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4-7 21:49:31 来源:光明日报
四月春暖,花满枝头。在遍地胡同的北京西城,有一条海派弄堂——泰安里。4月3日,作为西城区首批文物活化利用计划中首个中标项目,修缮一新的泰安里“变身”为泰安里文化艺术中心,正式对外开放。海派与京派在这里“握手言欢”。
还原京城民国海派弄堂
走在曾经的香厂新市区,一座极具老上海石库门风格的建筑屹立街角。“泰安里文化艺术中心”几个大字悬于墙面上,灰白相间的外立面干净有序,石库门、老虎窗被深度还原。弄堂长约70米的小道,把6座小楼分为两排,小道上点缀着绿植和装饰石材,两边的咖啡厅、剧本社、小酒馆,构成一条既有历史沧桑感又有现代艺术气息的小街。春日的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影照下来,一路走一路看,仿佛置身于千里之外的大上海。
西城区虎坊桥至天桥一带曾是民国初年香厂新市区的所在地。地处其中的泰安里,建于1915年至1918年间,其建筑形式独特,是仿上海的里弄式格局,由两排六座带内天井的二层围楼组成,突破了北京城市四合院的建筑形式,是民国时期建筑主动西化的代表。
据《宣南鸿雪图志》记载,泰安里最初是达官贵人的聚集之地。后来由于民国政府南迁、经济萧条以及自身商业定位失准等,香厂新市区逐步衰落,泰安里也逐渐衰落而变成居民住宅。
2009年,西城区政府启动泰安里腾退工作,2018年完成腾退,2019年修缮竣工。2021年,泰安里被公布为北京市级文保单位。2020年,西城区首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计划对外发布,拟优选社会力量对包括新市区泰安里在内的7处腾退文物建筑进行活化利用。2021年,西城6处文物建筑活化利用方案确定,新市区泰安里计划用于建设泰安里文化艺术中心。
如今,焕然一新的泰安里成为当地的地标建筑,与南边著名的天桥地区相映成趣。
西城区文旅局局长靳真说:“文物建筑的活化利用方向,重点要考虑与文物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相契合,与所在街区的功能定位相匹配,还要考虑补充街区公共文化服务短板。泰安里的定位是文化艺术展示和交流平台,符合天桥演艺区的整体功能。”
从“闭门保文物”向“开门用文物”转变
新市区泰安里“变身”泰安里文化艺术中心,不只是“面子”上焕新,“里子”更是完成了飞跃,其点睛之笔恰是文物活化利用。
在4月3日举行的西城区第二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项目签约仪式上,共有9处文物建筑实现了落地签约。
根据签约计划,杨椒山祠将用于建成“中轴以西、古都新貌”文化艺术社区,绍兴会馆用于建设北京鲁迅博物馆绍兴会馆分馆,宜兴会馆用于建设宜兴会馆文化展示中心,护国观音寺+五道庙用于建设大栅栏文化数字馆+京话馆,钱业同业公会用于建设古玉文化博物馆,梅兰芳祖居用于建设梅兰芳美学艺术展示中心,朱家胡同45号茶室用于建设京派茶楼,云吉班旧址用于建设服饰文化研究与新国风体验中心。
与首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计划相比,第二批参与申报的机构有了新变化:成分更多样了,既有国企又有民企,还有社会公益机构、民非组织等。来源地也更加广泛,除了北京本地机构,还有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湖南、海南等地企业参与提交方案,文物活化利用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逐步扩大。2021年第二批计划发布后,共收到47家社会组织及机构提交的63份项目申请报告,有44家机构入围初审,最终23家单位的27个方案进入专家评审。
作为首都核心区,面对文物建筑数量众多的资源优势,西城区主动作为,坚持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相结合,稳步推进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家把关、市场化运作”的文物活化利用“西城模式”。
“从‘闭门保文物’向‘开门用文物’转变,文物保护依靠社会,文物利用服务社会,从而实现文物合理利用的可持续性。”靳真表示,“新市区泰安里正式对外开放,为南中轴又增添了一处特色文化空间。”
融合多种业态激发区域生机
“新市区泰安里虽然开放了,但还要通过融合多种业态,吸引不同人群,激发周边区域生机,让社区和文物一起‘活起来’,共同推动这里成为地标性建筑。”靳真说。
以泰安里项目为蓝本,西城区总结出文物活化利用项目“新”的运营模式,即“1+1+X”,以西城区文旅局作为文物管理主体,对运营主体进行监督;宣房大厚公司作为运营主体完成持续运营;“X”包括青岛出版集团、泰州文旅集团、上海浦江物业有限公司、磨雅文化等内容合作商,参与共创合作运营。以公益性+商业化的运营模式,融合文化、消费、科技、沉浸式体验等元素,将公益服务和文化旅游、创新科技和现代商业有机结合,在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推动古老文物焕新为可见、可感、可分享的城市新文化空间,焕活周边区域生机,让周围社区“活起来”。
在探索文物活化利用“西城模式”的同时,西城区还首创文物建筑信用融资,新市区泰安里也成为全国首个文物活化利用信用融资项目。西城区与北京银行前门文创支行合作打造了“文物有信用”的全新概念,为泰安里文物活化利用项目提供低息信用贷款综合授信1000万元。
靳真表示:“未来,西城区将继续聚焦破解文物活化利用的难点问题,构建路径清晰、多方参与、运行顺畅的文物活化利用实施机制,让更多的文物真正‘活’起来,与城市现代生活融合发展,成为新的文化地标。”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