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 20:52:45 来源:中国文化报
▲ 牡丹双鸟(国画) 居廉
奕品
在近现代美术潮流中,广东本土文化结构的复杂关系以及广东艺术家的活动空间与各个文化板块之间的互动关系,构成了近现代岭南画学耐人寻味的发展脉络。东莞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作为广东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莞美术一直是区域文化史研究一个值得深度探讨的课题。
实际上,对近现代广东画坛两大主流画派——岭南画派和广东国画研究会的研究,都足以说明东莞在岭南画史上举足轻重的位置。晚清张敬修在东莞所造可园,是广东四大名园之一。享誉晚清广东画坛的居巢、居廉依托可园开岭南花鸟画一代新风。居廉弟子高剑父、陈树人及再传弟子高奇峰,继承“二居”画学思想,创立“岭南画派”,秉持“艺术革命”的素志变革中国画,在现代中国画坛影响深远。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先后发起或参与广东国画研究会的莞籍书画家黄般若、黄少梅、卢子枢、邓尔雅、李凤公、容祖椿、张白英等,是广东国画研究会的中坚力量,其书画活动促进了东莞乃至广东美术的繁荣和发展。近代以来东莞书画家的创作活动、艺术取向和活动时空范围,无不牵引出近现代岭南画学思想迁变之流向。
近日,由岭南美术馆发起的“从可园出发”展览项目,即从东莞可园这一地理坐标切入,观察广东本土文化复杂的结构关系,探问广东中国画教学的现代转型历程,梳理百年广东花鸟画流播、变异和发展的脉络。据岭南美术馆馆长谢钧介绍,该展览项目计划每年举办一届,以五年为期,由点及面,打造一个由东莞联动全国美术学院、画院、研究院等专业学术机构,融入莞邑文化特色的学术展览品牌。此次“从可园出发——中国花鸟画展”为该展览项目的首届,分“‘二居’画学”“岭南风范”“花鸟品格”“今品画风”“观物之生”“时代湾区”“院风新锐”七大专题,探问岭南花鸟画文脉,反观当代花鸟画格局,重构写生理念,弘扬“写意精神”,将中国花鸟画之审美境界、东方意蕴以及创作图景展呈于观众,品鉴新时代中国花鸟画的创新转化和时代新风。
对现代岭南花鸟画文脉的追问,首先需要关注到的是,其尤为强调来自现实生活和大自然的真实感受在艺术实践中的重要性。抒写自然、人和时代的有机联系,现代岭南绘画的先行者正是在这种关注现实的独特情怀中推进了他们变革中国画的文化理想。从居巢、居廉融合宋元传统,调和“工笔”与“没骨”画法创立的一种精致、优雅的写生风格,到“二高一陈”借鉴日本画、折衷南宋院体和西方写实技法的现代实验,再到新中国时期岭南画派画家对“新国画”主张的进一步拓进,无不体现出于实验中寻求变革的艺术精神。
“岭南风范”专题,参展的当代岭南花鸟画家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接受过系统的学院体系训练,他们于形式、技法、风格、意境的探索以及价值的重构中,不断挖掘心灵深处的感悟,表现自然生命的精神之美,使岭南花鸟画呈现出新的创造活力和审美格局。“花鸟品格”专题的参展艺术家则在花鸟画新体的探索中不同程度地发扬了古代花鸟画的“写生”“寓兴”和“写意”传统,并注入现代人文精神和现代审美理想。他们的花鸟画探索代表了新中国美术史上,尤其是在改革开放时期,从传统花鸟画精神出发寻求表现现代花鸟画精神和现代人对花鸟画的新理解。
如何使中国花鸟画的文心不断、文脉相传,在文化观念上对“天人合一”传统文化观的重新发现,及其在现代人文精神和现代文化理想进程中的价值重塑,这是当代花鸟画创作无法规避的课题。“今品画风”专题汇聚全国院体花鸟画家,在探问中国花鸟画文脉的历史情怀和观照中,共同探讨中国花鸟画的当代格局和未来走向。在当代文化情境中,如何从传统花鸟画的精神出发,寻求表现当代花鸟画精神和当代人对花鸟画的新理解,这也是此次展览关注的问题。“观物之生”专题,从“写生”的视角,通过对艺术家的花鸟画写生力作及写生稿的展呈,重新诠释传统“写生”观在当代文化环境的现实价值和意义。此外,“时代湾区”专题展开粤港澳大湾区美术与内地美术的互动交流,以更为开放的视野、多元的格局、跨界的视域重新探讨“南北”“中西”的文化观念。“院风新锐”专题,深度发掘当代花鸟画坛的创作新力量,进一步探究新生代艺术家的审美视域、内心世界的动向以及观照世界的新方式。
回望百年广东花鸟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林蓝从“求真、求新、求美”三个方面来解读。“求真”,即在内容、题材上注重写“生”。岭南画家的写生,重点在写生活之生,写人间烟火的生、生气勃勃的生。正是“求真”“求实”的态度,使得岭南画家们从自身的写生实践里开拓出了岭南地域特有的花鸟画新题材及与之对应的新的表现手法。“求新”,即在形式、技法上注重纳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吸收古今中外绘画技术、手法,为我所用。20世纪初,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首次明确提出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国画革命主张,师承“二居”用水、用粉技法,借鉴日本画及西洋画观察方法与表现手法,折衷中国写意传统与西洋具象传统,在艺术形式上提倡写生与写实,在艺术内容上提倡表现新的时代风物与精神。“求美”,即在审美、意识上注重“度”,雅俗共赏。岭南地域文化传统中的务实精神与平民意识,使画家们一直保持了艺术审美的“度”:一方面,根据实际对象的表现需要,变革地选择对应的表达方式,无拘古今中外;另一方面,根据真实世界中感受的“度”,求变但不求全变,求的是人间之“美”和雅俗共赏。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一改传统中国画展的呈现方式,以丰富的展陈设计贯穿整个展馆,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融合各类数字科技,让静态展览“动”起来。观众不再凭借单一的感官去品鉴传统绘画,可以通过AR科技调动自己的视、听、触、嗅等多种感官功能,全方面、全身心、多感官、多层次地进入到艺术家作品的世界,与作品进行充分的融合、沉浸和情感交流。除了线下展览,展览采用线上空间展与线下传统交流展相结合的模式为观众提供鉴赏渠道。
对百年广东花鸟画文脉传承和发展走向的追问,离不开对中国画作为一个独立画种的生存发展问题的探讨,尤其是中国画作为一门专业在传统型学科与现代美术教育制度之间的交融与碰撞。在与展览同期举办的全国花鸟画学术论坛上,专家和学者与参展艺术家从多个维度对上述问题展开深度研讨。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表示:“重新审视东莞对岭南花鸟画和当代岭南文化的意义,以及中国传统花鸟画艺术在新时代文化建构中的重要价值,使岭南美术馆成为名副其实的当代岭南花鸟画和当代中国花鸟画研究和展示基地,更突显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推动中国美术发展中的东莞力量。”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