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展览资讯> 正文

正在崛起的“深二代”艺术家

时间:2023-3-17 21:31:20  来源:南方都市报

“青年视界——2022深圳青年美术大展”展览现场。 南都记者 谢湘南 摄

   近日,“青年视界——2022深圳青年美术大展”在深圳红立方龙岗区公共艺术馆开展,此次展览由深圳美术馆、深圳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办,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支持,共展出120件(组)涵盖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装置、影像、新媒体等的作品。展览将持续展出至3月31日。

   立足于深圳本土的“深圳青年美术大展”是发掘深圳本土新兴美术家的重要途径,也为青年艺术家提供了可持续的创作交流平台。此次展览面向社会公开征稿,共收到投稿作品1703件(组),最终选出120件(组)作品入围展览。这些入选的青年艺术家,60%以上是“深二代”,他们为深圳带来活力的艺术表达。

   为深圳青年艺术家提供交流与展示平台  

   “青年视界——2022深圳青年美术大展”是近年规模较大的深圳青年艺术家作品的集结与展示,此展于2019年、2021年成功举办过两届,每一届都以推举新人为目标,在这个展览上会看到很多艺术新人冒出来。

   土生土长的“深二代”胡明曦就是今年首次参与该展事的年轻艺术家,她的装置作品《浮光掠影系列》被展示在主展厅入口处很是抢眼的位置。展览主要发起人之一、深圳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会长、关山月美术馆副馆长陈俊宇告诉南都记者,这届入选的“深二代”青年艺术家占60%以上。陈俊宇表示,自己每次参与其中,依然会被这个展览里锐意上进,生生不息的青春气息所打动。

   策展人、深圳美术馆副馆长王子蚺介绍,“深圳青年美术大展”旨在为深圳青年艺术家提供交流与展示平台,激发并唤起青年艺术家们的创作激情与灵感,在尊重艺术家个性与艺术选择的前提下鼓励大家创造出既尊重艺术规律又能彰显自己艺术语言符号的佳作,推动深圳青年美术不断涌现出新的优秀作品与艺术家。  

   “深二代”艺术家共同建构深圳当代青年文化  

   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副研究馆员丁澜翔博士表示,从此次展览可以看到青年艺术家对于当代生活的观察非常敏锐,而且可以把这种敏锐的观察和思考通过一种跨媒介或者是新的媒介的形式表达出来,这种表达透出一种面向未来的新意。

   深圳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会长游江参加了三届展览的评审,他表示,在展场中观赏作品时,材料与视觉呈现等,都会感觉眼前一亮,有种感官的刺激。回顾这三届的展览,有一个整体的感觉是,今年参展的艺术家越来越多元化了,这一代人正在共同建构深圳当代青年文化、深圳本土艺术的一个面貌。坪山美术馆副馆长李耀认为,有众多90后、00后,从国外学成乐意回到深圳,他们的想象力,他们的问题意识、敏感度,其实是完全可以超越一种代际的局限性,可塑性是非常大的。

   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钟瑞军认为,“我觉得艺术就两件事情,第一个一定要有情感,第二个就要与众不同,我认为从现场作品看,这些青年艺术家做到了。”

   “深二代”艺术家群像

   胡明曦:作品是对当下深圳生活的回应和记录

   我是土生土长的深二代,本科时期在北京生活了7年,后来在伦敦念研究生。说到开始艺术创作应该是在本科的第三年,那时候才开始有意识去思考艺术创作是什么。那个时期主要是在研究绘画语言和材料的运用,到了研究生阶段接触到了西方的一些观念,开始尝试不一样的艺术形式和思考方式,像装置、影像、摄影、文字等。

   这次参展的作品《浮光掠影系列》是我毕业回深圳后创作的,也是对当下在深圳生活的回应和记录。这个作品是我对于地方感主题创作的延续,也是针对深圳这个移民城市的思考。在地理学范畴里,深圳是“无地方”概念的,遍地的公寓、摩天大楼、高速路网、工业仓储和大型购物中心,涵盖了所有新城市发展的点,极具效率与便利,这样均质化的城市景观,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相互疏远开来,“媚俗”的景观把地方感逐渐消失殆尽。我用数字处理的方式将城市自然景观溶解再重叠,以网络景观的视觉方式去呈现均质化的城市景观,用这种高效的产出方式与高饱和的视觉效果去探讨逐渐无地方的现象。我认为这个作品的观念比较符合“青年视界”展览的主旨,作为年轻的深圳人对于当下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深圳是一个很年轻很有活力的城市,它给年轻人提供了很多的可能性。我对深圳当下的艺术生态和氛围不算很了解,目前来说更多是通过线上媒体了解深圳的展览资讯以及学术活动,我认为它一定是在进步的,并且会越来越好。

   邓启鹏:深圳有很鲜活的议题 值得用艺术表现

   我在深圳长大,从七岁开始学院式的绘画训练,长大了会觉得那时候奇怪,一个小朋友啥也不爱干,就爱拿支铅笔排线,或拿笔刷捣鼓颜料。后来去了广美附中,我是从那时候开始接触和了解现当代的艺术作品,很喜欢那些思索,在附中的学习结束后就去了意大利留学,学习纯艺的方向。现在我的创作主要是声音、影像、装置、游戏,作品主要关注群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科技对人产生的影响。最近在做一本艺术书、一部声音戏剧、一些在公共空间的装置,主要关注在群体背景下的个体意义,以及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

   这次参展的作品叫做《消音》,是我将收集到的各类声音使用频谱图局部消音的方式,消减成难分彼此的白噪音,作品中呈现的是消音这个步骤所留下的痕迹,以及在频谱图中依旧能看到的它们之间的差异,一方面也是在映射现今网络世界里趋向同质化的语言。选择这件作品主要是因为我觉得在我现在的作品中,它与美术这个概念的关系最大,它可以单纯当作一副抽象画来看待,是着重关于美的工作的。

   我从小住在一个城中村与楼宇交接的地方,在小巷里的追逐打闹,让我看到了深圳更隐秘的一面,这一面也是很具魅力,更令我着迷的。深圳的艺术氛围很包容,不会摆架子,同时有很多机会,有很多值得去做的关于深圳的议题,它们很鲜活,并正需要我们去为此努力。

   许嘉源:深圳的艺术生态偏向年轻、潮流和多元

   我生于深圳长于深圳,亲眼见证了深圳二十年的变化。因为初中在关山月美术馆旁,每次考试间隙就去那里看展,由此发现一个崭新的世界、决定走上艺术创作路。从中国美术学院附中、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到南京艺术学院,在江浙浸润的十年是成长中难得的幸运时光。在大四逐渐从传统临习走向创作,开始尝试一些技法和题材。喜欢山水的丰富生机和松弛,在写生中逐渐着眼于江南园林和自然山水的创新笔墨表达。

   这次入选的作品《春色满园》是我研二苏州留园写生的创作,研究生开始进行园林创作,着迷于留园的花影婆娑和盎然春色,古时江南达官的私家园林,如今人们也可享受春意,想把满园春色留住,因此创作了这幅画。

   深圳的艺术生态偏向年轻、潮流和多元,对于西画、装置、设计一类现代艺术较为友好,对于传统艺术的喜好还在慢慢培养,诸如国画等传统艺术在百般新意的深圳也许要扎根时代与生活思考出路。这几年深圳的艺术氛围越来越好,各式各样的展览、艺术活动也不胜枚举,但是商业展览较多、水平参差不齐。希望深圳能够多多与国内外高水平的美术馆、展览赛事、品牌合作,多开发非营利性质的艺术活动,让深圳的艺术生态高质量发展。

   周丽微:通过不同的艺术创作方式来感知世界

   我从小在深圳大芬油画村长大。小学就读的大芬小学现在变成了明天海鲜大酒楼,也转校就读过布吉小学,现在已经变成了大芬美术馆。上学时期跟着一个年纪很大的美术老师学习画画,我记得他自己是画山水工笔等传统画的,为了培养我们对艺术的兴趣,上课教学都是卡通和动画形象人物,他算是我的艺术启蒙老师,我到现在都记得他教我们画孙悟空等动画形象的场景,很感谢他。因为生活、学校都位于大芬油画村范围,导致我从小特别喜欢画画。小时候自己捣鼓画画、到油画村的邻居画室串门都是常有的事情。上了初中高中也一直在学习画画,高中下学期选班就选了艺术班开始进行规范的艺术集训。大学学的美术教育,油画、国画、篆刻等都有尝试。后来大学毕业之后,很向往欧洲文艺复兴的画面感和自由的艺术氛围,前往意大利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留学读研,留学期间慢慢接触到很多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和思考方式,相对于传统的艺术创作,更注重个人的艺术思维和艺术的感知能力。

   这次入选的参展作品是我在浙江南浔的家里进行创作的,作品是组图,一共三件。每件作品都是以大树为背景进行创作的,作品分为树I,树II,树III。当然这个名字只是为了观众更直观的了解作品上的内容。作品创作初衷是我在浙江的时候常去上海开会,路过的街道看到了这种法国梧桐树,看到这些树就想起很多东西。例如法国的浪漫主义时期,在他们影响下的文学和艺术思潮。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自由奔放,对思想世界充满热情和追求。这些梧桐树它们也有自己的生活情感。希望大家在看到这组作品的时候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植物和艺术对大家的疗愈作用,得到平静的力量。

   疫情两年期间我看到不少在全球和国内都比较活跃和知名的艺术家、策展人来深圳进行艺术交流和展览,我觉得深圳当下正在积极的扩大和介入新的艺术市场和机制,未来也会在全球的艺术市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且帮助艺术家们获得更多更好的资源和机会。

   方艺婷:深圳艺术生态非常适合我

   我高中就读于深圳市美术学校,接受了系统的美术教育,直到去年从天津美院硕士毕业,这十年的艺术生生涯带给我更多更高的艺术认知。在大学期间开始进行作品创作,我的导师是位实验艺术方面的专家,受他的影响,对这方面有了更深的接触和认识,作品同时也开始参加深圳的美术作品展。

   艺术作品创作方面有两点,第一是从事写实绘画,如静物和风景。第二就是我的实验艺术创作,主要是从创作手法、媒介和形式上进行研究。

   这次参展的作品主要是通过探讨如何融入个体经验,使作品传达出侘寂美学的审美取向,是在讲述如何将自己的生命体验与自然环境逐渐“交融”的过程。这次展览是对深圳青年艺术家作品的整体检阅,也是对艺术的未来发展的一种探索,于是我认为新媒体作品是一个很好的展示、与大家交流。

   近几年我一直有参与深圳的美术展览,如作品连续三次入选了由罗湖美术馆主办的“空间的再造”抽象艺术展、由深圳美术馆和深圳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办的青年视界——2021深圳青年美术大展等……

   深圳这座城市是非常开放和包容的,从这次展览可以看出这种自由的创作状态,这种艺术生态是非常适合我的,深圳从各个区到市的艺术活动有很多,给年轻的艺术家提供了不少可以展示的平台,是这个城市的魅力所在。

   张世君:渴望用艺术与大众进行深入交流

   我从小生活在离大芬村很近的地方,让我知道绘画也是一种表达方式。在中国美院的学习过程中渐渐脱离写实的限制,探索材料在当代艺术中的可能性。

   这次的入选作品为《绪·述》,是美院毕业创作系列之一。人类的情绪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个时代这般受到重视,用情绪来述说是最直观的,也正如我们观看艺术,只有直面作品你才有可能获得之于自己最直观的感受。因此我也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引起观众们的一些情绪共振。

   这是我第三次参与深圳的展览,第一次参与深圳的展览还是小时候获奖的粤港澳青少年大赛,感恩深圳艺术组织公平公正的环境所给予我们展示自己艺术的机会,也为从事艺术创作的心思种下了一颗种子。这次在“深圳青年美术大展”现场,我明显感觉到了大众对艺术的热情提升了,更多人渴望受到艺术的滋养与熏陶。

   深圳对我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在离我最近的地方大芬与水贝,我选择了艺术创作与珠宝设计,它便利了我在学习过程中对材料的获取,以及更直观的看到深圳这两个方向在艺术上的年月变化,它甚至是超越深圳的区域性的,有着更大的观察视角。深圳当下的艺术生态与氛围明显有别于前些年的状态。从近年深圳展览数量与质量的逐渐上涨,深圳观众对于艺术的接受程度与理解程度也在逐渐上升,这形成了一个正反馈,人们更渴望看到高质量的展览更新颖的展览作品,从以往的不甚理解到变成一种日常需求,这是需要时间积累的,而近年我认为正是到了量变到质变的节点,人们更关注自我,更关注情绪,更关注艺术能给自己带来的思想碰撞,这将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深圳是个年轻的城市,深圳的艺术也同样年轻富有潜力。

   雷根:想长期在深圳生活从事艺术创作

   我硕士毕业于悉尼大学商学院商业分析专业,是一名跨界艺术家。我的母亲是一名服装设计师兼大学老师,父亲是一名工程师,成长在这样的家庭从小我就热爱艺术方面的东西:绘画、摄影、音乐、电影等,由于父亲对我商科学习的严格要求一直以来也只是停留在兴趣,但长期以来我保持自己日常摄影的创作和看展习惯。我是从2021年正式开始我的数字视觉艺术领域创作事业的。我的艺术创作方向具体是用音乐生成数字艺术视觉影像,目的是用视觉呈现我对音乐的感受与主观对美和世界的认知,将这种独特体验传达给观众。

   最开始创作完全是属于一种业余爱好,因为这结合了我具备的几项技能:编程、数学、摄影调色、电影配乐,数字生成艺术就像是一种偶然实验出来的结晶。由于我本身是一名音乐发烧友,2021年疫情期间开始接触了数字生成艺术相关的软件与技术,开始做一些音乐节奏旋律生成图像与互动视频的实验作品,目前已经全职在从事音画互动数字生成艺术的事业,现已在海内外多地展览过我的个人数字艺术作品。

   此次入选参展的作品《Rebirth》是在“元宇宙元年”2022背景下创作的。《Rebirth》是由电脑算法生成的新媒体数字艺术作品。不同的收音数据会实时造成图像粒子整体的形变,细微的参数变化会造就整体巨大而灿烂的变化,旨在意喻在元宇宙时代,个体微小的创意和行为会造就整个社会正向的进步和革新。

   去年底有幸带着我的另一幅数字生成艺术作品《Rabbit Hole》参加了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主办的“目光深圳”城市光美术馆青年新媒体艺术家作品展播。深圳现在每年会举办很多国际化、内容丰富且优质的艺术展览、文化活动,艺术生态与氛围呈现包容、多元、先锋的态势,这样良好的艺术环境更有助于艺术家的自由创作。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