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科技园区中的美术馆实践

时间:2022-9-26 20:45:12  来源:中国文化报

  路贝

  当科技与艺术相结合会产生什么?如果在充满前沿挑战的科技园区中,偶遇一座美术馆,你的心里会产生怎样的涟漪?

  坐落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科学城的壹美美术馆或许可以给你一个答案。在学术机构与社会服务机构的双重身份基础上,以探索艺术与科技的关系与呈现形态为定位,这座美术馆旨在为艺术家和科学家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让艺术拥抱科技,让科技为艺术添加创作的维度,让周边的居民有一个可以感受当代文化艺术成果的场所。在建馆至今的3年多时间里,属于科技园区美术馆的独特实践方法正在这里形成。

让“艺科融合”落地

  中关村壹号聚集人工智能、金融科技、商业航天和5G大数据等领域的千余家高精尖创新型企业,周边社群以高科技行业从业者为主。面对特殊的社群,美术馆需要考虑3个问题:一是将“艺术”与“科技”从抽象概念落实到更为具体的指涉,从名称及物体变为形容词,即回答什么是“艺术的”与“科技的”;二是如何实现合作与交流,即充分利用所在地区的特殊性以及如何与这些特殊性产生关联;三是在更加私人化和个性化的艺术创造与实践外,新的环境和新的公众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作为“知识生产”机构的美术馆如何面临来自各方的挑战。

  为此,壹美美术馆主要从两方面应对以上具体问题,一方面是着手策划艺术与科技相关的展览。展览并不止步于策划与展示等表象层面,而是进一步参与艺术家作品的制作过程,利用所在区域的科技资源优势支持艺术家的创作。例如展览“生灭与真如——隋建国雕塑展”在航空材料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得以调动国内最先进的金属3D打印技术,制作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金属3D打印作品,从而使艺术与科技在更深层的意义上结合。美术馆也会从新的历史节点回望艺术与科技的关系,以展览“大厦与基石——中国电子工业的创新足迹”与“点——郅敏作品展”为例,前者梳理和展示了电子工业在20世纪异军突起时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同时以博物馆的展陈形式将早期的电子工业产品进行展示,使观众能够深入了解各个时期的设计美学和理念;而后者回溯了人类最早的高科技之一的陶瓷,既是科技如何成为艺术的一次寻根,也是艺术与当下科技形式碰撞的一次尝试。同时,作为展览的学术延伸,美术馆也关注时下最为热议的有关艺术与科技的话题,并以研讨会和沙龙的方式聚集科学家和艺术家,以期产生深刻的思想碰撞。例如在建馆三周年之际与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合作举办的《艺术与技术》跨学科论坛,以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同步进行,收获了丰富的学术成果。

  另一方面则是从行业人群特性出发,综合衡量展览的叙事角度以及表达方式。面对高科技行业人群,美术馆的部分展览内容会更多地从艺术史角度和创作者的情感角度出发,逐步展示艺术发展的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等,以此实现艺术与科技“润物细无声”式的渗透与融合。就展览艺术家而言,美术馆在关注具有形式和风格特点及代表性的个人创作之外,也会关注女性艺术家性别和身份带来的思想逻辑和表达形式,并在此过程中思考当代概念,想象以展览为机制,重新书写当地社区历史、表述当代含义,挑战学科及附属知识领域的工具。

作为文化服务机构的工作方法

  美术馆所进行的包括展览在内的活动是阐述性的,要求既展示又解释。壹美美术馆发挥美术馆的“中介”作用,对展览中(主要为研究型展览中的)隐晦的信息和复杂的学术逻辑进行简化和转译,并通过公共活动实现知识的交流与传播。

  作为科技园区内的美术馆,壹美美术馆的主要观众群体具有独特且明确的画像特点。然而,尽管观众相对固定且非流动性较强,也并非完全被动地接收信息——这种预设在美术馆所在园区内并不是绝对的,因为这些观众对文化和艺术带来的“软性空间”以及知识和信息的“冗余”都有积极的追求和向往。因此,在面对研究导向、公众导向和以公众为核心的教育导向等不同方面时,美术馆的公共活动模式逐渐转换为在保证观众体验性与参与性的前提下,将研究、公众以教育为连接进行二元核心的并置,并进一步明确美术馆的受众特点的模式。自“工作方法”展览开始,美术馆坚持导览即公教、公教必导览的活动模式,在公众层面实现信息摄取和知识输入的递进;而从“点——郅敏作品展”开始,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基于海淀的高知人群及中小学学生的受教育特点,即精准输出知识点的方式,特别策划“艺术科普节”系列活动,以科普形式引领观众走进艺术,让艺术家的“常识”成为观众的“新知”。

  壹美美术馆将调动非流动观众和潜在观众的计划定为从可见到认同,再到互动的演进。美术馆在科技园区的建立起初必然是“吸引”性的,而其长期规划是从“吸引”转为“激活”社群,以发挥区域性的公共空间作用。通过展览及活动,壹美美术馆尝试在海淀北部刺激新的社群发展,部分活动也因此以迎合与保护社群共同利益为出发点,譬如为迎合园区企业的党建需求定期举办主题性展览,以及在提供教育和美学体验之外帮助观众理解复杂且微妙的概念,思考“(艺术)概念”是否能被转化为“技术”、被开发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美术馆在未来阶段的目标则是在展览与观者、美术馆与公众,甚至公众与公众之间形成新的信息交换和社交等关系,在新的潜力和视野中形成新的自由对话和公共意见,作为当地社区的关键行动者,促进经济和信息的传播,为社区带来积极变化。

  壹美美术馆在实现文化空间效益的同时也努力承担地区责任——在协调美术馆角色定位和公共关系的同时,完成、完善应尽的城市发展和文化社会的使命。然而,所谓“生态”概念不只局限于艺术世界,全社会各个领域都有互相渗透、互相伴生的“雨林”形态及“群体”意识。壹美在未来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积极作用,以科技园区为锚点,探索美术馆作为文化机构与其他领域企业或机构的凝聚及联合模式,探索以美术馆为载体的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城市形态相互影响与渗透的新方法与新路径。

(作者系壹美美术馆馆长)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