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正在发生——2022青年水墨论坛”在广汇美术馆举办

时间:2022-11-10 20:51:36  来源:文旅中国

   11月5日,“正在发生——2022青年水墨论坛”在广汇美术馆举办,同时通过腾讯会议、在艺直播等平台同步进行。本论坛起因于广汇美术馆20世纪水墨收藏的学术定位,在此基础上关注中国水墨艺术于当下的存在形态,展开探讨与发现。本场论坛设有“水墨创作与策展执行”“水墨创作与学术研究”“美术馆与水墨收藏”三个分会场,邀请来自美术理论、艺术创作及艺术收藏的专家学者,对中国水墨在当代背景下所呈现的特征进行交流与讨论。

   广汇美术馆馆长张格芳致欢迎辞:“珍贵的水墨艺术藏品是我们建馆的初心和原点,但是绝非我们未来发展的唯一方向和路径。我们将会致力于成为西南艺术生态能够提供多样性的这样的一个平台,建设以当代为方向、以创新为目标、以历史为使命、以文化为积累、以研究为基点的这样一个大型综合型的国际化美术馆。也欢迎各位朋友、各位嘉宾以及各位艺术家们能够来交流参与和合作。”

   策展人、批评家李国华对第一分会场主题“水墨创作与策展执行”做阐释:“在目前大型双年展或美术馆展览中,我们发现以水墨材质或者以传统水墨艺术形式的作品非常少,在当下发展的方向上是有问题的。所以我们才去做这样的探讨,因为我们相信水墨它是有生命力的。”

   作为分论坛开场嘉宾,浙江传媒学院教授杨大伟首先提出对于“青年水墨”的概念探讨,他认为“青年水墨”首先是一个姿态,然后生成态度,到了一定程度或许就是一种文化策略。态度可以构成对应笔墨中心主义,摆正艺术与时代及生活的关系,以此建立美学品格。“青年水墨”的概念提出,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青年艺术家对某种学术意识惰性的不满足,也有比较明确的时效性。但同时也必须警惕:概念上的时间性也有一定的限制性。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朱小坤以《工写实验》为题,通过分享近年从“纸本”到“纸本综合”的实践尝试。“在视觉呈现上来说,做了一些从观看到展示方式,包括借助图像和媒介、综合材料等一些手段。”

   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魏祥奇通过丰富的展览案例,提出回顾“青年水墨”创作的生态,还是需要回归到过去四十年间的中国现代水墨景观中。他认为水墨的发展有两个新的结构,一个是传统的绘画,一个是当代艺术,这使当代水墨或者艺术家处于中间部分。“既是一个艰难的处境,也是一个左右逢源的处境。所以在不同的展览里面总能够看很多艺术家的这种穿梭的身影,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

   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魏青吉谈到:2000年以后,作为艺术家更多面对的是个性化的创作;2005年,放弃趣味性,用最简单的技术做一些观念上的表达;2010前后,开始关注自身文脉的关系,往回看,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对于传统“山水”“花鸟”还有什么可能性;近十年,探讨历史与未来的关心,过去的记忆形象,在今天发生了什么改变。个人创作是一个“进与退”“繁与简”的反复尝试与创作探讨。

   成都市美术馆曹筝琪娜在论坛中强调了水墨场域的变化带来的“尺度的变化”“品味方式的变化”以及改变了作品本身的观看方式。“欣赏场域的变化不仅对创作产生了影响,随着对水墨作品欣赏范畴的扩展,如对作品主题、水墨承载物、水墨创作过程、水墨欣赏过程的欣赏,也正在引发展示策略的改变。作为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艺术门类,水墨欣赏方式的回归、演绎或新变化,都在被策展人所关注,并通过策展的方式予以回应。”

   自由艺术家黄俊伟在论坛中以自己的作品展览为案例,为观众展示了画面的时空关系,画面强调的疏离感,以及绢上创作的作品有意打破传统的透视关系。在创作中他较为在意的是古今交错的山水时空,来探讨水墨与现代的关系,打破空间限制,要面对从写境到造境的转变,通过前期多种语言的创作实践,逐渐形成现在的思考。他说道:“我选择传统文化这种语言,这是我的一种表达方式的选择,就是我在进行这些水墨拓展的时候是多元化的,去吸收了更多客观化的一些艺术语言,然后通过这种实践来形成我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和一个创作的方法论。”

   银川当代美术馆展览部部长赵子懿以展览陈设为例,分享了水墨策展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他提到“综合来看,水墨作品的形式多样,可以提高美术馆展览的观赏性,对观众吸引力更强,有利于展览的推广和艺术节,站在美术馆的几个角度,我们是乐于看到的。第二是从以上所举的例子来看,这种形式多样,对于美术馆的执行能力和包容性是巨大的挑战和考验。同时也随着这个作品和展展览形式的多样性的增加,促使了美术馆,人和策展人,还有艺术家的一个深度的合作,从而就迅速的成长。”

   上海美术学院教师尚一墨从国际化的角度,展现艺术家在国际社会以及国外藏家收藏的作品;以波士顿的水墨展为例,分析了中国水墨艺术在海外的展览策划及收藏现状,同时她认为信息差、异质文化的理解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海外水墨展览和收藏,但水墨展的海外传播,将会在不同文化之间引起新的关注。

   在“水墨创作与学术研究”主题会场中,主持人游艺表示:“第二板块我们关注艺术家创作与水墨研究之间的关系,艺术家的实践毫无疑问是当下水墨的重要部分,但同时关于现象背后的抽象逻辑,学术研究则成为当下水墨中不必可少的一部分。在当代转换中,如何思考与如何表现?如何把握水墨媒介的特性,抑或是如何拓展水墨媒材,都是艺术家和理论家当下面对的重点课题。”

   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孙磊说:“水墨表达的当代性到底如何界定,它如何能够介入当代艺术的核心现场。我认为水墨体验是一个根本的路径。水墨体验就是水墨如何触及事物或者事件本身,来自时代的触及,事物事件的触及,思想的触及。它在更为广泛的语法方式、问题态度、学科领域、材质语境等等方面作出更为多样的探索和努力。”

   上海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教授毛冬华谈到了自己的三个创作系列。她在发言中提到,作为一个生活在上海的艺术家居民,应该如何现代化转型——写意水墨城市题材探索,同时关于中国画本体语言探索应该如何发生现当代转换。她的创作中集结着玻璃幕墙、城市建筑与空间透视,远看写实,近看写意。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副院长于量谈到艺术在文化全球共享的时代,其面貌也开始模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与跨界合作等都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艺术的创作方式和呈现形态。中国传统的收藏和展示也在现代社会形态的重组中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现代性的美术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现代美术展览的方式是实物陈列、图文阐释,有的加上模型展示等方式,数字媒体也被引用进来,展示空间设计在这个过程中缓慢发展。

   北京画院专职画家魏葵谈到,由着“城市人文水墨”系列的创作历程,近年来我思考最多的是“绘画的社会功用性”。一个画者如何在保持艺术独立性的前提下,用毕生积累的艺术才能参与到社会创新中,与民生、人文关怀等社会文化活动交织共生,进而实现以艺术力量推动所处时代一些文化形态的发展,不让作品和艺术身份最终只具有艺术行业和市场的功利属性。由此也可轻易完成所谓传统笔墨的当代性甚或未来性的演进。更宣扬了中国水墨深阔的承载力。

   云南省美术馆董雪莹在论坛中谈到“总体来说,新媒介和互联网都会使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变得机会无限,看似机会无限,但是行动仍然充满矛盾。当然这个艺术家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意味着他需要不断的通过自我的更新才能回应这个时代。”那么在这第二条路径中,水墨的里面有完全在融入当代一个框架后,笔墨和造型,这些这些传统的技术背后的技术逻辑背后就是因为由于缺乏,大量的这个理论的支撑而导致的内化,尤其是视觉。

   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苗瀚文在他的发言中以自身工笔画创作威力,分享了艺术家在创作中如何将感受与作品发生关联。他以个人空间项目为例,分享个人实验创作经验及感悟,个人创作很多时候强调工作、生活下的微体验。并且,他认为艺术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就像刚才董老师说的,这个我可能是更多的是为谁出发,这个问题,为自己,不断为谁创作,为自己创作,然后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践行自己的艺术理念,从生活中吸取养分,也希望关注当下,始终尊重自己的艺术,同时也是对我觉得是对观者的一种负责的态度。

   中国美协《美术》杂志社编辑靳浩在发言中基于三个展览结合当下社会发展,探讨青年工笔画创作的三个现象:

   1.主题内容的碎片化和个人化;

   2.图式解构和艺术语言趋同;

   3.花鸟、山水、人物传统分科的全方位突破,以及新媒介、新方法的交叠混合等多形制表现。并提出创作反思。

   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邓远清发言主题为“隐逸与回归”,她说工笔绘画形式虽然是古老的,但创作者是当代的,绘画必须与生活结合、与心境结合,最终要与时代结合。以她的创作为例,她经常画到花卉和景物,而且基本上也是同一个题材,在相同题材上做一些材料和表现表现形式的不同的一种尝试,她也曾画过“一个被遗忘的时光”,但这一个被遗忘的时光却是她私密的关注与独特记忆。

   在“美术馆与水墨收藏”主题会场中,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书画部高级业务经理李伟通过现当代水墨市场简析,通过水墨作品专场案例,分享以当代中国水墨为中心,从时间与地域拓展至东亚水墨视角,以“从世界的角度回望中国”为讨论理念,不深入探讨新文化是否合理,从客观的角度探讨其现象。中国当代水墨作品行情的落差很大,波动大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生态,当代水墨画家的市场更多是单打独斗,没有长期合作意识面向市场,因此出现骤热骤冷的现象。但这些问题会随着生态环境的建设有所改观。

   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的孙欣女士以《新工笔的历史方位与未来景观》为题,首先从“新工笔”的概念生成与风格流变;结合近年“新工笔”作品市场发展,提出“市场回归理性,从另一侧面助推了新工笔对于自身发展维度、未来路径的省思”观点。反思在全球化世界语境中如何构建新的方式,重新回到艺术本体中思考问题,对于时代动态性的回应。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推广部主任单宏在发言中提到青年艺术家的出场和收藏,离不开展览和艺术机构的推广。我一直做的“转音”和“对岸”两个系列展览,以及在798运营叁拾艺术空间,正是基于为年轻人提供发声平台,同时在现代目光中拥抱水墨,拥抱传统。

   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现当代艺术部总经理谭在江以《水墨的当代性》为题,探讨水墨作为媒介,被赋予了太多文化内涵:认为“水墨”不再只是物理意义上的水墨,它更多成为了一种文化表征,一种代表与中国传统艺术有着深刻链接的文化表征。从市场来说,当代艺术的精神内核本质上属于对真理与创造力膜拜的层面,强调人的力量,强调艺术家的主体意识,新一代藏家也更能够接受这种创造力。

   本次论坛策划人之一李国华参与本轮分享。他认为水墨市场虽然比较庞大,但是尚未建立一个成熟的市场机制。“以全球艺术市场发展为背景,除了以上拍卖行业嘉宾分享的经济下行、艺术市场本身的规则影响外,市场主要原因是没有形成现代化的艺术市场制度。”他表示,策划本次论坛的主要想法除了集结及展现水墨新生力量以外,还希望以“正在发生”的态度,尝试为水墨的当下与未来提出一种新的憧憬。希望青年水墨论坛持续前进,产生更长远的影响力,也成为艺术时代中无可取代的可视化图标。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