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览翰墨风华感书圣风骨

时间:2022-10-19 20:36:25  来源:中国艺术报

宋拓王羲之《十七帖》册开封市博物馆藏

览翰墨风华感书圣风骨——记“世间遗迹犹龙腾——王羲之与《十七帖》特展”

  书圣书风今犹盛,世间遗迹现汴京。

  楷、行、草,中国书法的几种书体娓娓道来;摹、拓、临,古人书作得以流传的方式一一出场。唐摹王羲之草书《寒切帖》卷、宋拓王羲之《十七帖》册、明文徵明行书兰亭序卷……珍贵文物徐徐展开,揭开书圣王羲之笔墨风貌。近日,开封市博物馆2022年大展“世间遗迹犹龙腾——王羲之与《十七帖》特展”开展。展览联合天津博物馆、南通博物苑、济南市博物馆、郑州博物馆、新乡市博物馆、开封市文物商店6家文博单位萃集31件书画精品,分为“适我无非新”“逸少书中龙”“书为右军法”三大主题单元,采用浸入式感受,宏观叙事,微观描述的策展手法,力求直观、生动、全面还原“书圣”其人,传递中国独特的文人精神,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2022年是开封市博物馆建馆60周年,本次展览作为立足馆藏特色、突出馆藏重点策划的原创展览既是庆祝开博60周年的重要献礼之一,也是开封市博物馆以深耕细作、守正创新之理念保护利用馆藏文物,唤醒激活文物价值并使之得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又一次充满诚意的实践。”开封市博物馆馆长、文博研究员葛奇峰说。在开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魏培仕看来,“这是魏晋风度与优雅汴京的一次交相辉映,是书法意蕴之美在中国书法名城开封的具象呈现”。

  开篇“适我无非新”单元考镜源流,为观众梳理了王羲之“总百家之功,极众体之妙”,创造出的不同于汉魏草、行、楷书的新书体样式。以何为新为指引,探寻书林遗迹,以微观视角再现“书圣”书风特点。在这一单元展出的唐摹王羲之草书《寒切帖》卷作为较为完整的保留王氏晚年书风的书作之一再现了羲之剔除隶书笔意,将连绵的笔画引向下字的今草风貌;宋拓《黄庭经》册以其“墨光如漆,字如黄玉”的特点将王羲之楷书形巧势纵的笔法、笔意、结构显现;明文徵明行书兰亭序卷体现了被后世赞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的无限书法魅力和巨大文学成就。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致力于将主题展品放置于中国历史的高度给当下以启迪。在本单元展出的文物不只用作解读王羲之诸体风格或形质特征的依据,亦传达这些以原迹为基础进行摹拓复制而成的作品,在原迹佚失的情况下,必然成为最为可靠、最忠实于原作、最具研究价值的古代艺术珍品,对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也同样有着积极意义。《誓墓文》是东晋永和十一年(355年)王羲之辞去会稽内史职务后,于父母墓前慨然誓言不再为官。弃官归隐不是人生小事,“吾不减怀祖,而位遇悬邈,当由汝等不及坦之故邪”,非气极而语,包含着对家族兴衰的担忧。正如他在文中所誓:“忧及宗祀,岂在微身而已!”他所忧心的并不仅是自己的前途职位,而是整个家族的命运。以刚正不阿闻名遐迩的明末书家黄道周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临写王羲之《誓墓文》卷,以行、草、楷体三种书体相参而书,和谐有致、安排得体,毫无生硬造作之感。另遒媚劲健之外又寄托了许多不媚俗的坚毅人格,与羲之人生态度不谋而合。在此前一年,黄道周曾被削官为民,所以他应是在对王羲之的境遇和谢氏被王道子排斥颇有感触下书写的此卷。虽临写不免夹杂个人笔意,但羲之的书风体格仍会因黄道周的喜爱和崇拜而有所保留。此次展览学术专家吴岳认为:“让文物展品与其所承载的时代价值在展陈中相互渗透滋养,使观众在欣赏文物的同时领略羲之经典巨作在书法史上的示范引领,更能感受到书者传承千年的臻于至善的精神。”

  “逸少书中龙”单元精选《十七帖》宋拓本和清拓本2件,邢侗、董其昌、王铎和沈荃的临本4件,通过不同拓本以及书法家临写之作,纵向上从一个侧面反映经典之作如何传承、发展,横向上可以让观众领略不同历史时期《十七帖》书迹的真实风貌。《十七帖》是王羲之的一部书信汇帖,书写时间达14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书法发展变化的重要资料。作为书圣草书代表作,《十七帖》有“草书圭臬”之誉,亦有“逸少书中龙”之称。开封市博物馆藏宋拓《十七帖》册,又称《十七帖》快雪堂本,拓工精良,字口清晰,纸墨黝古,神韵俱备。该帖封面题签为隶书“唐搨十七帖”,落款“宜记”,钤“宝炜”印,朱文。扉页题签有二:一为汪中楷书“唐刻十七帖”,落款“辛亥夏日”“汪中”等字迹,墨迹虽略显斑驳,但以上字样清晰可辨。另一为马吉樟篆书“唐拓十七帖”,落款行书“戊辰春闰二月马吉樟署”,钤“马吉樟”印,朱文。帖首左侧有行书题“唐刻王右军十七帖”,无落款。帖尾有“勅”及“付直弘文馆,臣解无畏勒充馆本,臣禇遂良校无失”字样,“僧权”二字(缺左半)押署。附帖有冯铨、罗振玉、吴宝炜、马吉樟、翁亷、周震鳞、王德文等人的题跋和释文。虽然封面题签为“唐搨”,1990年7月经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鉴定为“宋拓”。拓本系原开版,无裁剪、缺页、缺行,内容完整。明初经晋王府收藏,冯铨题跋,汪中题签,罗振玉、张彦生等品鉴,流传序列清晰,善本碑帖鉴赏家张彦生曾对该帖进行过鉴定,认为:“是原宋库装后重装,原装纸面未动,本大甚。冯铨跋,签题唐刻本,纸墨精洁。”此单元所展临本董其昌行草书临《十七帖》卷,书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是其53岁之作。董其昌在以“二王”为代表的文人流派书法传统中扎根至深,从帖学中汲取精华,形成姿质古淡、生秀率意的书风。其用笔精到,曾云“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左侧右,乃右军字势。所谓迹似奇而反正者,世人不能解也”。临作不拘泥原书,以意背临。深得“二王”遗意的同时也显示出董氏汲取帖学精华而自成一体的书风特色。

  集《十七帖》拓本、临本联合展览,在国内尚属首次。通过此种将展品以群组形式组织共同论述主题、传递信息的思考型展示手段,不仅改变了传统欣赏型的展览方式,更直观地向观众显示了书迹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微妙变化,留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和研究空间。

  “书为右军法”单元通过元赵孟頫行书洛神赋卷、明邢侗草书轴、明王铎行草轴、明祝允明行书诗卷等15位法“二王”大家作品集中展现以《十七帖》为代表的“二王”书风对后世书法的影响,诠释了中国书法经历代大师之坚守开拓而得以传承延续,后世书法家在宗法书圣书风的基础上不断认知探求再创造,形成匠心独运的笔墨意趣和艺术追求。

  元代书坛领袖赵孟頫,在“尚意”书风盛行的环境中提出遵循古法、崇尚“二王”的思想:“若今子弟辈,自小便习‘二王’楷法,如《黄庭》《画赞》《洛神》《保姆》,不令一毫俗态先入为主,如是而书不佳,吾未之信也。”晚明书法家邢侗,书法主要取法于王羲之,一生临习不辍,尤其在《十七帖》上下力最深,曾自勒上石刻成《来禽馆帖》,其中所刻王右军《十七帖》被清朝学者王澍评为“有明《十七帖》之冠”。明末清初书坛革新派中间人物王铎,从其学书始,便宗“二王”,曾云:“《淳化》《圣教》《褚兰亭》,予寝处焉!”他认为王羲之为其同姓祖先,经年累月研究、临习“二王”法书,甚至可以做到“如灯取影,不失毫发”的地步。除此之外,刘理顺、王文治、祁寯藻、郭尚先等书法家不为时代环境和时人审美所限,追求晋韵,沉浸于“二王”书风,勤耕不辍,笃行不怠。他们风格各有特色而又笔墨同源、异曲同工,对于管窥王羲之书法影响及传承,赏读传统书法艺术的魅力,感知中华文化的独特意蕴和中华民族共通的审美情感具有非凡的意义和价值。

  展览将极具辨识性的书界名家和辉耀古今的书法作品带到观众面前,这些在书本上出现的名字和著名佳作,其背后不仅是传说和故事,还有中国书法家对传统书法文化孜孜不倦的求索。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