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广东不断激发岭南文化时代活力

时间:2023-4-10 20:17:42  来源:南方日报

岭南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岭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始终深切关怀、寄予厚望,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深入广州、潮州、汕头等地的历史街区、文化地标和文物馆,对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广东用心用力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大力推进岭南文化“双创”工程。近日,南方日报记者回访发现,广州永庆坊已成年轻人青睐的“双创”聚集地,潮州广济桥、广济楼、牌坊街等古城文旅火爆“出圈”,汕头小公园开埠区、开埠文化陈列馆等历史文化街区引来越来越多侨胞“打卡”。一张张城市名片吸引着海内外目光,广东岭南文化绽放异彩,激发出时代活力。

●南方日报 记者 郎慧 黄敏璇 杨立轩

广州永庆坊

打出文商旅“组合拳”

全年接待客流超950万人次

当游客们在广州荔枝湾畔留影时,“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这几个金色字体常映入画框。游船沿着荔枝湾水系流向老城的四面八方,人们在碧涌之上遍览西关,感受岭南水岸花香与人文风情。

自荔枝湾复涌以来,码头沿岸人流不息,水脉、城脉相互交融,延伸了永庆坊的活力半径,带动了西关文商旅融合发展。粤剧粤曲“声声不息”、非遗文创独具匠心,从粤剧艺术博物馆到广州首条非遗街区,岭南文化为城市增添一抹绚丽底色,让粤韵乡愁有迹可循,让都市活力触目可及。

岭南文化与市民零距离接触

湖山浅塘为幕景,幻彩灯光映戏台。在广大戏迷的呼吁下,今年,粤剧艺术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长,不断档组织公共文艺惠民演出,以“便利店”式服务全面普及粤剧粤曲文化。其中,博物馆广福台拥有唯美的园林式舞台,同时兼具沉浸式VR体验场景,今年来,广福台不仅增加了演出场次,还为市民提供夜间听戏游园服务。

2018年10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永庆坊视察。总书记对粤剧粤曲传承的极大关切,给粤剧艺术博物馆馆长马楠留下了深刻印象。马楠说,此后,粤剧艺术博物馆不断强化公共服务功能,依托博物馆开展粤剧研学教育等活动,让粤剧艺术与广大市民零距离接触。

日前,记者来到粤剧艺术博物馆,看到一幅幅热闹非常的景象:粤剧体验活动和快闪表演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怀着好奇与尝试的心情,市民游客穿上粤剧装扮,挥动水袖学习粤剧身段表演;孩子们徘徊在电子“试衣间”前,体验各种剧中角色的装扮……

去年以来,荔湾区举办“百场粤剧精品进粤博”主题活动,广州粤剧院、优秀私伙局等演出团体轮番登场,经典与现代曲目百花齐放,在民间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中,扩大了粤剧艺术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今年,西关民俗嘉年华活动在粤博举办,永庆坊非遗街区大师、工匠们走进粤博,一场场文化组合盛宴点燃了新春的喜庆氛围。

“2023年,永庆坊非遗街区将迎来开街3周年纪念,3年来,我们传承人深耕街区,在这里近距离融入市场,培养非遗传承人队伍。”广绣市级非遗传承人李敏清晰记得总书记到访永庆坊的画面,她说,当前,越来越多人开始对非遗感兴趣,从购买文创伴手礼到参加基础培训、DIY活动,非遗产品在多元中走近大众、走进日常。

成为年轻人“双创”聚集地

以非遗街区、粤剧艺术博物馆、李小龙祖居等文化场所为支撑,广州不断加强永庆坊文化空间建设,先后启动非遗开放日、文化艺术月、粤剧非遗进校园等活动,缤纷的街区文化主题活动也应运而生,城市音乐节、上元花灯会、民俗嘉年华……一场场活动叠加了多彩的艺术元素,让永庆坊成为展示岭南文化的窗口。

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下,永庆坊成为年轻人青睐的“双创”聚集地。线性开放的骑楼街有着适宜的空间尺度,外摆经济、小店经济在此延伸,共同构成老街区的活力因子,为创业青年提供个性化经营空间。“对于从美院毕业不久的人来说,来这里参加户外集市性价比很高。不但降低了创业成本,也能近距离感知市场,很适合刚刚起步的年轻朋友。”曾在永庆坊集市成为“网红”插画师的卜晓兰说。

户外集市、日落墟、非遗直播、美术展览……年轻人沉浸在文化环境里,也在其中开辟了自力更生的新路径。“在永庆坊参加日落墟集市后,我们的音乐粉丝也涨了很多。我们很需要这样的平台,3个小时一直唱下来是一种享受,也可以培养自己日后做全职歌手的能力。”“捂耳朵”乐队主唱说。主题活动与户外集市、街区商业相互成就,打出永庆坊文商旅融合发展“组合拳”。

外摆经济、小店经济给了年轻人更多的选择空间和就业渠道,也成为永庆坊最具韧性和活力的经济单元。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在这里,创新精神、独立精神让年轻人对生活有了新的定义。去年,永庆坊全年接待客流超950万人次,年销售额破亿元,是广州文旅复苏态势极强的商圈。今年,永庆坊迎来建设的冲刺阶段,最后的吉祥片区有望明年正式开放运营。

潮州广济桥、广济楼、牌坊街

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古城文旅“火出圈”

穿针、引线、起针、收针……潮州广济桥上,潮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康惠芳正向游客展示非遗技艺,再现“桥市”独特文化。

2020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潮州视察,同康惠芳等几位非遗传承人代表亲切交流。如今,康惠芳不仅常向来往游客展示潮绣技艺,传播潮州文化,还在古城设立大师工作室,培养潮绣非遗传承人。

近年来,潮州以“绣花功夫”修缮古城、活化古城,让历史文化遗迹在当代焕发新生——镇海楼、百花台、廖厝祠等历史建筑得以复建或修缮,重振古城历史荣光;广济桥灯光秀上新,流光溢彩让古桥新老并秀;大型花灯展点缀古城,文化巡游响彻牌坊街,让市民游客沉浸式感受潮州文化。

以“绣花功夫”推进古城修缮

走进潮州古城北部昌黎路,复建完工的镇海楼(旧府衙)巍然耸立,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拍照。

潮州府曾有“一府管九县”的辉煌历史,镇海楼便是旧府衙的代表性建筑。历史上,镇海楼是潮州府署的谯楼,创建于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是潮州作为历代县、郡、州、路、府治所的象征标志,但在近代毁于战火。

为重振古城历史荣光,2021年,潮州启动复建镇海楼(旧府衙)。当年5月,复建工程正式动工,按明代传统谯楼建筑仿古设计并复建。2022年底,复建完工的镇海楼首次亮相,整座谯楼坐北朝南,共三层,以砼、石、木、砖、瓦为主要结构形式。

如今,每当夜晚降临,镇海楼前展示着“科技感”十足的激光投影秀,通过光影变幻带领游客穿越千年时空,一览潮州府历史荣光。

同在潮州古城北部,中山路与太平路交界处,百花台民俗文化综合体项目已于2022年7月动工。这里也是古代潮州府衙所在地,根据规划,该项目将建设城隍民俗文化馆、古城旅游集散中心、商业街区、民宿、百花台景观等,成为有民俗文化印记、有旅游集散功能、有商业消费业态的文商旅综合体。

太平路不远处,始建于清代的廖厝祠正加快修缮。这里曾为海阳县县治、廖氏家族祠堂,是潮汕地区祠堂与宅第同时布局营建的代表作。作为潮州“百家修百厝(祠)”重点项目之一,工程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等原则进行多次细致修缮,力求最大程度保留原貌。

历经千年的潮州古城,修缮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主题。近年来,潮州以“绣花功夫”推进古城修缮,一批古建得以重获新生,再焕光彩。《潮州古城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5年)》提到,潮州将全力推进古城古建筑修缮项目,打造古城历史文化街区新亮点和文物活化利用示范体系,打造保育活化典范的潮州古城。

客流量创下历史同期新高

今年春节,潮州古城旅游持续“火出圈”。游客到潮不仅为了品尝美食,体验潮式生活,更是被潮州文旅活动所吸引,希望深度感受潮州传统文化的魅力。

春节期间,潮州古城文旅活动精彩纷呈。“千年神韵·大美潮州”2023年潮州古城花灯灯展拉开序幕,灯展遍及古城城门、城墙、牌坊街以及西湖公园,展示潮州本地非遗精品花灯及全民参与制作的花灯。憨态可掬的兔子花灯、威武霸气的帆船花灯、栩栩如生的人物花灯……绚丽多彩的花灯吸引让市民游客流连忘返。

大年初二至初六,“文化古城·乐享名街”春节群众文艺活动在古城牌坊街轮番上演,潮州大锣鼓巡游、潮州舞龙、潮州青狮、布马舞等文化巡游活动吸引大批市民游客围观,共赏“文化大餐”。

始建于宋代的广济桥春节前迎来新版灯光秀,流光溢彩让古桥新老并秀。值得一提的是,在广济桥上,非遗展示已成为常态化开展的潮文化活动。桥上专门开辟非遗展示区,设置陶瓷、麦秆画、潮绣、木雕、手拉壶和综合等6个展室,常有非遗传承人在此展示非遗技艺,再现“桥市”独特文化。

这正是潮州两年多来全力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利用的缩影。2021年6月,潮州菜烹饪技艺和粤绣(珠绣)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至此,潮州已有17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

近年来,随着古城文旅持续升温,走进康惠芳的工作室了解潮绣历史和技艺的游客越来越多。“包括潮绣在内的潮州非遗、传统文化,将成为潮州古城文旅发展的不竭动力。”康惠芳说。

据统计,今年春节假期,潮州游客数量达285.3万人次,同比上涨44.1%,客流量创下历史同期新高。

汕头小公园开埠区、开埠文化陈列馆

历史文化融进城市更新侨胞认同感日益增强

走进汕头小公园,近百年前曾是酒楼的汕头大厦再次飘出潮汕菜香味。狮头鹅、牛肉丸、水晶球、杏仁茶……日前,一场以“潮菜传乡情”为主题的潮汕美食文化荟在这里举行,吸引不少海外华侨华人寻味而来。

烟火气重现的场景,如今在小公园随处可见。近年来,汕头以“微更新”“微改造”和“绣花”功夫,对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育活化,通过文化赋能,促进文旅融合发展,让历史文化融进城市更新中,实现传承与突破、保护与重塑。

今年春节,从大年三十至初六,小公园录得超过177万人次“打卡”,成为汕头最具特色的文旅符号和游客最喜爱的旅游目的地。

打开认识汕头历史文化窗口

走进小公园开埠文化陈列馆,各展厅内游人如织。刚接待完一个参观团的讲解员黄少彦稍作休息,正等候下一波游客到来。这样的工作,她每天至少要讲解5场。

2020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汕头视察,黄少彦正是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当天的讲解员。这2年多来,黄少彦在工作中发现,来自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等国家的参观团多了起来,许多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日益增强。

“不久前我接待一个澳门参观团,团友们认真询问华侨旧址情况,一名团友说,他们虽然没有常回来,但他们的根就在这里。”黄少彦说,那天参观团在馆内驻足多时,团友的话,让黄少彦心头一暖,也让她在工作上获得满满成就感。

开埠文化陈列馆是小公园的地标之一,也是汕头市的一张文化名片。从2020年10月起,该馆举办“从被动开放走向主动全面开放——汕头城市开放史展览”,分为3个部分,包括第一部分“港口:坚船利炮下的开埠和通商口岸”,第二部分“城市:历史变迁中的发展与文化”,第三部分“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伟大创举”。

过去2年多来,开埠文化陈列馆不断完善馆内设施,增设了互动屏幕,让展陈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同时,丰富讲解内容,补充更多历史知识和事迹,并通过强化培训和实践操作,打造出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讲解队伍。

“现在开埠文化陈列馆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也吸引更多年轻人主动了解汕头的历史文化。”开埠文化陈列馆副研究馆员张如强告诉记者,去年暑假,不少省内外的高校组织学生前来参与实践活动,有学生还会把汕头历史、潮汕文化作为自己论文的选题进行研究,“陈列馆为他们打开了认识汕头的窗口。”

文化IP带旺历史文化街区

走出开埠文化陈列馆,步行几分钟就到了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即将上映的红色电影《暴风》,曾在这里实景拍摄。该街区完整保留着20世纪初近代城市街区的原貌,如今在文化IP的加持下,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前来“打卡”。

这一切,都离不开保育活化工作的推进。

2021年初,汕头制定出台《汕头市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实施“八个一批”工程方案》,提出以小公园开埠区为重点,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护商埠文脉统一起来。同年,小公园中山纪念亭街区、西堤街区入选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

2年多来,汕头把小公园开埠区保育活化与城市更新、旧城改造、文明创建等工作有机结合。坚持“修旧如旧、修新如旧、不增不减、原貌修复”的原则,以微改造的方式对小公园片区内骑楼建筑群进行加固修缮。

在业态控制和引导上,汕头探索打造文化IP,提出要发展首店经济、遗产经济、夜间经济、内巷经济、楼上经济五类特色业态,加快让古老城市焕发新的活力。

今年1月,汕头首条以潮汕菜为主题的美食街在小公园镇邦路开门迎客,26个地道的潮菜美食品牌成了游客必到“打卡点”,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气为小公园注入新活力。

“以前要到周末和节假日人气才比较旺,现在就算是工作日,也有很多游客从各地前来。”在小公园一家“网红”饮品店门前,顾客排起长龙。店主说,今年春节,英歌舞等潮汕文化被推上全国热搜,大大提升了汕头的旅游知名度,让小公园的烟火气越来越浓。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