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2-24 22:07:02 来源:中国艺术报 记者 张亚萌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标识设计,园博会、进博会标志、主题性纪念馆与雕塑公园设计,以及当所有人看到后都还要会心一笑的冰墩墩模型……中国设计作品和设计案例,以生动的视觉语言展现了新时代的国家形象,营造出了盛大庄严的活动氛围,激励着新时代的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在公众瞩目的时刻,设计其实无处不在。”中国美协平面设计艺委会副主任、上海大学国际公共艺术研究院院长、策展召集人汪大伟说。
由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于2月16日至3月16日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举行的第四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的主体展,就以设计“万众瞩目”的时刻开篇。本届展览以“新起点·新风尚”为主题,分为主体展与湾区特展两部分,综合运用图文、视频、三维动画、实物等形式,共展出122个案例、1331件作品,同步设立线上展览;主体展分为“展现国家形象”“推动产业转型”“助力文化建设”“引领社会风尚”“改善生态文明”5个板块,站在中国设计“新起点”上,纵览近年来中国设计的“新风尚”。
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设计
广州美术学院团队
实现真正的“中国创造”
京张高铁复兴号智能动车组、火星航天服前瞻性设计,成为中国设计推动产业转型的典型代表;智能汽车代表了中国设计在新赛道上的突破,无人机器在海陆空天领域广泛应用,服装产业从面料、设计到工艺,全方位“新智造”,以及如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组委会秘书长、中国美院教授王昀所言的“不胜枚举、层出不穷”的智慧家居……展览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高度,梳理了近年来设计和公共艺术事业发展成就和经验,集中展出了一批代表新时代国家形象、彰显中华审美风范、融合科技创新成果、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优秀设计和公共艺术作品。“政治建设对应设计在重大政治活动、主场外交、承办国际赛事等活动中对国家形象的塑造,文化建设通过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传统文化再生、提升审美水平等方面议题展开,经济建设与大国制造、科技创新等密切联系,社会建设在传统文化现代转换、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中正产生深远影响,生态文明建设旨在体现打造生态宜居和品质生活等方面设计和公共艺术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院美术馆群总馆长、策展召集人杭间在谈到本次展览的整体策展思路时如是说。
每三年举办一次的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已在深圳举办过4届,在杭间看来,本届展览之“新”,也在于策展人团队更关注设计理论成果与设计产业前沿这两个方面的新结合,同时致力于打通设计与公共艺术领域:“站在时代新起点上的中国设计和公共艺术,追求的不仅仅是产品质量功能和服务的优化,更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坚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全方位的创新发展,其目标是实现真正的‘中国创造’。”杭间说。
设计转译的中国腔调
在展览中,尽管“中国腔调”是视觉传达领域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相融合的“微板块”,却也凸显了整个展览的氛围——站在新起点上,中国设计师与各类艺术团队从品牌创新到产业转型,从乡村振兴到社区营造,都彰显着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新的审美风尚与新的美学追求。
现代科技、设计艺术融合发展中的“设计新风尚”很大程度体现在材料上。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说,展览中的“寻找海洋”蓝染风格陶瓷器、“请剃掉我心上的刺”珐琅首饰、红黑犀皮琉璃罐等作品,产生了一种视错觉的材料幽默,不仅吸引消费者关注,更能提升产品的经济效益:“在当代设计作品中,利用视错觉展现独特的材料‘属性’是一种重要策略。出于对材料的高度敏锐,手工艺术家在制造材料视觉方面更为游刃有余。”
近年来,许多学者和建筑师积极探索传统园林的当代转译,为当代建筑设计寻求新的突破。作为北宋文人审美代表的汝瓷,自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其材料工艺虽已达到历史水平,但其承载的文化和审美内涵仍有待进一步丰富和提升;在当代,汝瓷传承人的关注点在于如何以器为媒,通过挖掘历史和地方文化资源,让汝瓷产品倡导雅致的当代生活美学。众多非遗传承人的创作则与家具、音响、服饰等日用品相结合,展现了传统非遗技艺融入现代生活的发展趋势,探索出传统非遗技艺的创新性保护方式——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当代中国的器物设计更关注“工与艺”“心与物”之间的交互,众多设计师在继承传统器物天人合一、自然之道、物尽其用、物尽其美的东方意象基础上,以传统工艺的现代创新表达,构筑起古典文化与当代生活的桥梁……
在展览中,《高山流水》《Lofree洛斐国色春光系列》《传家壶》等作品,更显现出匠心智造:“传统手工艺所拥有的人文情感,是人们追求美好与诗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正在重新唤醒传统技艺的生命力。设计的参与突破了传统手工艺的单一技术维度,促进了传统技艺的传承,让科技与手工共创、人机结合成为新的可能。”王昀介绍。
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标识设计
中央美术学院刘波设计团队
“万物皆可数学”
在“新起点”上,集天下针法之大成、作为中国刺绣技艺杰出代表的苏绣,能与拓扑学邂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传承人、中国刺绣艺术大师姚惠芬与当代艺术家邬建安合作、以密集展现苏绣针法的创新作品参加第57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凸显了绣画不同于绘画的艺术本体。这也启发了刺绣及数学领域业内专家探索如何将数学语言与思维引入苏绣之中,利用拓扑学思维将具体的针线轨迹抽象成为函数模型,进而将针法转化为可交流的“语言”——2021年初,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下组建了“苏绣数学化与智能生产”课题组,将所有可能的苏绣针法进行函数轨迹运算,初步编成计算机程序;基于原有的苏绣针法、算法和程序所生成的几种新的苏绣针法,已被姚惠芬用于刺绣创作。
展览中,《苏绣+数学=蒲公英》针法及应用设计、《骷髅幻戏图》交互程序设计、《苏绣针法雕塑》等案例,展示了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与清华美院研创团队对苏绣针法的拓扑学研究成果,成功将针法归纳转化为函数,生成可以记录和创新针法的计算机程序,探索出科技创新的设计之路。
数字化的针法作为一种抽象语言,可以为设计的跨界融合带来更多的创新可能性。“一位苏绣大师终其一生所能完成的杰作是十分有限的,通过刺绣机器人的创造性临摹,其作品可以被无限复制和衍生,在走进千家万户、美化人民生活的同时,也能为从业者赢得另一份回报。这或许是缓解苏州地区苏绣后继无人困境的方法之一。”陈岸瑛认为,“苏绣+数学”,可以得出“入门时间长、针法传承断层、行业内卷”等苏绣发展难题的一个解题答案。
中国腔调只是中国设计的“表象”,其内核始终是东方哲思。近年来,我国的设计品牌与设计团队更加重视对本土文化的彰显和表达,以获得独特的设计定位。秉承“向自然借力、与科技融合、向传统借法”的宗旨,以东方哲思为方向,从民族文化、品牌文化、消费文化等综合视角展开创新,为设计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力量。如果说中国腔调是中国设计的新风尚,那么中国文化就可以视作中国设计的新起点。一如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潘鲁生所说,传统工艺与智能制造的“双向发展”,已经成为中国设计的当代“新起点”——“在‘新起点’语境下的中国设计和公共艺术,在服务国家战略发展、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引领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发展中,将起到的是潜移默化地引领新风尚的深刻作用。”
【相关链接】
湾区特展亮相深圳关山月美术馆
本报讯 2月16日至3月16日,第四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首次设立的“湾区特展”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举办。展览旨在以设计和公共艺术的形式更好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特展分为“魅力湾区”“共生湾区”“潮流湾区”“视觉湾区”“创想湾区”5个板块,集中展出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湾区城市群的优秀设计和公共艺术作品,包括26个案例,共计281件/套,旨在向公众呈现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四溢、拥抱未来的湾区,并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必然会带动湾区城市群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实现历史性的跨越。
(德加)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