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随性而不随意——在日常书写中提升书法艺术的文化品位

时间:2023-3-6 20:21:42  来源:中国文化报

   展厅时代,各类书法展层出不穷,各种所谓“展览体”的书法作品也屡见不鲜,日常书写显然已经成为一种在当下比较稀缺的书写状态,那么,日常书写和艺术创作之间是一种对立或矛盾的关系吗?是不是坚持了日常书写就一定能够写出好作品?书家通过什么途径才能一方面进行自然舒性书写,一方面又能尊重书道的规律,达到自然与法度、心与手相统一?

   近日,一场集合了朱中原、刘光、龙友、谷卿四位中青年书家的“寄我吟怀”书法小品展引发了书法界对于“日常书写”这一话题的关注和探讨,“寄我吟怀”展出作品多为平尺小品之作,或书房小联,或诗词跋咏,或读书笔记,或论书札记,或金石题跋,或拟古之作,或楷或行,或篆或分,或追魏晋,或求唐风,或慕宋意,或尚晚清,尺幅虽微,但意境开阔。四位书家在书事之外,皆于金石、文史、诗词、题跋有涉,在平日一觞一咏之间,即兴而作,不求笔笔变化、字字佳妙,惟求意随笔走、纸墨相发、意气相通。可谓是慕古而不泥古,开新而不追新。

   随心、随性、随适,是朱中原所崇尚的书写之要,他将其称为“三随”,并指出取法和风格也要追求这“三随”。“我理解的日常书写,并不一定每天都要写,或者说每天当成任务去写,而是随性而书、有感而书。展出的作品中,有我的一些读书(诗)笔记或论书(诗)札记。突然觉得有想法,不吐不快,又不想写繁冗的文字,于是就用毛笔言简意赅地写出来了。”朱中原认为,日常书写和艺术创作之间不是对立或矛盾的关系,而是一种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而书法之妙恰在有意无意之间,即追求自然基础上的不自然。日常书写固然是要追求自然和随性,但这并不等于就是随意。

   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复杂的制作,甚至没有“卖相”,刘光笑言,此次小品展的作品可归为“三无产品”,并用无中生“友”来描述四位书友在创作理念上的相互契合、欣赏。他表示,“从展览中可以看到四位书家比较‘隐匿’的另一种书写,大抵可以称为‘日常书写’。尽管这个概念近几年被不断挖掘,但我们其实仍是停留在比较朴素、自发的层面。这些小品中有手稿、书信、小品、题跋等类别,都是‘必要’的书写,或如喃喃自语,记录一时的感受、所得,或基于某种需要,在应用中‘自专快意’,比如题跋、书信。当然,另一个层面的隐匿,则体现在每个人对于一些具体问题的思考、对个人即时感受的传达,乃至一些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互动等上。所以,这些作品从我们各自的生活和思考出发,也将读者引入我们的生活,乃至更为隐匿的精神世界。”

   谈及近期在书写上的追求和思考,龙友用“舍弃”一词来概括,即不再刻意追求书写形式上重于修饰和无意义的变化,将注意力集中在阅读与书写的当下体验。他说:“一件艺术作品,肩负着陈述创作者生存情感的责任。书写中的每一个笔画和单字都作为负责‘陈述’的符号单元而存在。它们的构成方式决定了作品的意义是否具有足够的开放性,因此必须有一个完整、丰富而规范的符号系统作为支持。从宏观的角度讲,一件作品所呈现的气息,足以给观者传达某种似是而非的情感。从微观的角度讲,每一个笔触的细微变化才真正默默地承担了陈述情感之微妙的重任。仅以形的相似或准确性为标准的练习方法和书写观念,难以支撑这种陈述的重任。”因此,无论是书写的内容还是符号的具体形态,一旦被某种约定俗成的规则所限定,那么在符号与言说之间,便隔着数重屏障。书写,本身不应仅限于视觉作品的范畴。作为虔诚的书者,应该将书写活动视之为通过思考和想象力训练而努力改变看待世界的一种方式。

   作品、书写技巧、感受的敏锐,成为互相关联的事物,而这一切都统合在日常书写中,在日常书写中获得推进。作为展览的学术主持,中央美院教授邱振中认为,一种达到高度自觉的艺术,能与数量众多的社会成员保持潜意识中的密切联系,是一种罕见的例外,这完全是书法依赖于日常书写的结果。“要保持日常书写的地位,同时又使日常书写具有一定的价值,必须补充一个与此相适应的价值标准。修养便是这样一个标准,它指知识、理论、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又指对人格的培养、完善。强调修养,同时在书写中致力于建立修养与字迹的联系,促进了日常书写水平和格调的提升。它巩固了日常书写作为书法基础的地位。”邱振中说。

   实际上,同样的日常书写,因为功用不同,要求也就有别。比如齐白石的书法,也会根据功用确定书体,他的手稿,以行书为主,几乎没有写对联和匾额所用的篆书。在古代,以汉字为基础的书法艺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更是实用与美观的统一,比如被称为“楷书鼻祖”的钟繇的书法就有“三体”:一是铭石之书——刻碑的书体,二是章程书——规范化教学用的书体,三是行狎书——写信用的书体。他擅长的三体书,各有不同功用。对此,美术史学家、评论家薛永年指出,“从事学术研究,就需要分类,不分类则无法进行理论概括。但把书法分成‘日常书写’与‘书法创作’,严格来说并不符合当下的书法实际,而是试图以古人的‘日常书写’的经验,引领当代书家书法的生活化,借以破除当代书法界的‘展览中心论’,纠正浅学者的书法重效果而轻功力、重抢眼而轻养心、重艺术形式而轻文化内容,以提高书法艺术的文化品位。”

   谈及此次“寄我吟怀”书法小品展之于当下的意义,邱振中说:“四位书家中,三位是书法专业人士,一位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无论是从个人才华,还是专业水平、文化理想来说,这个展览都映现了当代书法的一个侧影。我们不妨在思路上继续拓展,想想这些作品在五年、十年甚至二三十年之后之于中国书法史的意义何在?希望中国书法不要仅仅停留在文人雅玩的状态,而是应该在如何处理与人性的关系、与整个文化的关系上有更多的思考。”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