二次淬炼后,高温色釉底层图像或变淡或消隐,图形叠合之处会产生细微的开片现象。这种偶发的变化不仅为作品带来了丰富、耐看的细节,更为其增添了疏密有致的审美层次。
陶瓷艺术的工艺性决定了瓷板画不能像架上绘画那样由创作者自由掌控。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恰是这种偶然性成就了瓷板画的独特韵味,使它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艺术家在具象与抽象之间、偶然与必然之间、似与不似之间寻找一种艺术语境。如在瓷板画创作中,创造性地使用高温、中温、低温色釉,分层进行釉下、釉中、釉上的多层叠加。每一次叠加图案,都需要颜料的合理调配与瓷面的精心处理,以及对色釉性质的熟练掌握和对烧窑时间曲线的精准控制。每一次作品入窑都伴随着风险,在高温与低温的交替中,经由火的淬炼,不同釉色在各自适应的温度下或自然显现或逐渐消退,随机性、偶发性的艺术效果赋予了瓷板画独特的美感与自然天趣。
要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使瓷板画艺术实现多元发展,就需要创作者对时代、对生活有深入的体验。同时,新观念的注入以及新材料、新技法的运用,也赋予了瓷板画更为丰富的审美维度。在新时代,瓷板画创作者们怀揣工匠之心,以精湛的技艺还原本真的陶瓷绘画艺术之美。这种美,是对瓷板画艺术独特性的唤醒与激活,是以陶瓷这一媒介对绘画艺术的再创造。正是在这样的重塑与突破中,当代瓷板画创作得以破茧成蝶,焕发无限新机。
(作者:金 科,系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重庆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会长)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