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4-15 21:01:43 来源:中国艺术报
前不久,黄春萍的学生、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建档立卡户周琴来电说,“感谢黄老师教我技能,我挣到了钱,是汉绣改变了我的生活。”黄春萍闻讯后,欣慰地表示,“我真为她感到高兴!希望未来有无数像周琴这样的妇女,以汉绣技能就业增收。我要让更多的妇女通过终身学习,改变生活,让汉绣融合农旅,助力乡村振兴,以汉绣技能报国,绘制幸福生活新画卷!”
黄春萍,国家级非遗汉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得主、湖北省十佳“民间文艺守望者”、湖北省首席“民间工艺技能传承大师”、“湖北工匠”荣誉获得者,现为湖北省民协副主席。
飞针走线,绣出斑斓人生
黄春萍是土生土长的武汉姑娘,从小就爱笑爱美爱绣花。在祖母和母亲的熏陶下,初谙世事的黄春萍仿佛水到渠成般拿起了针线开始创作。10岁时,就拜在武汉两位汉绣大师韩辉、项珍珍门下。学艺的日子里,每天苦练12小时以上,手指常被刺破,直到麻木,也从不叫苦。在40余年的穿针走线从艺生涯中,黄春萍针线不辍,练就了一手炉火纯青的技艺。
大学毕业后的黄春萍曾在武汉一家绣花厂从事汉绣设计,技艺高超的她创造出如同人工绣品一样逼真、灵动的“机仿手”新方法,为绣花厂创下不菲的收益。但黄春萍深知,手工传统汉绣才更有生命力,而“传统工艺只有兼蓄并包,吸收其他艺术的优点,才能焕发新的光彩”。她将传统汉绣与现代书法、绘画、篆刻、陶瓷等姊妹艺术相结合,以针代笔、以线润色,让追求充实丰满、富丽堂皇、热闹气氛的传统汉绣,更富有质感和丰富微妙的光影变幻。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流着眼泪看新闻报道的黄春萍,突然被电视上一帧画面深深震撼,那是北川中学倒塌后,仍飘扬在校园上空的国旗,黄春萍决心以线为笔,来表达中华民族的坚韧与顽强。568万针,800余种色线,历时整整一年,近1平方米的作品——《屹立的国旗》终于问世。单看图片,没人会认出如此感动人心的画作竟是一幅绣品,黄春萍通过运用线条粗细对比,近粗远细、近密远疏、厚薄变化,来创造自然、虚实相间的立体感,利用针法排列角度、方向的变化呈现刺绣特有的丝光效果,远观真实生动,近看出神入化。因立意深刻、技艺精湛,这幅作品获得民间工艺类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也是目前湖北省唯一获此殊荣者。
黄春萍的汉绣作品紧随时代。1990年,她创作设计的人民公安袖标,被沿用至今;2019年,她和团队历时近一年,精心创作50余幅“军运会”主题汉绣作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她又携团队创作汉绣筷套、抗疫香囊、抗疫口罩等系列产品……一针一线,在默默端坐绣架的沉静岁月里,湖北省十佳“民间文艺守望者”、湖北省首席民间工艺技能传承大师以及“中国好人”“全国技术能手" “湖北工匠”等荣誉纷至沓来。
指尖传承,绽放汉绣魅力
“一个人做得好,不如一群人做得好。因为汉绣,我收获诸多荣誉、财富,而我的成功经历是可复制的,所以我迫切想将自己的技能传承给更多人,让残弱人士拥有一份有尊严的收入,又能将传统汉绣文化推向更多人。”黄春萍如是说。
2008年开始,凭着多年来积攒的200多幅作品,黄春萍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汉绣工作室“锦绣坊”。她面向社会广收汉绣爱好者,对他们进行系统的汉绣培训,而残障人士是黄春萍帮扶的重点对象。听力一级残疾的吴霞光,2013年开始跟着黄春萍学习汉绣。在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吴霞光如今负责管理吉庆街的4个销售分店,还自己设计作品,在湖北省、武汉市的多个比赛展览中获奖。汉绣,让吴霞光的生活焕发光彩。
经过十余年的辛苦耕耘,黄春萍的汉绣工作室已从一个店面发展到多个店面,累计招收学员3万余人。她积极参与到“巾帼巧娘脱贫计划”和“残疾人汉绣培训就业计划”中,每年举办汉绣培训百余场,带动女性就业万余人,在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服饰文化、助力脱贫攻坚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她还将汉绣带进32所大中小院校,教授11000多名学子传承非遗文化,帮扶1200多名残障人士依靠双手拾起生活的信心,帮助12800多名下岗女工和农村贫困妇女通过汉绣实现脱贫增收。
黄春萍还有一段特殊的经历, 2018年至今,她分别在湖北的省、市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设立非遗汉绣传习基地,无偿培训1800多名学员,其中120多人成长为基地绣娘。司法部将此作为重点案例,向全国推广。黄春萍表示,“希望汉绣能让她们回归社会,重拾新的生活。”因公益传承汉绣,黄春萍入选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发布的“中国好人榜”,获“中国好人”荣誉称号。
黄春萍还将自己40年来的汉绣经验梳理总结,编写成一套图文并茂的教材。她多次参与汉绣赴法国、俄罗斯、西班牙、美国、新西兰、尼日利亚等国家开展的交流活动,利用各种场合积极向外界介绍汉绣艺术。
汉绣传承,不仅是技艺传承,更是文化传承。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凝聚着黄春萍的坚守与开拓。她动情地表示,“汉绣的魅力,在于引领人、改变人,是享受美好的一个过程。”
乡村蝶变,绘振兴新画卷
让汉绣进入更多人的视野,在日常生活中绽放光华,才是对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最好的保护。这几年,黄春萍通过开展线上线下培训和技能实践,走进武汉市100多个社区,辐射到周边咸宁、恩施、十堰等地100多个乡村。2019年,她还在十堰房县、咸宁赤壁等地设立“中国非遗文化黄春萍汉绣艺术精准扶贫基地”“汉绣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基地”,让广大农村妇女、“留守妈妈”认识、了解汉绣,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培训过程中,黄春萍不辞辛苦、不厌其烦地反复教学。2020年6月7日,经过7个小时的车程颠簸,黄春萍及其团队成员抵达十堰市高桥村,在为期5天的培训课上,黄春萍为40多名当地妇女讲授了汉绣基础针法,教大家在绸缎面料上绣“福”字和牡丹花。回到武汉后,黄春萍继续直播教学,保持高频交流,确保她们都能熟练掌握汉绣技艺。在培训传承的路上,她不仅不遗余力,还慷慨解囊,陆续将2013年获湖北省首席“民间工艺技能传承大师”后奖励的15万元用于为残障学员开设3家线下门店、获“湖北省技能大师”后奖励的10万元用于汉绣人才培养、获“湖北工匠”后奖励的50万元用于汉绣技能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黄春萍了解到房县一家药企的中草药加工产品滞销,企业面临经营困境,即刻联系有关专家,开发出具有防疫驱疫实用价值的新型汉绣香囊产品。“防疫”香囊一经推出,大受好评,订单爆满,让企业顺利脱困,也为当地绣娘增收。
在助农助企的同时,黄春萍还将这一传统刺绣艺术带进房县军店小学,让汉绣从娃娃抓起。黄春萍说:“‘非遗进校园’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既能促进汉绣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让下一代了解汉绣、喜欢汉绣,又能让孩子们在一针一线中品味汉绣艺术之美,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锻炼他们的细心和耐心。”
黄春萍不仅妙“针”生花,绣出自己的锦绣人生,让非遗汉绣焕发光彩,还将“指尖技艺”变为“指尖经济”,以小小针尖撬动万千农村妇女、残障人士的幸福生活。在“钟一事,绣一生”的坚守中,让针线里的楚风汉韵,演绎出指尖上的匠心传承。谈及未来,数十载初心不改,一生只做绣娘梦的黄春萍表示,会将汉绣“绣”入更多寻常百姓家,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共振。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