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5 20:45:45 来源:中国艺术报 记者 蒲波
近日,由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主办,北京市美协策展委员会协办的2022“策展与未来”青年策展人系列学术座谈活动第四场学术座谈活动“数字时代下的艺术生态”在中华世纪坛举办。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张晴作为本场活动学术召集人回顾了曾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2004北京首届国际新媒体艺术展暨论坛”,他说:“18年之后的今天,我们的生活与生态都真真切切地处在数字时代,这也‘倒逼’我们再来观察与思考:何为数字时代?何为数字生态?何为数字艺术?在数字生态当中如何反观我们的生活与艺术?如何用数字艺术的形式和语言表达我们的生活?”他以“变革”“创新”“赋能”和“培育”四个方面的数字生态理念与数字艺术案例进行分析,指出策展人应注重把当代文化创意、深度体验、生活美学和数字科技融为一体,来揭示数字时代下的生态,这也是数字时代青年策展人的命题和使命。
数字时代,艺术与科技相遇,随着更多的手段、样式、理念参与到艺术表达中来,展览的模式也在不断变换面貌。“AI作品是否属于艺术品?未来是否人人都能成为策展人?沉浸式体验最重要的是视觉冲击还是优质内容?”北京画院副研究员王亚楠谈及数字时代下艺术何为、展览何为、策展何为、公共服务何为时,她说:“数字时代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可能。从策展人的角度出发,我们需要在规避问题的同时,找到合理化的解决方案。例如,数字技术要与展览需求、观众需求相结合;要在‘物’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视觉呈现;要强化优质内容的输出等。”湖北美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教师吴悦分析了目前线上展览的几种形式,她认为,如果说线下展览提供了完全无法比拟的在场性,通过感官的震撼与空间叙事完成展览的意义建构,那么线上展览可以通过网络叙事语言为观众提供独一无二的参与性,完成属于观众自身的叙事文本,从而为观众提供属于线上展览的独特体验。天津美院美术馆策展人于童分享了她参与策划的沉浸式影像展“惊鸿之殿——来自北凉敦煌的问候”。“科学技术的繁荣应用可以让平面化的艺术语言不再停留在二维层面,向立体化去演变,策展人、艺术家、观众可以身份互换,可以成为彼此。科技的加入,打破了策展人、艺术家和观众传统的单一线性传播模式,真正让高高在上的艺术作品走向了观众的生活。”于童说。
NFT (非同质化通证)、增强现实等话题也是讨论数字艺术无法绕开的话题。泰康空间研究员许崇宝专注研究“NFT创作、展示与策展实践”,他谈道,在数字时代,美术馆的机遇或者使命就是要建立数字化的藏品体系, NFT是数字艺术发展的一个新形态,是整合既有信息技术如区块链、加密、共享的新架构,并非革命性的技术创新。在NFT艺术的创作、展示和策展上,如何避免在各个环节侵犯正当权益,建构一个适用于NFT艺术的展示生态?核心问题是把NFT当作工具还是材料。他比喻道:“目前在展厅里看一堆屏幕和声光电的NFT展示和策展,与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将电冰箱放在客厅而不是厨房一样。”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教师陈抱阳观察到近年来大型展览正积极探索与城市空间深度融合这一现象,他认为“艺术活动既需调和交通枢纽、商业中心、公园景观等市政设施既有的公共属性,还需考虑对环境的影响;现阶段的线上(数字)手段尚不能有效满足展览在地性的需求”。他提出使用增强现实技术作为新的有效手段。具体而言,当实践者使用数字内容填充物理空间,艺术活动就可以高效地与空间产生联系,从而避免对物理空间不必要的侵占以及功能定位的修改,减弱对环境产生的不可逆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增强现实技术可以提高空间利用率,在有限的物理空间内向观众展示更丰富的艺术内容;另一方面,也给创作者提供跨越时空的可能性,不同的艺术活动可以在相同空间里汇聚。
在数字时代,艺术的力量体现在哪里呢?四川美院美术馆学术部研究人员符周阳通过研究“中国数字人文发展中当代艺术的参与方式”深切感受到,在高速发展的数字时代,艺术遭遇了技术和现代展览体制的双重挤压。“如果我们还要相信艺术的力量,那么艺术的反思和问题意识或许是最重要的。在数字时代探索人文气息,保持问题意识和反思精神,是广义数字人文概念在艺术创作、批评和策展中的扩展”。
本场活动评议人、中央美院教授刘礼宾在总结和讨论中为青年策展人打气。他说,数字艺术给策展人和策展未来带来了无限可能,数字美学这个问题将是未来一个特别关键和核心的问题。由于数字技术的介入,策展人、艺术家、观众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发生改变,策展人要以专业的策展精神去面对各种挑战。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