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7 19:43:39 来源:今日头条 作者:徐琴微
一部东瓯史,半部在瓯窑。
易经云:“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器道瓯窑,器,可鉴赏无疆洵美之生辉匠作;道,可洞悉瓯地百代千秋之人文大观。12月20日在乐清市博物馆一楼展厅开展的“器道之约”——胡嗣雄、胡一皓父子的瓯窑收藏与美学现象展览,与你相约,走近那些浓缩时空距离、积淀深厚历史的不朽瓯器。
看完展览,还可以去乐清市博物馆二楼展厅逛逛,了解一下乐清历史上的那些古窑址和有关于瓯窑的那些事儿,增进对乐清历史文化的了解。
据了解,此次展览将跨年展览到2023年2月26日,由乐清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乐清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瓯窑学院协办。
北宋青釉瓜棱盖瓶
痴情瓯窑
父子30多年庚续收藏
东晋瓯窑刻划褐彩鸡首壶、北宋青釉莲瓣盖盅、晚唐瓯窑褐彩急须……走进展厅,展出的瓯窑器物,釉面晶莹,蕴藉可人,野逸造型,仪态万方。古朴素雅的瓯窑青瓷仿佛浓缩了时空的距离,诉说着千百年前瓯地的风土人情。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父亲就开始专题收集瓯窑,这次展出的100多件展品,很多是独一无二的。”胡一皓来乐清市博物馆布展时,记者赶去先睹为快,趁机采访了他,了解到了他们父子痴情瓯窑,醉心收藏,庚续瓯器烟火文脉背后的许多故事。
胡嗣雄、胡一皓父子是瑞安城关人。1956年出生的胡嗣雄现为温州博物馆之友协会副会长,温州市瓯窑学会常务副会长,瑞安市博物馆之友联谊会副会长,瓯窑古陶瓷收藏家。30多年来始终不渝地致力于瓯窑古陶瓷的收藏、研究与展览,他所收藏的瓯窑精品成为收藏业内人士所共识。
北宋青釉莲瓣纹盖瓶
“这是我父亲收藏的第一件瓯窑青瓷。”胡一皓指着展柜里的一件北宋青釉莲瓣纹粉盒告诉记者,当时,其父胡嗣雄在一位老藏家家中看到了这件粉盒,浅灰胎,施淡青釉,盖面剔刻莲蓬和多层覆莲,圈足外撇,造型立体逼真,呈色淡雅飘逸。尽管当时对瓯窑还不是很了解,但胡嗣雄对这件粉盒一见钟情,就向这位老藏家提出了想要购买的想法。老藏家同意了,要价1500元,这相当于他半年多的工资,但他咬咬牙,东拼西凑,还是买下了这件瓯窑粉盒。此后也有藏家出过高价购买,也有人拿出过更好的藏品置换,但他都一一拒绝了。就这样,因为它,他逐渐走入收藏瓯窑的圈子,一发而不可收。
三国青釉兽足洗
胡嗣雄做过木匠,办过机械外包装厂,2003年时,他攒够了钱准备买辆车。当时,他在一藏家那里看到了一件三国青釉三兽足洗,是一种礼器,造型独特,爱不释手。当时藏家要价太高,远超行情价,他有点犹豫。一天晚上,有朋友告诉他,有个外地的藏家准备买这件三足洗了。好东西可遇不可求,他彻夜未眠。如果这件三足洗流失外地,可能再也看不到了。“绝不能让它流出温州!”买车的定金也已经付了,他毅然退订,带着买车的钱来到藏家家中,买下了这件三足洗。多年的积蓄几乎都砸在了瓯窑收藏上。他的买车计划就这样推迟了10多年。
北宋青釉莲瓣纹带盖托盏
从小在瓯窑的古陶瓷堆里长大的胡一皓,在潜移默化中,对于辨认瓯窑的胎骨、器型、釉色等信手拈来,从中欣赏瓷器的制作工艺之美,也渐渐懂得了从这种美中体会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与工匠的心境。2015年,胡一皓辞去了稳定的工作,接下父亲“衣钵”,子承父业,走上了专职收藏瓯瓷的道路。经过父子多年努力,现他们共有一百多件瓯窑藏品。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成立瓯窑学院后,他担任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瓯窑学院教师,还参与筹建“瓯窑博物馆”等,致力于瓯窑古陶瓷的学术研究、收藏、展览及教育传承工作。
东晋点彩双系尊
精心呵护
让失落的瓯窑走向台前焕光彩
瓷器是时代同步的映像,也是社会生活习俗的缩影。
“这件唐代青釉‘前温州衙虞’铭文四方罐,刻了‘温州’字样,是研究温州有力的器物佐证;那件三国瓯窑谷仓品相完好,胡人胡乐图案鲜明生动,说明那个时候就有胡人来过温州,见证了温州千年商港的发展之路……”
通过器物间的反复比对,从专业书籍和古画中摄取知识,参观各地的博物馆取经学习以及请教懂行的人,逐渐加深对瓯窑瓷器内涵和外延的认知,胡嗣雄胡一皓父子精心呵护,还其面目,让失落的瓯窑由冷寂幕后走向展览台前,使缄默的器具有了温度暖意。
晚唐青釉褐彩急须
2013年,一把晚唐瓯窑青釉褐彩急须的图片在温州收藏圈内流传。“图片上的急须品相完好,瓜棱壶身,形态健硕沉稳,工艺水平极高,如果图片所示属实,则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可惜胡一皓看到照片时为时已晚,该卖家已离温。这件瓯瓷极对胡一皓的“眼缘”,令他时时挂念,便委托圈内各路友人帮忙打探消息,但几年来杳无音讯。2016年的一个晚上,一位朋友捎来令人振奋的消息,称该卖家正在厦门,急须用钱,愿意出让。唯恐迟则生变,胡一皓连夜筹钱,次日一早便坐动车赶到了卖家家中,将这把急须拿下。这把急须,后经专家推测,是目前发现的瓯窑唯一一件完整的急须。通过多方探究,胡一皓发现台湾自然博物馆有一套茶具,诗里就有急须,这才解开了急须的用途之迷,原来它是古代煎茶的用具。
展品中的一件北宋时期青釉莲瓣盖盅,看似简单,实为不凡,为寻找它的出处,胡一皓曾花费一番功夫。这件瓯瓷盖盅由盖、碗、托构成,形质仿同时期金银器,看似并无异常,可若伸手触碰,就会发现它的碗底与托竟是相连的,这几乎否定了它作为普通饮食用具的可能。一次,胡一皓在杭州的古玩城偶然发现了类似的半边残盏,结合残盏来源等信息,才寻得解疑的突破口,最终从杭州一位圈内前辈口中得知,这种碗底相连的盖盅,是供奉于佛前的器皿。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瓯窑之美,2017年在温州博物馆首展后,他们收藏的瓯窑藏品此后相继在萧山博物馆、台州博物馆、鸦片战争博物馆、瑞安博物馆、文成博物馆等多家省内外知名博物馆进行展出。这次,由温州博物馆相关人员牵线,这一批100多件瓯窑藏品有缘来到乐清,开展跨年展,展品包括瓯窑礼器、文房器、花器、粉盒等。
唐瓯窑青瓷唾壶
拨开历史
探寻那一份独有的美丽
“褐彩,是瓯窑的最大特色。这件东晋青釉褐彩龙纹盆,就是乐清大荆一带窑口生产的。”在展览现场,胡一皓告诉记者,乐清窑在温州制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两宋时候,很多出口东南亚和日本的瓯窑瓷器,就是乐清窑口出品的。
东晋瓯窑青瓷卧羊
据了解,瓯窑又称东瓯窑,泛指浙南地区,以古代温州为中心,主要分布于瓯江等流域,萌芽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成熟于东汉中晚期,两晋时即广泛使用褐彩装饰工艺,历唐五代至南宋晚期衰落的古代青瓷窑业。
追溯历史,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瓯人先民就已经在此群居繁衍,制造石器、玉器和烧制陶器。夏商时期,陶艺工匠们开始烧制印纹硬陶器和着黑陶器。西周晚期至西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大量烧造印纹硬陶器和原始青瓷。东汉中晚期,温州开始烧制真正意义上成熟的瓷器,是我国重要的瓷器发源地之一。东晋瓯窑,缥瓷和褐彩工艺并称双绝,名扬天下,为首次发展高峰时期。唐、五代时期为第二次发展高峰,瓯窑紧跟时代风格,延续和创新缥瓷釉色以及褐彩装饰工艺,部分精品可与盛名之下的“秘色瓷”器物相媲美。进入北宋,瓯窑陶瓷工艺随着海上陶瓷之路的贸易发展,大胆吸收异域风格,器型的创新,褐彩工艺的图案化、文字化创新,大量瓯窑青瓷产品漂洋过海,享誉海内外,为瓯窑的第三次发展高峰时期。南宋之后随着龙泉青瓷等窑口的兴盛,瓯窑逐渐衰落。
五代瓯窑堆塑盘龙青瓷瓶
据《乐清文物》一书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乐清就成为人类生存繁衍的一方热土,先民们在这里开创了“神农耕而作陶”的文化。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白石杨柳滩、皇岙,磐石重石,北白象镇樟湾、瑞里山,七里港排岩头,石帆小群山和淡溪镇黄塘等地,都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物。
乐清烧制陶瓷的历史,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在先秦遗址和战国墓葬中,都发现黑陶和印纹陶,白鹭屿还出土原始瓷。魏晋以来,制瓷业蓬勃兴起。到宋代,随着经济文化的提升,商贸人际交流的频繁,瓷器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窑场遍布乐清各地,如虹桥碗窑山、大荆潘岭山、淡溪平窑、北白象东岙、白石密溪岙等处。
据市博物馆提供的数据,截至今年12月,乐清市博物馆藏品数量达4992件/套,其中陶瓷器744件,瓯窑就有300多件。徜徉在市博物馆二楼展厅,还可以看到东晋瓯窑青瓷卧羊,东晋隆和元年瓯窑青釉瓷洗、唐瓯窑青瓷唾壶、五代瓯窑堆塑盘龙青瓷瓶、唐瓯窑青瓷碗等文物,和乐清碗窑山窑址、潘岭山窑址和龟山古窑址等介绍内容,从保留下来的瓯窑实物和字里行间发现那曾经的一份辉煌和美丽。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