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霍波洋:劲风急行——赵大钧先生教学与创作点滴

时间:2023-1-28 23:03:58  来源:艺术中国

赵大钧先生

  赵大钧(1938~2023),祖籍山东。曾任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兼壁画系教研室主任、教授。鲁迅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专家。

  1954年就读鲁迅美术学院附中。

  1958年就读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

  1962年毕业任教鲁迅美术学院。

  2023年1月24日逝于沈阳,享年85岁。

  赵大钧先生是油画家,虽为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但与雕塑系素有情缘。1978年,我们成为恢复高考后鲁美雕塑系录取的第一届本科生,先生被从油画系借调到雕塑系来给一年级上素描课,我们就此成为他在恢复高考后教授的第一届学生。

  当时全国各地美术学院素描教学的基本面貌相同,以前苏联和法国全因素素描教学方式为主导,但鲁美雕塑系却与众略有不同。赵大均先生的素描教学理论与实践在那一时期的学院教学体系中独树一帜。先生更加强调素描训练要基于客观对象进行主体意识表达,与之相匹配的独特教学方式令人受益匪浅,以致当我们这些学生成为教师以后,仍在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先生的理论与方法经过不断梳理和归纳,逐渐融入到雕塑系教学之中,成为我系新的教学特色。

  全国雕塑界了解赵大钧先生本人的不一定很多,但对先生的作品和思想一定是耳熏目染的。《双重基础》和《形体与解剖》是全国艺术院校雕塑专业普遍采用的教材,教材中的很多教学理念源自赵大钧先生。《力士》是先生1978年5月为备课所画的素描,这样一幅甚至比雕塑本体更具有雕塑感的素描,在彼时相对传统的教学环境下所形成的冲击力可想而知。如今,这件素描是否专为我们班备课而作已不得知晓,但在先生任课期间始终挂在我们教室墙上,据说后来去向不明,甚为遗憾。我在前面提及的教材中曾对该作品进行过详尽的分析和阐述。

《力士》素描 赵大钧 50x80cm 1978

《双重基础》中对于作品中表现空间深度方式方法的解释

  记得当年赵大钧先生给我们上素描课第一周画《阿库利巴》,第二周就开始画《大卫》,而其他系却还在画几何形体。虽然当时画的不太好,但确确实实在学院内我们和其他系的素描教学方式不一样,也经常引来其他系同学的“围观”。现在理解先生的教学意图是让我们在不完全描摹客观对象的情况下,把主要的精力用在画面中的空间、结构以及形体上,也就是更多的培养学生在面对客观对象时的主观表达能力。关于这一点我在当时并不能完全理解,直到成为教师以后的几十年中才渐渐消化,并融入我的教学和著作中,成为反反复复讲解的教学理念。

  《双重基础》中的重要理念“穿插坐落”,是当年赵老师教我们时候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穿插坐落”是指:“具象写实教学中的素描和雕塑,注重形体与形体之间的组合及它们的空间位置。‘穿插坐落’是指两个以上的形体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穿插’更多的是指形体由于解剖而形成的结构关系。‘坐落’更多的是指形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头、颈、胸关系是对于‘穿插坐落”的最好解释。‘穿插坐落’体现了作品空间上的平衡和一致性。”在雕塑系的教学中,我也是反反复复一直在用这几个字。其实我在本科一年级时是不能够完全理解其中的涵义的,然而在后来的教学中,“穿插坐落”却成为了一个主要的授课理念,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影像着我的具象雕塑创作。

《双重基础-具象写实基础》选用的赵大钧先生讲义

  赵大钧先生给我们上课时候的授课理论环环相扣,周密严谨。先生首先强调了观察的重要性。近年很火的量子力学也强调了对于客观事物“观察”的重要性,“量子力学认为一切事物可以同时处于不同的状态,各种可能性并存,而事物的结果会在你观察它的那一刻出现。此时我们也可以将量子力学与意识相联系。”在这里意识决定了物质,观察后经过大脑选择的思维决定了事物的物质属性,也可以说在艺术中意识主导了对于客观事物的表现。就观察与选择而言,艺术中往往是意识决定了物质的产生。一方面,作为客观事物的作品反映了艺术家的思维,可谓是思维的载体;另一方面,艺术家的思维则通过物质载体传播并影响观者。我们回顾先生的教学和创作,不难发现其来源于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与选择,却是以主观思维的处理方式表现出来,他的教学理念和创作都是基于对客观事物充分观察后的主观情感表达。

  另外,从讲义中所显露出的哲学思辨性可以看出,先生拥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和理论基础。先生在强调感受性的同时,要求感受不印象,即科学性成为对于感受性的规矩,同时要求科学不机械。而在强调创造性的同时,要求创造不失真,当然这个“不失真”是针对课堂习作业而言,如果是创作就不一定了。先生后来的创作也遵循这一思维理念。其实在当时以写实训练为主的传统教学环境下强调创造性是一件不容易理解的事,因为我们连写实都还弄得不太好,理解创造性就更加困难了。   

  如果从更深层次上讲,赵大钧先生的教学方式可以理解为是通过作业来培养学生的审美及专业素质,而非计较画面效果的一时得失。事实上,这种授课方式是需要一定底气的。通常作为教师都喜欢课堂作业出效果,而赵大钧先生的课程追求更长远的教学目的,往往具有更持久的时效,使你终身受益。

  2011至2012学年,赵大钧先生来雕塑系给我的研究生上素描课,原以为会讲一些基础素描知识。可他开课的时候却在教室中间摆了一件残缺的躯干石膏像。没有特定的光线,全部是散射光,也可以说你不能把石膏像定格在一个画面上,没有一个完整的视觉形象给你,画什么完全需要你从客观对象中去选择。我的理解是要求学生摆脱客观事物的束缚,充分观察后选择适合自己主观意图的客观因素进行表达,即是说完成的作业虽然具有客观事物的因素,占据主导地位的却是作者的主观意图。试想如果在作业布置上安排了完整的视觉形象,学生们就不能摆脱客观参照物的束缚,也就缺失了对于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先生安排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主观意识。

2011年赵大钧老师在雕塑系研究生课堂上与学生们在讨论

  2011年6月,先生、师母与我们一行6人去辽宁省本溪市的关门山风景区露营,看看风景,画一点小画,晚上我们睡在各自的帐篷中。清晨我问先生:“睡得怎么样?”他说:“年龄不饶人呀!”其实我也没有睡好,水库旁半夜的时候很是潮湿,帐篷内壁上竟是水珠珠。这可能是先生最后一次在野外露营了吧!反正我是最后一次,年龄不饶人呀。

  那时候让我感触很深的另外一面是先生对于生活的热爱,在我们看来先生是个时髦的老头儿。当时我们雕塑系掀起一股户外热潮。先生总是随身携带着一把价值1500元的美式军刀(他也帮我买了一把),我们还时常听他津津有味的讲述户外名牌帐篷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其实这种时髦的事情通常都不是先生这个年龄应该做的事情,但他就喜欢不断尝试新鲜事物,始终让自己处在一个与时代紧紧相连的状态。从音响到照相机到户外生活,这是他的生活状态,也是他的艺术创作状态。这个状态是我们学院应该提倡的,也是我自己所追求的。正是这种状态促成了先生在艺术上的不断追求与创新。

2011年6月赵老师与我们一行六人在本溪关门山

  “求其高得其中,求其中居其下。”是我们读本科时赵大钧先生经常挂在嘴边念叨的一句话,也是他创作与生活的理念。先生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求其高、求其更高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在全因素素描时代,他在教学上追求主观思想对于客观事物表现的主导,是“求其高”。永无止境的追求是先生的创作方式,用他自己的话讲:“过去的过去了,看着那无限的远处。”追求更高的远处是他的理想。1980年代,他创作的《女人体》是在具象的基础上进行的形式处理。进入21世纪,他创作的《神山》系列作品,将客观事物的形象逐渐减弱,进一步突显主观精神,使得作者强烈的精神与情感占据了画面。而后创作的《201904》则是自我精神的表达,是对于色彩、线条、构图的诠释,更在单纯创作风格中完全释放了自我。单纯性带来情感的凝聚,而情感的单纯性势必导致其作品外在表现形式上的单纯,至此作品凝聚成为情感和形式高度融合的整体。

赵大钧 《女人体》 布面油画 108x70cm , 1982

 

  赵大钧 《神山》布面油画150x130cm 2008

赵大钧 《作品201904》 布面油画 171x158cm  2019年

  改革开放后的劲风,使得赵大钧先生在教学和艺术上的步伐跨越很大,每隔几年看到其作品都会有大的变化,让人感觉先生像青年人一样似乎始终处于“急行”状态,保持着艺术上的创造性。去年因为腿脚不方便他还重新找了一个带有电梯的工作室,每天热衷于到工作室去,追求创作上的不断进取。艺术成为他的生活,他的人生为了艺术。

霍波洋

2023年1月26日于T2工作室

2017年师生相遇于鲁美美术馆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