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3-23 21:31:37 来源:艺术中国
撰文_柳扬
《红楼梦》里一个小丫鬟小红说了句让人惊艳的话:“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诸事都有了结的时候,遗憾、意犹未尽,但也正是这不得不结束的特质,赋予了文艺作品巨大的魅力。小说的好结尾,据批评家说,“是一种假装的停止,一种表面上的耗尽。” (弗兰克·克蒙德:《结尾的意义》)换言之,故事虽已道尽,余音依旧袅袅。一个艺术展览的结尾,也和文学作品同样重要,如果能做到看似结束,画外音还在絮叨,则是策展人的幸事。数年前我与罗伯特·威尔逊合作的《中国末代王朝的威势与华美》,他采用的是有意味的对称的形式:开首是一间黑屋子,唯一的光是墙上一个小龛,其中陈列一个深蓝釉瓷瓶,在微光下神密而高贵;五分钟的静默,访者聆听从死寂中慢慢升起的一段舒缓的钢琴旋律,伴随筷子落地的声音。而相对的,结尾是一间如同灯箱的屋子,四壁和地板都铺上白色的材料,壁后安置了LED灯,墙上小龛中那个清代青玉瓶,透过纱窗如在雾中;背景音乐中的海涛声,辽阔悠远。
这个展如何结尾呢,叶锦添先生早有盘算:他设想以3D打印的“青铜器残块“悬挂于序幕中时,已为结尾埋下了伏笔:10件残块所依据的那组青铜器,必须出现在结尾,置放在各自独立的展柜中,如此给观者一个惊喜:观众走进这个展览,初遇的是一些支离破碎的“青铜器残片”,最后告别时,却意外见到了完整的它们,丝毫无损、美伦美奂。
序幕中悬挂于空中的3D打印“青铜器残片”
第六幕置放于展柜中的一组十件青铜器
而我作为一个艺术史学者,却从叶先生原本纯粹视觉的设计中,挖掘出了更深的含义:我们对三千多年前的古代历史、青铜礼器以及们祭祀文化的认识,从来都是片断、零碎的,就如同在此展序幕中所见的”青铜器残片“一样。但是当观者结束他/她们的视觉和精神之旅,当他们经历了“万物有灵“的世界、朝拜了“宗庙“、体验了“祭祀“和“宴饮“,并置身于“礼制“的社会后,他们会感觉,沉睡的历史在他们心里渐渐苏醒,他们朝向古代的镜头,焦距也被调得清晰起来——这,就是展览最终的第六幕:回到起点 Coming Full Circle。
叶锦添先生原先设想的最后一幕,应该有一个巨大的沙漏,暗示观者从进入展厅到结尾的时空经历。但是他想要的沙漏的形状,不是常见的束腰双球状,而是一个占据一面墙的装置,细纱如瀑布流下。这个富有想象力的设计最后因为实在过于复杂而被忍痛割爱了。那个时候我想起自己以前做过的展览中的一个设计,便建议叶先生将十件青铜器陈列在一个铺设了镜子的桌面上,同时在它们的上方又悬挂另一面尺寸相当的大镜子,这样,青铜器在上下两面镜子的来回反射中,会产生众多的幻象。
第六幕置放于两面镜子之间的青铜器以及它们的幻影
叶先生欣然接受了我的建议。最终,因为器物安保考虑,开放的桌子被封闭的柜子替换,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青铜器的幻象效果:当观者站在展柜边,将视线投向置放青铜器的镜子桌面上,他们看到的不仅是那组美轮美奂的礼器,而且还有镜子深处它们无穷的投影,看起来就如同这些青铜器是埋在地底下一般。如此,这个景象也是对中国考古工作者的礼赞,他们不仅让深埋地下的古代文物重见天日,而且还发掘了蒙尘的历史。
第六幕置放于两面镜子之间的青铜器以及它们在上方的幻影
既然展览的主题是青铜礼器,那就要让观者获得对青铜器的最深印象后离去。展柜侧面的一整面墙,不间断地放映以这组青铜器3D模型制作的影片:一件又一件的青铜器依次出现,缓慢地作360度旋转,观者在观展中可能未加留意的青铜器纹饰和细节,扑面而来,尽入眼帘。墙上的影像和展柜中的礼器,以及它们在镜子中的幻影,一动一静、一虚一实,仿佛历史和现实,在观者的眼前实幻交错,明明灭灭。
第六幕展柜中的青铜礼器及墙上的铜器3D模型影片
第六幕展柜中的青铜礼器及墙上的铜器3D模型影片
展览题目:《永恒的祭献:中国古代青铜礼器》(Eternal Offerings: Chinese Ritual Bronzes)
展览时间:2023年3月4日—5月21日
策展人:柳扬
展览设计:叶锦添
展览地点: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Minneapolis Institute of Art)
本次大展策展人、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亚洲部主任柳扬博士将以笔记的方式陆续撰写系列文章,介绍该展的构思起源、策展理念和布展过程,艺术中国近期以连载的方式独家陆续发布,敬请各位读者关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