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3-20 20:55:59 来源:中国艺术收藏网
“贵阳可佳博物馆”响应和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号召,携手贵州可佳艺术品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搏达墨西哥国际控股可变资本有限公司,在位于贵州省贵阳市青岩古镇南门广场处的“贵阳可佳博物馆”共同主办的“玉悦古今·文传千秋——春秋、战国及汉代玉器精品展”,于2023年3月17日上午10时盛大开展!
可佳集团执行总裁、可佳博物馆艺术副总监陈明先生致辞
可佳集团执行总裁、可佳博物馆艺术副总监陈明先生在开展仪式上对莅临现场的各位资深文博专家和嘉宾表示了热烈的欢迎,表达了可佳一直以来不忘初心,以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的决心和信心。这次精品展不但极大的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是为繁荣地方文化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同时也为广大的中华传统艺术品爱好者摆开一道文化艺术饕餮盛宴,提供一个欣赏、品鉴和研究中国古代玉器的极其难得的机会和场所,向社会大众展示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和灿烂辉煌。
贵州省国际国内公共关系协会会长齐新潮先生致辞
贵州省国际国内公共关系协会会长齐新潮先生表示,博物馆作为民族文化和世界文明的集中表现,作为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传载的载体,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的艰巨使命。可佳博物馆的展品都是历史沉淀所累积的艺术瑰宝,通过这些展示,让我们感悟历史,了解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形成民族凝聚力。
莅临开展仪式的资深文博专家及嘉宾
可佳博物馆藏品 汉代 摇钱树兽拉车
中国古代玉器,是华夏诸多古代艺术品中文化内涵丰富、艺术成就辉煌、万年传承连续、经济附加值极高的艺术品,它对历代政治、文化、道德和宗教都有着特殊的影响力。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人才辈出,这一时期的玉器,玉质上乘,新创了不少优美器型,线条运用更臻娴熟,纹饰的审美含量急剧增加,刀工秀逸遒劲,风格清新潇洒。短短的五百年间,给历史留下了无数玉质珍品。
可佳博物馆藏品 战国 镶金玉刀
汉代玉器是我国古代玉器史上的一个辉煌时代,不仅继承了战国时代玉器的传统,更有所变化和发展,圆雕、高浮雕、透雕、阴刻细线的玉器增多,这些变化反映了汉代社会风俗和思想的变化。
随着开展仪式的揭幕,随着“贵阳可佳博物馆”展厅大门的打开,参观人群结队涌入,可佳博物馆精心准备的“春秋、战国及汉代玉器精品展”正式开展。为此次特展,可佳博物馆耗时半年多,精心遴选近百件精品玉器,几乎件件都是难得一见的稀世珍品,展示了可佳博物馆深厚的收藏实力和文化底蕴。馆员们细致精彩的讲解,让嘉宾们充分了解和领悟到了古代玉器的历史传承、延续和艺术魅力,感受到了华夏古代文明的灿烂辉煌。
面对这些精美的古代艺术瑰宝,盘去尘封的沁痕,恢复原来的本色,观器型,看纹饰,细细考究,尽情畅想,每一件都有一段过往繁华,都有一个不凡来历,可佳博物馆期待着你的细细品鉴欣赏。
此次展出的玉器藏品材质以和阗玉为主,更有一些制作工艺早已失传的珍贵的金镶玉,还有部分宝石级的水晶、玛瑙、青金石等。器型大都是春秋、战汉时期的典型器物,有礼天祭祀的圭、璜、琮、璧,有先民崇拜的神人神兽,还有代表古代帝王身份地位的刀、尊、鼎等。本次精品展得到了众多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
同时,在可佳博物馆二楼的可佳艺术汇,古董时尚珠宝品鉴现场也热闹非凡,精美的清代缅甸天然翡翠、神秘的象雄时期天珠、华美的清代古董野生珍珠·东珠、璀璨的明代清代缅甸天然红蓝宝石和惊艳的清代天然钻石等古董时尚珠宝饰品令嘉宾们的高度称赞。
贵阳可佳博物馆秉承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大众的宗旨,全年免费对外开放,定期换展。开馆至今已举办了古代金器、古代玉器、古代瓷器等十余个主题展览,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和灿烂辉煌。同时还定期举办了多达百余场各种传统文化艺术宣传活动、知识讲座活动,极大的丰富了大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贵阳可佳博物馆的投资单位贵州可佳艺术品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已挤身于全国传统艺术品文化产业前列,以博物馆为核心、探索中西方文化融合新路子,以“博物馆(艺术馆)+艺术汇+艺术酒店”组合,形成集艺术品收藏、研究、交流、博物馆艺术馆展示、艺术酒店经营服务等融为一体,同时引进当今国际时尚珠宝大师设计理念,把大量可流通的适合佩戴的古代珠宝玉石和艺术藏品,精心设计制作成适合穿戴、佩戴和收藏的精美民族服装服饰和珍贵时尚珠宝饰品,将时尚和民族风融入古老珍宝的华彩之中,探索出了将古代艺术与现代时尚相结合的文创新路子!
近年来,可佳博物馆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抓住机遇,已率先实施了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墨西哥、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建设“可佳博物馆”、文化交流中心和“可佳艺术酒店”,促进文化交流、经济发展和资源融合,不仅使企业创造出了极高的经济价值,更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