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珍珠涨幅高达40%,专家提醒勿盲目“追涨杀跌”

时间:2023-4-22 19:18:12  来源:深圳珠宝网

  3月以来,国际黄金价格强势上涨。比黄金涨幅更明显的,是珍珠、翡翠等珠宝,部分珠宝的涨幅甚至高达40%至50%。不过,极目新闻记者探访发现,武汉终端市场上,相关商品暂未见大幅调价。但由于进货价上涨,经销商已感受到压力,未来售价可能会上调。

  专家提醒,消费者不要盲目“追涨杀跌”,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理性消费。

  国内国际珍珠市场涨幅明显

  今年3月,做代购生意的小优第二次前往浙江诸暨,准备帮客户代购珍珠首饰。去年的这个时候,她第一次来到诸暨,帮客户代购了近百件珍珠首饰。

  有位客户找小优定制了一款Akoya花珠项链,预算9000元以内。去年这个价格,小优不仅能轻松买到还有得赚,今年她从批发商处拿价就高达1.3万元左右,即使亏本也没法满足客户需求。在诸暨与多个商家磨了几天后,始终拿不下,小优只能失望而归。

  不仅是高端海水珍珠,淡水珍珠的价格也是一路水涨船高。小优说,去年她为客户批量代购的极光淡水小米珠,团购价960元,每条项链还能赚100元左右,今年的进货价就涨了40%。

  “其他代购退而求其次,选择有瑕疵、非极光、非正圆的低品质小米珠,依然保持千元左右的卖价,但我过不了心里那一关,不想拿次品糊弄客户。”小优叹了口气说,近期可能不会再次前往诸暨了,打算等价格回落一些再说。

  不仅仅是国内市场,国际市场上,多个珍珠品牌也纷纷宣布调价。

  日本奢侈珍珠首饰品牌Tasaki于2023年3月在中国市场提价,涨幅将跟随日本市场于2022年6月底调价的幅度。2022年10月,日本另一大珍珠首饰奢侈品牌御木本也上调了部分商品价格,热门串珠项链和珍珠耳饰等产品的涨幅高达20%。

  武汉终端市场暂未大幅调整

  在武汉的终端市场上,虽然不少珠宝的卖价并未上调,但经销商已经感受到了压力。

  周六福江汉路店负责人刘卫国介绍,目前珍珠的进货价上涨了50%左右,但目前珍珠饰品的售价并未上调,一款淡水珍珠三件套依然能以999元的特价购置。

  为何未调整终端售价?刘卫国解释,目前售价是公司此前统一定价,价格标签不能随意更改,“但是之后进货的珍珠饰品肯定无法维持现价了。”

  武商梦时代一家珍珠品牌销售人员也表示,珍珠原产地价格上涨,商品进货价都随之上涨。但是目前只调整了澳白等高端珍珠的售价,其他珍珠饰品的售价并未上涨,“之后的价格就不太好说了。”

  除了珍珠饰品,翡翠市场也迎来涨价潮。刘卫国介绍,翡翠的进货价也上涨了50%左右,终端售价也暂未调整。但是翡翠是一物一价,好货未来的涨幅或将更明显。

  热度上涨产量减少造成涨价

  下面几组数据或许能解答珍珠、翡翠等珠宝市场涨价的原因。

  在2020年,受益于直播带货风潮兴起,华东国际珠宝城交易量达750吨,整体线上交易额同比上涨50%。至2022年,珍珠热度更是有增无减,2021年,小红书上与珍珠相关的笔记为190多万篇;至2022年,相关笔记已多达360多万篇。

  不过,和一路上扬的热度相反,全国珍珠产量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来自浙江省珍珠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淡水)珍珠产量为120万公斤,到2020年下降到100万公斤,2021年为80万公斤。

  有媒体报道,因环保要求严格,诸暨珍珠蚌养殖面积减少了很多。但另一方面,电商直播火爆,带动了一大批年轻消费者买珍珠。产量没有跟上需求,导致珍珠价格大幅上涨。

  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翡翠,更是一路看涨。近期刚落幕的第58届缅甸公盘上,参与竞拍的翡翠原石共2150份,相较于第57届缅甸公盘的7811份原石,数量上直降了70%。不仅数量下跌,据现场玉商表示,原石品质普遍欠佳,高品质原石稀缺,原石底标价也越来越高。

  最终,第58届缅甸翡翠公盘总成交额4221.65欧元,折合人民币约3.12亿元,相较于2019年的36亿元,大幅缩水。缅甸翡翠公盘作为翡翠产业链的上游,其行情走势的变化关乎整个行业的影响。

  有翡翠经销商介绍,过年前受疫情影响,翡翠的批发零售市场惨淡。但春节过后,旅游和消费市场火爆,也带动了翡翠市场消费。加上缅甸矿石进来的少,翡翠的涨幅也很明显。

  专家提醒不要盲目追涨杀跌

  北京社科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智能社科治理中心研究员王鹏分析,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过去几年受疫情影响,不少珠宝的生产供给不足,导致生产成本上升。但疫情防控乙类乙管后,多地政府推行促消费活动,使居民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需求增加,供给有限的情况下,必然导致价格抬升。

  王鹏表示,珠宝首饰有一定保值增值空间,长期来看,这类商品的价格会有一个增长的过程。近期价格涨幅较大,不排除未来会有向下波动的可能,但从长远来看,仍是向上增长的趋势。

  但王鹏提醒消费者不要盲目“追涨杀跌”,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理性消费。如果看见其他人购置后增值,就盲目跟进,会有一定风险。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