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5-20 21:50:58 来源:美术报
李军毓 2019-2022:缝纫机、监控与双面镜II
如何打造纤维艺术专业塔尖
首届中国当代纤维艺术教学研讨会在中国美术学院召开
21世纪的纤维艺术教育正面临全新的挑战与机遇。一方面,作为编织艺术的延伸,纤维艺术延承着人类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古老的手作技艺,有着渊远而古典的艺术基因;纤维材料作为一种紧系人群活动的生活资料,自60年代以来,在艺术表现语言上呈现出深刻的人文理念和批判意识。另一方面,时代背景下艺术媒介与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使艺术与知识的生产发生巨变——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带来了艺术创作与研究的新思维方式。纤维艺术教学的变革与学习的革命也身处其中,正经历着新的重塑:纤维材料、织物结构与科技的结合发展和应用已经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前沿目标和重要课题。
在这种发展格局下,我们应该如何构想当下纤维艺术教育的新蓝图?如何从今天新兴技术媒体的激进现实中,发展出一种充分介入日常世界的纤维艺术?又如何从绵长丰饶的纤维艺术历史基因中,提炼出一种能够深度参与到社会进程的当代纤维艺术模式?
4月27日至28日,由中国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共织·新维——首届中国当代纤维艺术教学研讨会”在中国美术学院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纤维艺术系发起,会议以教学研讨为核心,邀请到了来自全国33所院校,近百位纤维艺术教育者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纤维艺术高校教学的目标、发展与未来。
中国文联副主席、教育部美术学教指委主任许江,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朱尽晖,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曹晓阳,分别为会议开幕致辞。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纤维艺术系主任黄燕为大会介绍会议主旨与会议议程。中国美术学院纤维艺术专业创建人施慧、鲁迅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李湛、广州美术学院纤维艺术专业负责人覃大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主任洪兴宇、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范白丁,分别为大会作主旨发言。
现代纤维艺术的开局与破局
中国美术学院纤维艺术系主任黄燕梳理了相关历史:20世纪20年代,德国包豪斯学校强调并实施艺术与工艺技能合一的教育制度,首次将编织艺术纳入高等艺术教育体系,开端了现代纤维艺术教育的里程碑。此后的100年中,我们目睹了纤维艺术在现代世界中的一次次塑形:60年代开始,由“法国现代壁挂之父”让·吕尔萨(Jean Lurcat,1892-1966)引领的瑞士洛桑国际壁挂双年展在开拓纤维艺术国际影响力的同时,奠定了其当代发展模式;80年代,中国美术学院率先开辟了中国首个从事现代纤维艺术教育的根据地“万曼壁挂研究所”,由保加利亚功勋艺术家马林·瓦尔班诺夫(Maryn Varbanov,1932-1989)主持;21世纪初期,施慧教授结合雕塑专业创立“纤维与空间艺术”教学框架,推动了现代纤维艺术教育在造型艺术和美术学领域的新发展。
中国文联副主席,教育部美术学教指委主任许江回忆了中国美院与纤维艺术的交集,并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思考和要求:一、如何构建纤维艺术的知识体系。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平台,学科是特定的知识领域。一个专业需要若干个知识领域支撑,一个学科可以支撑和生发几个专业育人平台。纤维艺术是一个独特的育人平台,它的知识核心是美术学领域。但它又和一般的美术学知识领域不同。素描草图训练,编织的基本方法与感受力的训练,都市消费和考古的批判与思考,各种材料包括人工智能的新实验等,这些课程和训练怎样组成体系,树立核心课程和教学要点是关键。要像编织艺术一样织好我们的课程体系。
二、如何打造纤维艺术专业的塔尖: 教育既是一个慢变量,又是一个快变量;既是一个软变量,又是一个硬变量。我们的观念要跟上时代,既要有精英教育的精思维,又要有大众教育的快思维。
三、努力从机制上把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抓起来:浙江是纺织业大省,纤维艺术的发展要努力与地方纺织产业结合起来,我们为产业提供什么?需要产业支持我们什么?科教融合也很重要,要把科学知识领域的动源争取过来,推进科教的实质融合。
回望经典 开拓未来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表示, 纤维艺术是一门古老而又生机勃勃的艺术。纤维艺术专业需“弘扬传统”,也要“革故鼎新”,要主动推进学科交叉和融会创新,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材料实验、空间媒介等,探索当下新媒体、新观念、新技术变革所带来的新思维方式和艺术表现形式。同时,金一斌认为纤维艺术专业也需要“人文回归”。“纤维艺术以其材料的独特性,最贴近于生活,最切近于人,带给人抚慰。在观展中,材料的魅力和温度对观众吸引力很大,大家都希望能用手去感受作品。在纤维艺术专业的发展中,要始终葆有对人的关怀和关注,传承手工艺术的精神和观念,发挥纤维艺术温暖人心的作用,让人文精神真正融入纤维艺术教育过程。”
中国美术学院纤维艺术专业创建人施慧教授以“回望经典,开拓未来”为主题,回顾了洛桑“国际古代和现代壁挂艺术中心”成立60周年。在演讲中,施慧将历时34年的洛桑双年展概括为五个方面的发展趋向,提升出二个方面的精神内涵进行阐述。“洛桑双年展落幕到今天已经26年了,这26年中坚守纤维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们仍努力在这一领域中奋进,许多国家陆续举办了双年展、三年展,各国的纤维艺术教育也持续发酵。”在此背景下,施慧提出在当下纤维艺术可持续发展的四个维度。“纤维艺术的发展格局整体是多元的、当代的、生机勃勃的。我相信纤维艺术正以其前所未有的姿态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契机。”
打开学科边界 融合发展
广州美术学院纤维艺术专业负责人覃大立以“无相之道——纤维艺术创新之要素”为题。他说,“纤维艺术不墨守成规,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不把手段当成目的,不把原有表现形式、概念、名称当成事物本身,名实有分,名只是一个代称。表现的方式应遵循‘随类赋彩’‘因势利导’根据实况而实施,当创作构思和表现时,应更多的是进入无意识状态去观察及思考,‘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尽可能把多的杂念清空,处于一种无意识放空的状态,通过直觉、感觉去观察及表现,去寻找创作的之灵感。”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主任洪兴宇以“用纤维艺术抚慰心灵”为主题,介绍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受三年疫情影响下“共生共存”为主题的“从洛桑到北京”纤维艺术双年展线上“云”的情况,以纤维艺术柔性且富有纹理和温度来抚慰心灵关怀世界。
鲁迅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李湛则以“为秩序而排列、为复杂而破坏——构建鲁美纤维专业教学基础理念的思考”为发言主旨,讲述了关于视觉形式建立的基础逻辑问题,应用于纤维艺术专业的教学当中。“在鲁美建立的纤维专业是基于染织专业的学科构架上分支出来的专业,因此就有了‘出身’特征,基于这些复合特质,就要捋顺其结果背后基本形式的逻辑方法,从而建立自我、完善自我、优化自我,只有这样才可以打开这门学科的边界,融合与发展。”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