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展览资讯> 正文

“致敬1953”:重识传统手工艺的现代化之路

时间:2023-5-28 15:06:01  来源:中国文化报

   1953年12月,由文化部主办的 “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是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性大规模的工艺美术展览,筹备组从全国征集及选送的9000多件作品中选取了近3000件展品,规模宏大、品类丰富、展品精美,影响广泛而深远。

   为致敬1953年的“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经济、教育及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与深远影响,近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以“致敬1953:馆藏‘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作品选粹”为题举办展览,展品基础与学术脉络均源于1953年的“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

   1953年是新中国工艺美术事业发展的关键之年。为筹备“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当年文化部组织了全国工艺美术调查。展览筹备促进了产区恢复、教材出版与师资培养。展览举办的同时,召开南北专家、各地艺人的座谈会,促进了工艺交流。为筹建新中国第一所工艺美术高等学府——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实用美术系从杭州北上并入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清华大学营建系工艺美术教研室高庄、常沙娜亦调入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师生骨干负责筹备1953年展览。

   1954年展览结束后,部分展品成为随后4个工艺美术国际交流展的重要展品,多位1953年展览筹备者带队组织出国展览,促进了国外工艺调研、文化交流、著述出版和工艺美术品的出口换外汇;部分展品划拨给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助力筹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此次展览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的1000余件(套)“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展品中选出170余件(套),包含陶瓷、漆器、织绣印染、金属工艺、编织、雕塑、年画、玩具等门类。加之展览说明书、明信片、纪念章及张光宇的设计图、图书文献和研究图表等,共计约200件(套)展品。分为“致敬1953”、陶瓷、漆器、织绣印染、年画、杂项6个单元,并设“文人趣味与雅俗共赏”“民间造物与吉祥文化”“新中国,新题材”3个独立专题。展品既有造型雅致、工艺精湛、图案精美的民间收藏或为组织选送的作品,亦有造型朴拙、聚焦日用、工艺朴实的民间市集收购的产品。

   在陶瓷展区可以看到,不同产区的材料、工艺、功能、题材、造型、装饰各有千秋。江苏宜兴陶器以茶具最著名,花盆亦广泛生产;云南建水陶器多书画装饰,具有浓厚的文人气息;湖南铜官陶器以绿色、褐色釉为主,多为日用器皿;安徽界首陶器物美价廉,剔地留花装饰独特;江西景德镇瓷器产量大、行销广,品种繁多、釉色丰富,彩绘、刻绘、雕塑工艺精湛;福建德化以瓷塑见长;广东石湾陶器以陶塑见长,陶瓷雕塑既有传统历史人物题材,又有志愿军等时代特色题材。漆器展区,福建的脱胎,北京、江苏的雕漆,四川、山西的推光漆各有特色。展品以日用品为主,亦有少数欣赏陈设品。织绣印染单元更是品种丰富、来源广泛、工艺精美,兼顾手作与机制。织绣分丝织棉织、刺绣和挑花网扣,典型的有南京云锦、成都蜀锦、苏州漳缎和缂丝等。刺绣以日用品为主,如钱袋、信插、扇套、镜盒等。彩印花布以桌围最具特色,少数民族工艺品主要来自西南地区,以布料和服饰为主,工艺有织花、刺绣、蜡染等。年画流行民间,深入底层,是极具民族、民间特色的画种。年画单元的作品主要来自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潍县杨家埠及开封朱仙镇等产区,尤以北方年画中心杨柳青为主。展品多为刻印精细、描绘精致的精品,涉及驱邪纳福、祛邪祈福、戏曲传说、世俗生活等题材。本单元还设专题展示新中国成立后应宣传需要创作的“新年画”。杂项单元也能看到各地工艺名品,福建锡酒具、云南锡茶具造型典雅,抗氧保鲜。四川银丝细腻,玲珑剔透。常沙娜先生设计的景泰蓝作品,不仅极具敦煌特色,而且推陈出新。贵州、福建、青海等地斗笠工艺精湛,朴实舒适。安徽、天津、广东潮州木雕糕模造型喜庆,寓意吉祥……

   从展览中的展品可以窥见某种共性,即作者热爱生活、观察入微,充分掌握材料与工具的特性;作品具有高度的创造性与鲜活的生命力,体现了健康优美的民族特色。展览通过展示中国近现代工艺美术的历史脉络与审美风尚,梳理了其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手工与机器并存的发展之路。

   在基于此次展览的研讨会上,来自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理念下如何更好地实现传统手工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教授王建中表示:“从展品中可以看到这个时期工艺美术品的文化形态,从装饰纹样、内容、色彩都有一些新的思想、新的文化精神的注入。而新的文化、新的思想正是通过这些最贴近人们生活的工艺美术品、手工艺文化,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入老百姓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思维和生活方式。手工艺文化可以说是一种思想工具,一种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媒介。”

   在振兴中国传统工艺的新时代语境中,工艺美术如何为美好生活服务,真正成为生活的本体?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长项兆伦认为,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需要一个必要条件,即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要通过这两个‘走进’让当年的时尚成为当下的时尚。此外,要‘用’字引领,各种各样的传统工艺产品从本质上来讲都要面向日用、面向使用。设计的进入也要致用,怎么致用?还需要4个字:用者参与,用者参与是指传统工艺产品的设计要跟使用者的实际使用密切联系,如果跟实际的使用脱节了,就会发现这样的手工艺品设计往往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没有渗入到器物的本质中去。”

   “把工艺美术再拉回到活生生的生活的根基上去,这才是让工艺美术‘续命’的根基。”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悦笛看来,从生活美学的角度,工艺美术不仅是纯艺术的,它是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内在贯通,只有形式和内涵的结合才是有意味的形式。“1953年的‘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与古代、民国时期的传统之间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也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初见和奠基。当下,我们能否将各时期的传统加以统合,使得工艺美术重新回到生活美学,以美生活去提升好生活,能不能找到一个重新出发的起点呢?值得我们思考探究。”刘悦笛说。

   回顾传统手工艺在中国式现代化不同阶段的传承、发展和演变,并在一个广阔的当代知识视野中展望其未来。显然,展览“致敬1953”为复兴传统文化、振兴传统工艺、促进工艺美术教育发展与产教联动,提供了一种温故知新的视角与视野。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