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5 20:50:02 来源:美术报
朱颖人 一片生机 24.5×32cm 1960年
朱颖人先生1930年出生于浙江虞山脚下的虞山镇,那是江南的一座名山,它的出名并不是因为山的雄奇和幽饶,而是因为那座山滋养了历代无数的文人雅士,积淀了丰厚的人文精神,孕育了美术史上近八百年内的数代重要画家。其中黄公望、周之冕、王翚、吴历等大家粲然而出,使它成为江南画坛乃至中国画坛之重镇,有书画之乡之美誉。家乡的传统文化给了朱颖人先生先天的基因遗传。1947年,朱颖人先生考入了国立杭州艺专,从此,他在这所学校里经历了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到浙江美术学院的变迁,也经历了由学生到教授身份的变化。不仅如此,他的花鸟画艺术也随之达到了非凡的境界。
名师出高徒,朱颖人先生早年师从于著名画家吴茀之先生,后来又受益于花鸟画大师潘天寿、诸乐三两位先生作品的影响,并汲取了三位先生的精髓,在长期艰难的学习探索中,从师法到变体,经过了一个从绘画史的传统,又到老师消化后再生成的传统,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朱颖人先生绘画艺术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他走的是一条文先于画的文人画之路,他的绘画作品将诗、书、画、印熔为一体,在他的绘画作品中,无论是梅、兰、竹、菊,还是飞鸟鱼虫,都是那么美好自然,但又不失条理。他的作品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以笔取气,以墨取韵,他以独具的慧眼,以自然界中最为常见的花草树木,松鼠燕雀为审美对象,用手中的画笔,画雁荡草花,点采菊东篱,构蓬勃之松,染荒山乱石,几枝小草,数朵闲花,记录了他对书与画的审美情趣和绘画技巧中直线与曲线的变化,线与线的交错,以及笔触间的节奏与旋律。
他的作品《湖岸鸟影》是以自己的“颖悟”强调笔墨的变化,刻画深入,形态生动,笔墨稳健,内敛含蓄、小鸟站在被画家大面积用青绿色渲染下的坡石上,观望着周围环境的变化,面对眼前嫩绿的树叶,顾盼有姿,好奇而转注的凝视,像在聆听,像在等待,又似欲欲起飞,朱颖人先生以这种细腻的情感,把一只小鸟的静与动,聚与散的安排,把周边环境中树木、坡石、景物的安排,用几笔简约地概括出物象的形态与空间感,这看似简单,却包含着作者不同的笔性情致。正如朱颖人先生所说:“南宗着墨传神,北宗涉笔成趣,惟颖悟者方能融会贯通。”
花心起墨韵,春色在笔端,他的作品《花从水墨池边生》以笔取气,以墨取韵,寥寥几笔,化平庸为精彩,把“墨分五色”,从一幅水墨丹青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以单纯的水墨构成画面,把兰竹间的关系用线条的粗细、虚实、疏密,以简率凝练的笔墨和空灵简约的构图技巧,与整幅作品达成统一,很好地表现出空间的深度感,使整个画面语言单纯而不单调,让人看后心领神会,回味悠长。
但是如果这幅作品中只有兰草,没有那一株墨竹,作品也就平淡无味了,妙就妙在这株墨竹从容的出现,也可以说这才是这幅作品的点睛之笔。一直以来,朱颖人先生作画善于用笔,精于用墨,笔力遒劲,墨色清秀。他力主传统笔墨,但不固守某一程式。注重理法是朱颖人先生绘画的一个重要特色,也体现出他受吴茀之、潘天寿先生的深刻影响。在几十年的錘炼中,他正宗地继承了吴茀之、潘天寿先生的艺术理念,并调和他们的技法,又融入了自己的经验,使他的作品风格更接近现实的审美时尚,生发出时代的特色。
“情感注入”是近代美学的一种理念。无论哪种艺术作品,都是一致的;艺术作品中,缺乏情感的作品自然是不能打动人心的。但我觉得朱颖人先生作品的特点之一是充溢着动人情感的,有思想情感的作品才能感染欣赏者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是作者所赋予的,也是作者的情感,而情感是有生命力的。在他的花鸟种类作品中,他对松鼠,无形中有种偏爱,他笔下的松鼠,随着他作品的成长也在成长,与他相熟,与他嘻戏,转瞬间栩栩如生地跃然于宣纸上,或仰或卧、或动或静、或盘爬或跳跃、或静观或凝视,一个个呼之欲出,仪态万千,令人叫绝。这在常人眼中,只是兴趣所致,当看到他在一幅松鼠图中的题款,方知真要把松鼠画像、画好、并非易事,有作品题款为证:“松鼠松鼠握笔追视,废纸三千如何求是,”正因有了这废纸三千,他笔下的松鼠才有了生气,才有了灵气,才有了人气。在我看来,朱颖人先生将纸上的松鼠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智慧、同时也给观看的人们赋予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中国画历来注重传统笔墨,笔墨已成为展示民族心态、创迼个性、风貌、格调的一种手段,同时在客观上,也是艺术时代的一种表现。中国的诗论与画论,互相影响、渗透,画家所追求的“诗中有画”,主要不是题诗于画,而是绘画本身的诗性。朱颖人先生的水墨兰竹,纯属传统的文人画常见题材,却能显示出一种高风亮节的诗情雅韵。作品《细竹轻风》从作品中可能觉察出不同的感知和表现手法,朱颖人先生以他丰富的笔墨语言,将兰花的清灵,含蓄、雅致、意境、情趣,一笔一划地轻松表现于画面,但我认为:这不仅仅是一笔一划,在一笔一划之间还有很多东西,干湿浓淡、虚实轻重、运笔快慢、线条变化,咫尺万里,正所谓:胸中有丘壑,纸上有云烟。这幅作品尺幅不大,但作品中有三次题诗,三次落款,除了兰竹间笔法墨韵外,是不是还在告知欣赏者“诗画同源”或“诗画一律”之说呢?朱颖人先生在这幅作品中,用书法的神机妙想构思画面,用诗的摹写方式处理画面形象,正如朱颖人先生借鉴他的恩师吴茀之先生的话说:唐代张彦远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所以,中得心源是画家感知大千世界后渗入画面的一种情意,一种心灵的烛照。
而今,朱颖人先生已有九十二岁高龄,依然孜孜不倦,辛勤耕耘,他的画作功至自然,同时在生活感知的基础上,寻找到适合自己品性的绘画语言,他认为:画画只是感动和疑问,追求和寄托,而我在他的作品中,体悟到的是人生和艺术的某种情思,韵趣。此韵虽含不尽之情,却总有温柔敦厚的执守;此趣无论浓淡、聚散,都凝聚万千世界于纯然风骨。他说:“我认为我现在的作品比退休之前进步大一些,我现在每天都要练书法,‘书画同源’,我一定要把书法写好”。简短的话语中,透出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让人听后生发联想,激活思维。“书画同源”,书为先。朱颖人先生素以书法为艺术,他深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其用、其术、其义都堪称至大、至上。书法在中国文化精神的艺术中,纯粹是土生土长、源远流长的。是形态独特而钟情于中国传统文化人的偏嗜艺术,也是传统艺术在当今复兴的标志之一。
朱颖人先生任教五十七年,退休后的他,为了不让几位老师的教学资料失传,花了二年时间,整理出来了他做课徒时的笔记,画稿,他说:“这些资料如果不整理出来,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有可能丢失,我整理出来后,就会有很多学生及书画爱好者受益”。1992年,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课徒稿画稿笔记》出版,同年11月22日,由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纪念馆主办的“记得先生——朱颖人中国画笔墨传习展”在潘天寿纪念馆开幕。除朱颖人先生作品之外,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陆俨少、陆抑非等大师罕见作品、课徒稿、手稿首次展出,生动展现老一辈国画大师对笔墨之道的理解。这是一堂关于中国画笔墨的公开课,这批大师作品、课徒稿、手稿的首次亮相展出,是一次关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美院国画系教学思路与方法的独特展示,是一位九十岁老学生对笔墨的继承、发展与思考,同时也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大家无不赞叹,而在他看来,这是他应该做的,也是他对几位恩师感情的结晶,是他对艺术的热爱,是一位教师对国家应有的责任,也是一种担当。
在中国美院的传统中,教书育人总为第一要务。朱颖人先生秉承这一优良传统,在教学中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强调在笔墨技法和造型上,一定要继承传统,作品一定要有格调有品位,同时也要有独立性。由于他出色的工作表现,荣获了杭州市劳模的光荣称号。这种“劳模精神”正是他一生对教学的认真、严谨态度的写照。
“落笔无碍,浑然天成”,是范迪安先生为朱颖人先生画册《道承东南》序言中之句,这短短八个字,是范迪安先生对朱颖人先生人品与成就的肯定,这短短八个字,仿佛间在朱颖人先生的作品中升华,如同精美的诗章,又像优美的乐曲,音律和谐宛转悠扬。随着乐曲的旋律,我一页页翻看朱颖人先生的画册,细细观赏,用心品读,从中感悟到朱颖人先生的这本画册,就是一本花鸟画教科书。在这本画册中,他将他所追求绘画艺术道路中最好的学习方法,技巧进行详细地讲解,为后人提供了许多值得研究和借鉴的经验。这本画册中有他毕其一生笔墨浓缩的精华,能够让学生和书画爱好者从中受益,少走弯路,也让我体悟到一个真正的好画家笔墨的语言是何其丰富,笔墨的力量是何其伟大!体悟到好的笔墨语言是有力量的,它的力量不是声嘶力竭的呐喊,它是春风细雨,润物无声,是一个人的品德胸襟修养,是藏露中的含蓄,是展现中的节制与收敛;笔墨是有情绪的,它可以用画家自身的情绪表现平安喜乐,它可以表现前世今生的传承。笔墨也是有记忆的,它的记忆可以承载百年千年,笔墨是有灵魂的,而这种灵魂应该是寄托,是精神。笔墨是有生命的,它能传递宇宙万物自然中的生机,能掌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也能承接吸取生命感的延续。
2021年12月7日于乌鲁木齐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