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4-2 19:47:02 来源:中国文化报
3月的北京,春寒料峭,一场名为“大道丰碑”的纪念展和纪念座谈会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这一特别的纪念活动是为了追思在去岁今春更迭之际离世的周令钊、钟涵、邓澍、侯一民、詹建俊、李化吉6位先生。展览空间以“青松绿”为主色,象征先生们的艺术精神与影响的常青。展厅中央,6面镌刻着老先生生前语录的展墙,环形排布,每面展墙上方悬挂着6位老先生的巨幅黑白遗照,如此形成一个巨大的环形空间。置身于这环形空间,听着大家满怀深情的缅怀之词,仰望着遗照上先生们的慈颜笑貌,音容犹在目前。
在美术史册上留下深深印记
他们是革命者、记录者、艺术家、教育家;他们以德业显、以事功显、以艺技显,可谓集古人三不朽。青年时期,面对社会动荡、民族危亡的时刻,先生们自觉将艺术人生与民族国家命运结合起来,积极投身救国救亡和民族解放运动,以艺术笔刀发出民族呐喊。周令钊投身抗日宣传,前往缅滇前线,续写烽火硝烟。邓澍、侯一民在当时国立北平艺专参加党的活动,以艺术反抗黑暗统治。钟涵从清华大学投身解放区,积极参加革命工作,以青春热血投身正义事业。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们又以满腔热情创作精品力作,培养美术人才。周令钊先生参与国徽、全国政协会徽、人民币的设计;邓澍、侯一民、钟涵、詹建俊、李化吉长期在革命历史画和主题美术创作上投入心力,把爱国爱民之情化为造型铸魂的力量,创作出一大批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周令钊的油画《五四运动》、壁画《世界人民大团结》《白云黄鹤》,邓澍的《和平签名》、侯一民的《地下工作者》、钟涵的《延河边上》、李化吉的《白蛇传》等作品,无不富有厚重的时代内涵,成为影响深远、传世久远的经典,在现代中国美术的发展史册上留下了深深印记,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面对改革开放浪潮,为了拓展美术服务社会的空间,侯一民、周令钊、李化吉、邓澍等先生开创了中国壁画复兴的先河,一大批优秀壁画作品的出现,使壁画创作成为美术文化热点。在侯一民的推动下,中央美术学院于1985年率先正式成立壁画系,至此全国各艺术院校相继建立了壁画系或壁画专业。几十年来,壁画教学系统不断完善,培养了大批的壁画和公共艺术人才。耄耋之年,先生们仍然心系国家、心系美术事业和美术教育事业。“先生已去,精神永存,他们的人生已经深深融入国家民族发展的历史之中,他们的业绩已经成为共和国文艺宝库中一座座不朽丰碑,激励我们继续前行,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的自信和勇气。”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诸迪说。
他们一生以绘画为伴,教书育人,在他们身上浸透着当代中国美术理论、美术思潮及美术史的印记,其中透露出来的对美学精神的秉持,代表着一代艺术家的心灵史。
高等美术教育的创造者、传播者
6位老先生都是中央美术学院的杰出教师,是某一专业或方向的开拓者、教授者,正是以6位老先生为代表的一代人,成就了如今的中央美术学院,吸引着无数优秀的艺术人才汇聚于此。“他们是中央美术学院历史的创造者。‘大道丰碑’的主题标志着中央美术学院的里程碑,他们的形象也铸造了中央美术学院,我们这一代人考中央美院,无不仰慕先生们的作品,一个学院靠什么吸引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就是靠教授、靠教授的这些作品。”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孙景波说。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老先生们美术教育生涯的真实写照,6位先生一生耕耘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任教时长长达半个世纪甚至更久,他们坚持立德树人、言传身教,严慈相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美术人才,受到学生们的由衷敬重和热爱。早在20世纪50年代,正在读高中的刘秉江就认识了周令钊,他说:“那时中央美院成立了一个高中学生画室,每个星期由中央美院的先生给我们上课,其中一天就是周先生来教我们水彩,我画了一张水彩自画像,给他看,他还鼓励了我,我们这一批参加高中学生画室的学生后来都有所成就。”
他们还利用学会、协会、学术活动、研修班等各个平台来传播艺术之道,全国各地的后学无不被其泽。中央美术学院曾有一则美谈,即“言央美有无学术活动,只要看钟涵先生臂肘上挟几本书。”侯一民和李化吉主持的央美壁画高研班,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壁画骨干人才。李化吉在担任壁画艺委会名誉主任后,更是全力支持和参加艺委会所有活动,成为壁画群体的主心骨,起着增强壁画群体凝聚力的作用。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等美术教育学术体制方面,先生们也奉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钟涵虽是油画家,但对壁画也给予了很高关注。1991年,在看了当年壁画系本科毕业生作品展以后,他给壁画系写了一封满满4页纸的长信,赞扬了学生的成绩,并对壁画教学如何培养创造型人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6位先生或是我的老师,或是我的学长,对我的影响都很深远。但我最想提及的是他们对于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体制建设的卓越功勋。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体制的建设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摸索,在徐悲鸿、江丰带领下,在以6位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先生的坚持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美术教育框架,完成了整个高等美术教育学术体制建设,这一点是了不起的、来之不易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杜健深情地说。
学术之师 人格之师
将生命献给绘画,6位先生皆是如此,也是其人格魅力所在。直到逝世之前都拿着画笔,在自己画前揣摩细节的詹建俊;精通多国语言,晚年仍不断在文化上寻源问道,不断打磨自己作品的钟涵;在创作大型壁画《抗震壮歌》时因肠癌晚期陷入昏迷的侯一民,醒来后第一句话就是“画里有些地儿还得改改,还得动动”;苏联留学时期省吃俭用,把钱寄回来给侯一民买画画材料、去年住院期间还在为护工画像的邓澍。将艺术上的自律、自觉作为毕生功课,先生们体现出春蚕到死的艺术风范,在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许江看来,他们数十年如一日,浸润在火热的生活中,浸润在绘画的世界里,来求取一种艺者的乐境。“在父亲和母亲身上,我看到了他们对生命的激情,我母亲把艺术当作她的生命,人生海海,命运浮沉,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激励。”侯一民、邓澍之女侯珊瑚哽咽说道。
“不停地寻找难题是我们的生命节奏,我们享受着创作过程带给我们的快乐,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会因此而无憾。”这是侯一民对自己艺术生涯的座右铭,也是6位先生的人生写照。中国美协壁画艺委会名誉主席唐小禾感慨道:“在与先生们的接触过程中,他们崇高的事业精神、深厚的艺术修养、处世的公平与睿智、为人的亲和使我深受教育。”
先生们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是中国美术时代发展大道上的丰碑。“丰碑”是6位老先生的艺术成就和艺术教育事业所取得的成果,是中央美术学院历史上、中国美术历史上、中国美术教育史上的丰碑。“大道”是6位老先生坚定追寻的艺术大道、人生大道,是后辈必须传承、继续走下去的正道。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