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3-4 20:00:46 来源:艺术中国
撰文_柳扬
让我模仿世界名著中最有名的开场白之一,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的小说《白鲸》(Moby Dick)的第一句话(“Call me Ishmael”),说:“请叫我宗伯,我是西周掌管宗庙祭祀礼仪的官员,我将带您去参拜西周的宗庙。” 如此,大家就随着我走进了第三幕,Temple。观者会看到,这是一个类似舞台布景所表现出来的场景。展厅的正中被两道背靠背、用细纱制成的布幕,分割成前后两大空间,布幕在屋子的中轴线上留出过道,两侧靠墙处也留有空间。
第三幕,宗庙展厅中轴线过道
观者迎面所见的布幕上的图像,是一个想象的西周庙堂内部景象,有着木建筑结构,案台上陈列着祖先的牌位、青铜礼器,以及供品。
第一道主布幕上白昼时分的庙堂内部图像
两道主布幕前后还有数道窄布幕,上面也有庙堂内部木构建筑的图案。宽窄不一、前后错开的布幕不但展示了宗庙内部的景象,而且还创造出空间感。
多重布幕创造出来的空间感
两道主幕前后各有一排数个椭圆的立柱,置于长方形平台之上,立柱上陈列着精选的青铜礼器。两侧墙面上则各有两排带长柄的青铜兵器(戈、矛和鉞)。
对于叶锦添先生来说,这一幕可谓小菜一碟,因为除了担任电影艺术指导,他还活跃于舞台艺术领域,与许多著名艺术团体和剧院合作过,包括刚刚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开幕的、瓦格纳的《罗恩格林》。但是他要在平凡里做出不平凡来:双重主布幕的前方是白昼,转过第二道主布幕,则转入掌灯的夜晚了。这时空的转换,是通过布景上景色的变化和特殊的灯光来达到的。
第二道主布幕上夜晚时分的庙堂内部图像
事实上,叶先生特别看重这一幕,布景是由大陆艺术家绘画、在香港印制,再寄到本馆。同时他还要我们邀请两位跟他长期合作的中国香港服饰专家和画家Mandy 和 Jimmy 来明尼阿波利斯,在印制好的庙堂图像上又添加彩绘,使得它们更逼真和有立体感。
侧面墙上的正在测试位置的兵器,以及在工作的两位中国香港服饰专家和画家
除此之外,Mandy 和 Jimmy还在布幕选择了一些区域,加上一种胶制的双面衬(double sided interlining),做出斑驳、陈旧之感。
布幕上做出的斑驳、陈旧效果。
这个场景对我们这个展览的主题来说,也同样是重中之重。从商到周,祖先崇拜一脉相承,祭祀礼仪则愈加慎密。西周人称宗庙为“宫”,它是宗教和政治仪式的中心。宗庙是后人和祖先神灵沟通的地方,储存了氏族历史的集体记忆,使得氏族成员“不忘起初”(《礼记》)。在共同祖先和同一血缘的旗帜下,同宗人团结一心,确保氏族血脉和权力的永久延续。青铜礼器就在宗庙陈列和使用,两者是共生关系,互相依存、唇亡齿寒。青铜器的存在和使用,赋予宗庙以权威,离开了宗庙的环境和祭祀仪式,青铜器就失去了它们应有的意义。
虽然周代的宗庙早已湮灭于时间的灰烬中,但当时人们在宗庙中祭祖时吟唱的颂歌,通过《诗经》,仍余音袅袅,萦绕于我们耳际,让我们猜测庙堂的模样;考古发现的西周早期大型建筑遗址,也提供了让我们重构宗庙的线索:很可能,那是一个沿中轴线修建的多重建筑,中有数个庭院,四周由檐廊环绕,围成封闭的所在;而青铜礼器就深藏其中,在各式各样的祭祀礼仪中,祭献酒食供品给神灵,让参与者与神灵沟通,如同我们在这一幕所体验到的一样。
展厅另一侧的布幕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