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3 9:50:29 来源:中国文化报
绿色运河·生态渔家(工笔重彩) 2021年 谭鸿遐 栾剑
今天的工笔重彩画在当代审美文化视域变革与发展中已进化成的一个全新画种,历史悠久的工笔重彩技法与内涵深厚的运河文化具有天然的语言恰合性,工笔重彩画应该成为当今时代运河主题性美术创作的重要方式。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主题工笔重彩画青年创作人才培养”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开展的。项目通过学员选拔、采风写生、集中授课、考察实践、自主创作、成果展示等阶段的逐步实施,培养了一批思想素质高、创作能力强的青年创作人才,从而为运河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由此,我们体会到,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文化元素不仅要保护与继承,更应该从地方社会发展、文化繁荣、主题美术创作等角度入手,通过形式创新,带动内涵提升。运河主题工笔重彩画创作的本质是用工笔重彩的方式生产运河文化符号、叙述运河文化内涵、传播运河文化精神。
事实上,工笔重彩画的色彩浓重与运河文化的深厚浓重高度契合,工笔重彩画主要采用矿物颜料和金属颜料绘制,在色彩选择上大都会在自然色彩的基础上加以夸张,使之更加绚丽浓烈,通过贴箔法、拓印法、皱擦法、冲洗法等使色彩沉稳厚重,整个画面色彩给人浓重的感觉,而大运河开通至今,不仅改变我国南北地区的经济格局,也大大地改变了我国南北地区的政治和文化格局,在此过程中也形成深厚浓重的运河文化,二者的文化属性高度契合。此外,工笔重彩画的技法多样与运河文化的形态多元高度切合,今天的工笔重彩画伴随着新材料和新媒介的产生,一些新的技法如撒盐、喷涂、拉筋、断革、揉搓等也被越来越多的画家采用,使得工笔重彩画的表现技法十分多样,而运河文化在改变我国南北经济、政治、文化格局的同时,也形成了吃、穿、住、用、行等形态多元的文化,二者的文化样态高度契合。
大运河在申遗成功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对大运河展开了多角度的研究,在全国范围内也举办了多次大运河文化的创作与展览活动,但这些创作和展览对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指导作用显然还不够,尤其缺乏对年轻画家的创作实践进行系统和专业的指导。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训项目“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主题工笔重彩画青年创作人才培养”正是致力于挖掘2500多年的运河文脉和中国工笔重彩艺术的传统内涵与价值,并融入当代新的材料技法、思想内涵、审美价值,为运河文化的工笔重彩绘画开拓一个新空间、培养一批新人才、创作一批新精品。
从此次培训期间完成的作品来看,师生们深入运河沿线,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运河文化带为主线,以文化展示为舞台,以艺术创作为实践,以能力提升为目标,坚持运河特色文化传承与绘画艺术发展并举的创作思路,共创作了100多件优秀的作品,圆满完成了培训任务。这些作品聚焦大运河文化传承和文化价值挖掘,展现了运河文脉、地域特色、时代风貌和当代价值,推动了工笔重彩表现技法的创新与发展。作品以工笔重彩画为载体,反映从传统到当代、从形式到观念的传承与创新,凸显了在新时代背景下运河文化建设和工笔表现技法的完美结合。培训成果将以作品展览和公开出版的形式向全国的观众展示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当代工笔重彩画的发展现状,让更多的观众提高对工笔重彩绘画的艺术认知,使反映运河文化特色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
昨天是今天的传统,今天也一定是明天的传统,有幸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应该为后人留下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传统。运河文化带建设是当今时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命题,工笔画细腻工整和富丽华贵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技法也要不断发展,这两者的结合,既是历史的巧合,也是时代的必然,此次艺术人才培养项目为二者的结合提供了一种大胆而成功的尝试。但是二者的紧密结合和共同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运河文化带建设是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工笔重彩画也需要不断地创新与发展,期望有更多的业内外同行和有志之士投身到运河文化带建设和工笔重彩画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不断拓展公众的审美视野和认识范畴,让更多的有为青年为运河文化艺术的大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作者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