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0 10:32:42 来源:中国文化报
在2022“中意文化和旅游年”之际,北京画院基于不同的策展逻辑,于10月28日同期推出了“不喜平庸——齐白石的艺术世界”与“满园青青百草同——齐白石的跨时空对话之一”两场展览。由紫荆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米兰市文化局主办,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画院、米兰蒸汽工厂博物馆—米兰市政府承办的“不喜平庸——齐白石的艺术世界”,在米兰为意大利观众讲述了中国文人的观画之道与齐白石艺术中的天然之趣。由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李军教授担任学术顾问,集合北京画院与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团队共同策划的“满园青青百草同——齐白石的跨时空对话之一”,则通过跨文化的视角以期找到中意两国文化艺术上的同频共振。
手持画卷
体验中国古人的观画之道
自古以来,中国人赏画常常独自一人,或者约上三五好友,煮茶焚香,展卷吟诗,极尽风雅之事。这样的欣赏方式相对私密,所有作品并非全盘托出,一卷看罢,再展一卷,随着时间的流逝去感受作品中的悠悠意境与辽阔气象。在意大利米兰蒸汽博物馆展出的“不喜平庸——齐白石的艺术世界”打破了美术馆常规的展示方式,意在呈现中国书画原本的观看之道。与此同时,展览将中国传统的赏画方式与园林意境相融合,引入了数字化的交互体验。观众可以在此感受中国文人手把书卷的乐事,吟诗书写的意境,以及齐白石艺术中的天然之趣。米兰蒸汽博物馆馆长玛利亚·弗拉泰利表示:“展览为西方观众带来了一场不同寻常的文化体验,用一种迷人的方式让观众得以体验和享受中国绘画的意境,从而更接近大师的本心。齐白石根植于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更没有忽视他所在时代的现代性。同样,这场展览也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出发,通过当代新型的展陈技术,让欧洲观众了解到中国书画的诗意与维度。”
人世百态
寻找人物画中的情感共鸣
纵观历史长河,人类的智慧总是相通的。如宗教中的隐喻,文化中的寓意,图像中的象征……都是人类共同的选择并赋予其独特的符号意味。为了寻找这些有趣的“不谋而合”,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开了一场以齐白石为主体的超越时空的对话。而对话的另一端,是有着璀璨文明的美丽国度——意大利。展览以“满园青青百草同”为题,希望能够呈现出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美美与共。
中意两国文化传统各异,但在重视“家族”观念方面又有着共性。齐白石的《上学图》正是来自画家对童年求学的一段回忆。齐白石8岁开蒙读书。每日清晨,祖父都会送小阿芝去学堂,傍晚再接回家。路途中都是黄泥路,下雨时便泥泞不堪。祖父总是一手撑着雨伞,一手提着饭箩,碰上深泥塘就将孙儿背起,累得气都喘不过来。画家将儿时祖父送学的温情回忆融于创作,写尽了祖孙间的深情。而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多梅尼科·吉兰达约的笔下,描绘的是祖孙相互依偎的温馨场景。老者略显褴褛的白发与小儿卷曲的金发形成了鲜明对比。祖辈与儿孙之间的亲情,在中意两国艺术家的笔端缓缓流出,将我们的思绪拉回到年少时光与长辈的欢聚。
9种昆虫
讲述中意两国对于生命的观照
跨越欧亚,遥隔古今,大自然中的生命总能吸引艺术家不断用手中画笔为其赋彩、造型。齐白石以“一花、一草、一虫”描绘宏观世界,并在其中融入对生命的感悟,饱含了中国艺术的寄情之味。他画“草间偷活”,表达身处乱世的人生慨叹;画“蝴蝶飞蛾”,寄托自己内心的家国之思。而在14世纪的意大利,由热那亚的考卡雷利家族赞助完成了一部以美德和恶行概念为主题的插图抄本,在页面边缘和字里行间挤满了各类昆虫,显示出意大利画师为自然写照的不同手法。象征纯洁的蜜蜂,象征着灾异与魔鬼的蝗虫,象征生命、死亡与复活的毛虫和蝴蝶……让抄本的纸面转变成一个充满道德寓意的动物乐园。展览第一次将这二者做了奇妙的联想,通过9种昆虫的对比,直观地呈现了两国艺术家对于这些小生命的表达,以及它们背后所承载的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图像隐喻。
齐白石对蝴蝶、飞蛾的理解与表现,或源于道家传统思想,如《庄周梦蝶图》题画诗云:“世人欲想化仙去,熟读庄周所著书”,或寄托他的家国之思。如《题双蝶画幅》云:“世间迁变事都非,离乱家园归复归。愿化此身作蚨蝶,有花开处一双飞。”也有时光飞逝、往日如梦的感叹。此外,他还引用中国传统文学典故,如“飞蛾扑火”,表达自己对这些小生灵的怜爱。
而在西方古典传统中,蝴蝶多被用于象征人的灵魂。中世纪时期,蝴蝶象征着生命、死亡与复活,破茧而出代表着宗教意义上的新生。在《考卡雷利抄本》一页装饰有毛虫与飞蛾纹样的文本中,用一种颇为激昂的语气抨击了热那亚城市生活中各种道德败坏的现象。在这里,毛虫与飞蛾的组合具有灵魂蜕变、迎来新生之义,也许是被用于敦促读者远离文本讲述的各类恶行,从而维护心灵的纯洁。
诗画之间
看见不同文明诗意的相通
宋代文豪苏轼曾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评价王维,“诗画同源”之说由此大兴。而古罗马诗人贺拉斯也说“画如此,诗亦然”。可见早在千年之前,无论中西,诗与画的造境就已不谋而合。因此,两场展览均有诗歌主题的单元。米兰的展览陈设有中式书房,观众可在此读唐诗、宋词,还可以在齐白石的题画诗中,寻找诗与画的巧思。“水边雏鸡,其奈鱼何?”写出了小鸡欲下水捉鱼却无可奈何的憨态可掬;“诗者,睡之余;画者,工之余;寿者,劫之余”,写出了画家对于时光的珍惜,以及看待人生的平和之心。细细品读间,诗意变得生动,画意变得悠长,在诗画之间找到了艺术的真意。北京的展览则促成了齐白石与但丁的跨时空对话。一位是中国的画者,一位是意大利的诗人,他们的爱人之思与家国之志,他们的智慧通达与人生寄语在这里铺陈叙写、展露无遗。
两场展览、两种视角,在米兰与北京两座城市的同期展出,为后疫情时期的国际文化交流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模式,让更多观众看到传统绘画之美、中国文化之韵、人类智慧之光。正如一首诗所描绘地那样,“隔花人远天涯近”,艺术的对话、文明的互鉴,让两个古老的国度再一次走进了彼此的世界,让中国与意大利的人民心贴得更近。
(作者系北京画院副研究员)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